A-A+

中国应对金融经济危机的对策

2025-02-24 文摘 评论 阅读
  

  论市场经济运行的“级别类型 ”理论(20)  

  

     

  

  ---兼谈中国应对金融经济危机的对策  

  听婵释禅  

  一个真正有价值的经济学理论,应该是一个能够“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经济学理论。听婵释禅在“集大成基础上创立”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正是这样一个可以“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经济学理论。不过,现在之所以还仅能称之为“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架构雏形”,是因为其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丰富和完善。下面依据伟大的思想家缠中说禅的“资本市场运行的‘级别分类’科学方法”,就“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进行一下“市场经济运行的级别类型分类”,以便于人们更好地“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市场经济的运行”。  

  一、市场经济循环和演变的“级别类型”理论  

  研究“市场经济”问题,当然离不开听婵释禅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之关于“市场经济”定义这个理论基石。也即“市场经济者,马克思描述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也”。  

  经济学理论的一个最重要的存在形式和方式就是“分类”,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清晰地看明白“市场经济是怎样运行”的,并根据这种清晰的“类别划分”找出金融经济危机等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的“政府和企业等各层级组织”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这就是真正有价值的经济学理论的历史使命。  

  依据缠中说禅的“资本市场运行的‘级别’科学理论分类方法”,听婵释禅把“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按其“运行范围”大致划分为五大基本运行“级别类型”。也即,一是以“全世界”为市场经济运行范围的“最大级别”运行类型;二是以“国家”为市场经济运行范围的“次级别”运行类型;三是以国家内部的“地方或是区域”为市场经济运行范围的“第三次级别”运行类型;四是以“企业”为市场经济运行范围的“第四次级别”运行类型;五是以“家庭”为市场经济运行范围的“第五次级别”运行类型。以上对市场经济运行从大到小的五种最基本的分类,可以说是“基本包罗和框架”了所有的市场经济运行“级别类型”的基本内涵和外延。而实际上,这“各种不同级别类型”的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又是“交叉、跳跃、混杂、协作、综合”地运行在一起的。分类的目的,只是为了理论分析的需要,并通过理论分析找出问题症结所在,然后进行对症下药。也正是由于这“各种不同级别类型”的“交叉、跳跃、混杂、协作、综合”地运行在一起的综合效应过程,才“循环和演变出了”如此丰富多彩、五花八门并令人眼花缭乱的现实市场经济世界。由于时代的不同和科学技术推动商品“生产”手段进步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虽然马克思在那个时代只研究了“企业”等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但其经济学理论的巨大启示作用却为听婵释禅在如此的巨人的肩膀上“集大成”基础上创造性地更全面更宏观地窥视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巨大奥秘。但这些经济学理论也必须经过能否“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检验,经受不住这一关的检验,任何所谓的“济世救民”的经济学理论的良方秘药都是瞎掰。  

  二、以“全世界”为市场经济运行范围的“最大级别”运行类型  

  经济的全球化,使“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铺展到全世界。市场经济这种“最大级别”的运行过程为全世界人们展现了这样的画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负责市场经济四个环节循环和演变过程之“分配和消费”环节的运行和运作,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负责市场经济四个环节循环和演变过程之商品“生产和交换”环节的运行和运作。这就是当今世界“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最基本国际分工和协作”的市场经济运行最现实的格局。中国这个出口额度占GDP的 37%的发展中国家,已深深地陷入或是投入到了这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级别”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之中而难以自拔了。所以,当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负责的市场经济四个环节循环和演变过程之“分配和消费”环节的运行和运作遭到金融危机的“破坏和中断”后,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负责的“生产和交换”环节的运行和运作也就必然遭到“冲击和影响”。也就是说,象中国这样的对外依存度较大的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级别”的市场经济运行的国家,一旦有一方面感冒,另一方面就必然跟着打喷嚏。对外依存度越大,这种喷嚏就会越响,甚至还会传染上感冒。  

  面对世界各国和世界各大资本集团的资金从美元体系等的逐步分流的“多个篮子装鸡蛋”对应策略的逐步实施,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负责的市场经济之“分配和消费”环节的运行和运作环节一时半会的感冒也不会有太明显好转的情况下,扩大和增强中国国内的市场经济之“分配和消费”环节的运行和运作力度,就可以有效地“弥补”因为依赖国际这个“最大级别”的市场经济之“分配和消费”太大形成的短板之缺陷,这也是中国经济全面恢复和稳定发展的当前最大最根本的当务之急。  

  

  

  二、以“国家”为市场经济运行范围的“次级别”运行类型  

  目前的世界经济必竟是以“各个国家”做为“市场经济运行和运作”的“基本主体和主权体”的。当然,各个国家的国家防务的独立性更强。国家的独立性,除了国防外,市场经济运行的“相对”独立性也是必须的,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可以称之为“一个小世界”的具有13亿人口消费能量的特大型国家来说更应该如此。健全和发达的国民经济体系则是我们这样的“小世界”特大型国家的市场经济运行和运作过程中的应有之意。也就是说,中国这样一个具有13亿人口消费能量的国家,缺少任何一样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品,通过向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进口,其都无法给予足够的满足,并且还会造成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巨大波动并可能引发经济方面的危机。从这种意义上讲,毛泽东的“以自力更生为主,获得外国拾遗补缺为铺”国民经济发展方针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的对外出口依存度“太大”和俄罗斯大国全方位“几亿人口大级别消费需求”却是较单一的国民经济体系结构,都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巨大的根本原因。  

  

  

  听婵释禅在《论世界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7)》一文中依据马克思的“生产过剩”理论,再根据“现代市场经济”四个环节循环和“演变”的新特点,将各种“经济危机”划分为两大类、四种基本形式的危机,也即“生产过剩或是泡沫的危机”可分为:商品生产过剩的危机和货币生产过剩或是泡沫的危机;而“生产短缺或是紧缩销毁的危机”可分为:商品生产短缺的危机和货币紧缩或是销毁的危机。对于世界“发达国家”来说,发生马克思所描述的那种“商品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已经有N次了,而这些“发达国家”解决这种“商品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通过市场经济运行的全球经济的不公平“分工”来把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工作转移给发展中国家,自己利用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美元和欧元体系”霸权地位来只负责全球市场经济运行之“分配和消费”的美差。  

  中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历朝历代,由于科学技术推动商品“生产”手段的相对落后和人口的大量增加,其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始终处在一种“商品生产相对短缺的经济危机”之中,再加上历朝历代社会财富“分配”公平度的时好时坏,而引起了或是太平盛世或是争取“社会财富分配相对公平”的抗争和战争。随着毛泽东时代“工业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此为基础又进行了三十年的继续依靠科学技术推动商品“生产”手段的进步,发展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商品生产和产能过剩”并大量对外国输出的“商品出口”为重要标志的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环节,已经结束了“商品生产相对短缺经济危机”的局面,并进入到了“商品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之中了。中国解决这种“商品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的办法,运用的仍然是世界上发达国家“最早期已运用过的向外国进行商品输出的让外国人帮忙消费”,以便尽可能地达成中国国内的“市场经济四个环节的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的办法。而中国国内由于进行了三十年的“私有私营化改革”的回到历朝历代和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都实行的“以私有私营制为基础”的社会财富“以按资分配方式”为主的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的运行,也就导致了社会财富必然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和转移而大多数人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的大趋势利益分配格局之中。这种大的社会财富利益“分配”格局的形成,也就形成了当前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相对过剩与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导致的大众消费能力严重不足”之间社会经济生活中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或是叫经济危机。  

  

  

  由于历朝历代“商品生产相对短缺的经济危机”一直笼罩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上空,人类为了扩大和增加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和交换”环节的运行,在与天斗与地斗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技术带动商品“生产和交换”手段的进步,在扩大和增强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和交换”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掌握了足够的生产能力和技能等。现代商品“生产”的大机器、大机械、大生产线、大农场等,现代商品“交换”的高速路、飞机场港口、互联网等信息平台及依附其上的各种现代化交运输工具等等,已使现代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和交换”插上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跃式腾飞的翅膀。但对于市场经济之“分配和消费”环节的运行却充满了陌生和排斥。道理是谁都懂:“不进行相对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运行之“分配”,大众就没钱消费,大众没钱消费,而有钱人又没有即期消费能力,外国人赶上金融危机的人家的印钞机出了点故障也是‘罗锅上山钱紧’地没法帮你的国家消费,你那些“生产”出来的商品也就只能堆在仓库里发霉烂掉了”。理就是这么个理,但只要一提大公无私地去解决市场经济之“相对公平公正分配”的一动钱,就全没钱没话了。不过,最近的“十大振兴规划”和四万亿的主要用于“修铁路公路建飞机场港口等”的解决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举措还是满有钱的。但这些举措从缓解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和缓解国内的“商品生产和产能过剩与大众消费能力严重不足”之间矛盾的两大角度上看,其无疑是“加重病情”的庸医开的药方。因为现在“市场经济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出现“破坏和中断”的根源就是“生产和交换能力过剩的经济危机”。也就是说,本来大众就没什么钱买你那东西了,你还很劲地进行商品“生产”和卖力去搞好“交换”环境,“生产和交换”已是具有很强壮的体格和旺盛精力了,还进行大补大喂地补充元气,而对已经瘦弱不堪并气血严重不足的市场经济之“分配和消费”却采取清汤寡水地不死就行的态度,其又怎么能够去医治好市场经济运行出现破坏和中断这个大病根呢?  

  

  

  因此,正确的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冲击和缓解国内“商品生产和产能过剩与大众消费能力严重不足“之间基本经济矛盾的办法,就是从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下重手下大方,形成社会财富相对公平公正“分配”的格局。目前,在中国的以私有私营制为基础的“按资分配方式”统领和主导社会财富分配的大的利益分配格局下,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的政府,只能运用在国民经济的初次分配的“分配”政策和法律法规资源,及国民经济二次分配的财政收入等再分配方式来治疗存在于市场经济运行之“分配和消费”环节之中的病根。  

  

  

  一是政府通过国民经济二次分配对每个家庭或是每个人多少都能受益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取暖等的“按公权力分配方式”中的“公平”分配形式进行出重拳的“分配政策和财政收入”双管齐下的进行分配政策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其实,这些方面拿出来的钱,实际上也就相当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的即期或是缓期消费。全体社会成员有这种国家替其拿钱消费的“公平消费项目”,有钱的,也就可以把多出来的钱用于了其它的消费项目上;没钱的,因为国家已帮其完成了一定消费额度,也算是为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还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消费项目的消费,其生活负担也就大大减轻了。那些狗屁精英不是整天让政府学美国模式吗?美国社会这方面的工作做的很不错,怎么不吭声了呢?那些狗屁精英不是整天喊着要民主、人权、人民社会主义吗?这类分配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就是给人民最好的经济民主的人权,就是最好的人民社会主义特征之一,怎么不声嘶力竭地呼吁和给政府出主意了呢?  

  

  

  很显然,此类国民经济二次分配才是从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的病根下药,进而缓解和弥补市场经济运行之“消费”不振问题和短板的最有效良方。美国社会正是采取了这一系列促进“市场经济四个环节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政策措施,才使其繁荣稳定持续发展了60 年。尽管美国社会采取的是以私有私营制为基础的以“按资分配方式”统领和主导美国国内绝大多数社会财富的分配,但政府运用公权力采取了这一系列进行“相对公平公正的社会财富分配”后,其也大大地缓解了市场经济四个环节的运行中的矛盾。很显然,这类事情不是哪个政府想不想做的问题,而是这种因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市场经济四个环节循环和演变的“破坏和中断”的经济危机逼着各国政府必须去做的问题,否则你这个国家就无法逃脱经济危机的袭扰,你这个政府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而被更迭和替换。这也是所有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国家最终都必须要走的路。  

  

  二是政府在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运用公权力进行市场经济运行之“分配”环节的分配政策、法律法规的对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和整合,是缓解因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引起的贫富两级分化导致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破坏和中断”的根本保障。  

  

  

  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最本质最实用的“分配”方式,就是就业,这也是国民经济初次分配最基本的市场经济之“分配”方式。听婵释禅在《论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义就业(8)》一文中为“就业”所下的“广义定义”是:“凡是在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中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收入”的岗位或是职业。这个“就业”概念不仅包括同民经济初次分配的“就业”范畴,而且还包括国民经济二次分配的“就业”范畴;不仅包括实体经济领域的就业范畴,而且还包括“食利经济或是叫虚拟经济”领域的“就业”范畴。也就是说,凡是能从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中可以获得“收入”的“任何”岗位或是职业,都可称之为广义上的“就业”。当然,这种“就业”,在一定的历史经济条件下,还有个“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或是公平正义的问题。  

  

  

  目前 ,政府采取的绝大多数扩大商品“生产”的有如“十大振兴产业,和“建设铁路、公路、飞机场、港口”等的扩大和改善商品“交换”能量和环境的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讲,也都是为了尽可能地扩大和增加就业岗位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初次分配,以缓解市场经济运行之“分配”环节越演越烈的“分配”不公平引起的市场经济运行“破坏和中断”的经济危机。  

  

  就人类的最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来说,通过就业这种“分配”方式来满足每个社会成员的“收入需要”,并满足他们的“衣食住行用等”的基本生存需要和生活享受需要乃是理所当然和天经地义的。这也是政府指导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最根本、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  

  

  

  就政府采取的的这些缓解市场经济的“分配”问题也即就业问题的措施来看,如果放在正常的经济稳定发展环境条件下,扩大和增强各产业的商品“生产”的供给和竞争力,增强和改善“交换”能量和环境,适当提高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加快商品的流通速度等,这都是可行并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但问题在于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导致的“外国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快速减少”和“国内的大多数民众又没有足够商品消费能力”,而与之对应的则是“中国的商品生产和产能的严重过剩”。这两大方面的消费能力严重不足,确实是给“中国商品生产和产能的严重过剩”很不长脸。没东西时的商品短缺时代让政府发愁,现在到了有东西的商品过剩时代的没人买也让政府发愁。  

  

  可以这样说,通过科学技术推动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和交换”手段的进步,提高商品“生产和交换”手段的科学技术含量和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只能大量地排斥劳动力,也即大量地减少国民可以从中获收入的就业岗位的,是非常不利于扩大就业和相对公平分配的。政府和企业面对“不提高科学技术推动商品生产手段的进步,就会缺乏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而大幅提高商品生产手段的进步吧,又会大量地排斥劳动力的不能扩大就业”的“双刃剑”,确实是给政府和企业出了很大的难题。一般来说,对于企业来说,通常是不会有什么顾及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只为自己考虑的私有私营企业更是会毫不犹豫地优先选择“提高商品生产手段进步的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效率”这方面。而政府就不行了,政府必须得考虑每个社会成员的“衣食住行用等”的问题,必须得考虑每个社会成员如何获得收入的就业,也即社会财富的相对均衡和公平“分配”问题。也就是说,政府即要讲究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效益,更要讲究“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有饭吃的共存共处的和谐稳定”的社会效益。当然,这也是为了遵循“市场经济的最大最根本的规律性”的需要,否则也就必然要受到“市场经济最大最根本规律性”的严重惩罚。眼下的经济危机,不就是最大的惩罚吗?而从根本意义上讲,“后者”才是政府行使公权力的“根本任务和职责职能”。所以,毛泽东能够抓住市场经济之“分配”这个关键环节,并用最大的政府职能和职责去做好这件事,无疑显示了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和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论认识水平的无与伦比。  

  

  

  目前,就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来说,农业采用现代高科技商品“生产和交换”手段的大量排斥农业劳动力已是不争的事实。第二产业工业的采用高科技商品“生产和交换”手段的日益现代化,更是毫不留情地排斥着工业劳动力,而且随着高科技商品“生产和交换”手段的日益进步,其在排斥工业劳动力方面更是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以前投入100万元的工业项目能安置10人就业,现在大机器、大生产线、互联网等的采用,却只能安置二三个人就业了。也就是说,靠农业和工业这两大商品“生产和交换”领域日益现代化的产业来安置就业,是根本没有什么前途和能量的。好在第三产业必竟还是一个“一对一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相对传统的“商品获得消费”的实现方式,这无疑为扩大就业,实现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的“相对均衡和公平”留有了余地。  

  首先,是第一产业的农业,土地就是8亿农民的最可靠最稳定的可以从中获得收入的就业岗位,尽管收入不是很多,但农民有饭吃就是稳定和谐的最大政治,在还没大面积城镇化和广大农民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落脚点的情况下,土地流转集中等的狗屁提高农业效率和效益的想法你想都别想,否则没有土地也即没有就业岗位的广大农民,你拿什么给他们吃饭。  

  其次,是第二产业的工业,其采用高科技商品“生产和交换”手段的现代大工业,从其身上找出大量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你是想也别想。企业改造和升级只能是新企业代替旧企业的“一代新人换旧人”旧业换班,并且还只能是需要人越来越少。随着现代大工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大工业只能是就业岗位越来越少。但大工业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创造社会财富的“功能”却是日益地显现出来了,其无疑可以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税收也即财政收入。对于可以获得大量利润的工业企业,特别是可以获得大量垄断利润的工业企业,国家是绝不要客气的,要加大税收征收力度。比如某些所谓的高管,那可不是他们有多大能耐,对于现代化的大工业来说,其管理者只要不是太彪太傻,那就是个“机器一响、黄金成两”,其凭什么拿那么多钱,降薪,就是个降薪,就是要来适当地“高就业低工资”,不是说有人会跳槽吗?爱干不干,尽管跳槽,国有企业你不去侍候,就去侍候私企和外企,最好有能耐搬到国外去赚大钱,还给别人腾出来了就业岗位呢。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和人才。某些私有企业及其代理人不是整天磨叽要取消《劳动合同法》和对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等分配政策大相抵制和对抗吗?甚至扬言要不就搬到越南去,俺看这些企业要是真有能耐最好都搬去,反正中国国内正闹“商品生产和产能过剩的危机”呢,正好还省了政府淘汰落后商品生产产能的心,反正农民工从你们那些抠门私有企业里也拿不了几个小钱,走的越远越好。也就说,对抗拒执行国家“分配”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无论是什么所有制的企业,一定要给予严厉的制裁,你不干有都是人干。西方发达国家在执行政府的各项政策,尤其是政府的分配政策时,那才叫一狠字当头,一罚就是个倾家荡产,可人家还不是照相弄的红红火火。别看人家金融危机了,可人家的日子还是要比咱们好上一百倍的。  

  

  

  然后国家运用从现代大工业身上获得的大量财政收入去进行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来解决和实现听婵释禅所定义的“广义就业”。具体讲就是用这些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的公积金、利润等去给全体社会成员解决有如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的公平、公益、公共分配等的问题。一是学生们不拿钱可以享受教育,就相当于学生有了可以获得收入的职业或是岗位,其职业就是学习知识和技能,就业地点就是学校。 二是到退休年龄的老年人享受养老保障,就相当于这些老年人有了可以获得收入的职业或是岗位,其职业就是养老,其就业地点就是家庭等。而对于已有养老金的老人还够着够着出来工作的,政府要严格限制,在全社会饭碗有限的情况下还是一人一个比较好。 三是医疗保险即能缓解退休老人生病时的养老金有限的问题,又能给学生和在职工作的人在生病时减轻生活负担,而不致于生活水平降低太多。 四是住房是家庭生活资料中的最大支出项目,以前那些棚户区和旧区改造,及农村土坯房的国家支助改造,及经济适用住房等的“分配”政策措施,都是很好的向低收入群体进行社会财富分配倾斜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继续坚持和发扬。住房公积金分配政策虽然也不错,但覆盖面太小,绝大多数私有私营企业根本就不执行这项国家分配政策,这类企业连必须要交的税都懒得交,更谈不上执行这样的分配政策了,政府拿其是干没撤。私有制企业正是靠抗拒这一大堆国家的分配政策的什么都不交的降低商品成本来与国有企业竞争的,某些狗屁精英还好意思说私有制企业有活力、有竞争能力。 五是大力提倡和支持有钱人家庭的妇女或是妇男有一方在家相夫(妇)教子,把节省出来的就业岗位留给更需要的人。日本这样搞了,也没见得妇女或是妇男社会地位低多少。 六是实行更大范围的低保和社会福利救济制度,让这些人即使暂时找不到工作也能生存生活下去。社会本就提供不了足够的就业岗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在解除了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供暖等公平公益公共分配等的后顾之忧以后,社会上的许多人靠一定的收入,甚至是政府支助的收入,如果愿意享受那点清贫,就是整天打麻将玩游戏,那也是最好的就业岗位。 七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安置就业和创业,政府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上,一般要创造足够宽松的就业环境,并给予足够的优惠支持政策。前些日子的取消工商管理费等的分配政策就很不错。就是要创造一种买个三轮车就可以摆摊那样的宽松政策环境,这限制那不准不行的在第三产业的吃拿卡要,对开发第三产业这个可以扩大就业的宝库是非常不利的。 八是在当下的中国,想不“按资分配”也不可能了,私有私营企业从数量上讲已占了绝大多数,其和证券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都是整天在那“按资分配”着呢!这就是现实和现状。因此,也就只能睁一眼闭一眼了。毛泽东时代的公有制条件下的只以“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为主体分配方式的时代是想也别想了。当然,这些以资本食利为生存方式的“按资分配方式”,也是能够解决一些就业岗位的,比如职业股民等。这类以资本食利为生的队伍的扩大,也是解决就业岗位的一类重要渠道。  

  以上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希望政府等社会各层级组织能够针对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对症下药,而不是用大把大把的钱去继续大面积出重拳地扩大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和交换”环节供给能量和改善环境的加重病情的无的放矢。而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扩大“广义就业”,就是最好最具体的解决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出现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和治疗金融经济危机的最有效良方。

  

  

  三、以国家内部的“地方或是区域”为市场经济运行范围的“第三次级别”运行类型  

  第三次级别的市场经济运行“级别”是可以再较细进行划分的,比如可以划分为“省级范围、市级范围、县级范围、乡级范围、村级范围”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级别类型。而各种级别类型都同样存在“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各级政府都可以针对本地区的市场经济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实证,来找出本地区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哪能个环节出了问题,然后对针对症结,对症下药。当然,各地方或是各区域,在本国这个没有什么经贸壁垒和保护主义色彩的“统一”大市场经济里,特别是对于某些小区域,是很难有比较健全和完整的市场经济自身运行体系的,其往往要借助处地区、外国等来完成和实现本地区的市场经济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但做为一种市场经济理论,即使在分析地区这样小的级别范围的市场经济运行的“是否良性和合理”,也同样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的。  

  

  

  四是以“企业”为市场经济运行范围的“第四次级别”运行类型和以“家庭”为市场经济运行范围的“第五次级别”运行类型。  

  “企业和家庭”这两个市场经济的基本载体,在“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人们最熟悉不过的了。“企业和家庭”在解决“广义就业”也即社会财富“分配”方面是起着根本性作用的,其与政府联手,也就形成了主导和统领市场经济运行的“铁三角”,其在市场经济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中各显神通、各有本领。也只有这三大股基本力量形成合力,市场经济的运行才能走向良性和合理。这也是马克思着重理论分析和重点研究的领域,特别是企业。在此就不多说了。  

  

  

  总之,市场经济运行的“各级别类型”的划分,不仅有利于我们从“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中找到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且还能使人们针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其无疑是为我们应对金融经济危机找到了理论分析的重要工具和方法,使我们所有的应对金融经济危机的努力都能具有针对性,而不是泛泛地到处播撒雨露的做很多无用功。这也许就是经济学理论的力量和威力吧!  

  

  2009。2。28。

  

标签:市场经济   分配   运行   生产   消费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