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当年的知青必将是未来中国的中坚!

2025-02-24 文摘 评论 阅读

  

当年的知青必将是未来中国的中坚!  

  

那场辅天盖地般的将我国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描写成一场灾难的文学讨伐运动终于消乏了!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两句励志的话:“梅花香自苦寒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虽然这后一句话中含有企图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的邪念,但我却依然认为:苦,都在普通民众当中,故凡是与普通民众共同渡过苦难的人,其思想感情的深处,必将保留着较多的工农大众的感情基因,所以,这些人一般不大可能有鱼肉百姓的主观意识。(我在这里可没有说令某些人特别敏感的“剥削”与“阶级”字样)  

由此看来,如果能有一大批曾经与工农民众共过患难(应该指出: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日常生活,何患难之有?)的人出来当官(而不是科举式的应考),这将是我们的一大幸事。  

我为什么会突然冒出这个话题,这是因为以下两点:  

一、大约去年3月份,我在人民网上看到古洋斋网友所写的一篇题为《赞习近平子承父志,魂系民众(原创首发)》的文章,内中有习近平对他七八年知青生活的最大收获,原文是:“一是让我懂得了什麽叫实际,什麽叫实事求是,什麽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这几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麽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麽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二、昨天晚上,我有幸看到了(中新网 10月30日 电 香港《文汇报》刊发陈晓凤的文章,题为《今日延安印象》),其中最后一段文字是:“虽然岁月沧桑中延安与北京之间的联系已若隐若现,但延安人对北京依然有着特殊的感情。解放后北京许多高官都来自延安,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大批北京中学生作为知识青年来到延安插队,其中包括邓小平的女儿等许多高干子女。父辈从延安打进北京,下一代又从北京“下放”回到延安,似乎是一种轮回,10年后北京知青大批返城,一些知青还带着延安媳妇回了北京。相比老一代革命家来说,北京知识青年已成为北京与延安之间更坚实的感情纽带。最让延安人感动的是,返城几十年后,许多北京知青又回到延安插过队的村子帮助老乡上山耕种,兴修水坝,做脱贫规划。果树与养殖业,正在让不少延安村庄富裕起来,许多错落有致、山青水秀的小村,比延安市区要可爱许多。延安青化砭镇赵家沟村村长说,这个村原来有30多个北京知青来插队,现在其中14名北京知青每年都要回到村里帮助村里做事,共谋脱贫大计,从1996年起直到现在从未间断。现在村里山坡上绿树成荫,都是北京知青帮助种的。这个村的北京知青有的当了高官,有的 成了 教授、学者,可是对延安乡村的感情却没变。中年以上北京人去延安,常会被延安人问:你是北京知青吗?”  

  

至此,你难道不认为“那场辅天盖地般的将我国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描写成一场灾难的文学讨伐运动”是极其荒唐的么?你难道不认为现行的公务员考试制有点类似封建社会的科举制么?你难道不认为当年的知青必将是未来中国的中坚么?  

  

  

秦川牛  

2008.11.3  

  

  

标签:延安   北京   知青   许多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