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清末、民国与共和国人口资源的综合效能

2025-02-24 文摘 评论 阅读

清末、民国与共和国人口资源的综合效能

chdp

清末、整个民国时期和共和国建国初期,中国的人口规模都是四万万。在人口规模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这三个时期人口资源的综合效能就显得特别具有说服力。人口规模相同,也就动摇了人们说闲话的根基。要不然别人会说“你取得了成就是因为人多,我比不赢是因为人少”之类的话了。

而要比较就得有标准,要确定这个标准,估计又会引来一番争论,因为不同派别的人都希望选择利于自己的指标作为标准。为了达成共识,争取更大范围内的认同,比较的标准既不定为GDP、GNP,也不定为外资的投资规模,更不定为是否能够识大局,而是定位为战争。战争是无情的,也是残酷的,为什么这种无情和残酷会降临在中国人民的身上??从清末的八国联军、日俄战争到民国的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年抗战再到共和国的朝鲜战争,六场对外战争中,只有朝鲜战争可以称得上真正握有战争主动权,其它五场都是被动挨打。仔细比较就会发现,四万万人的窝囊程度在清末最高,民国次之,共和国终于扬眉吐气。可见,相同规模的人口在不同时代的综合效能是不一样的,清末的人口综合效能小于民国的,民国的又小于共和国的。

同样的四万万人,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别??答案在领导。如果领导越是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人口的综合效能就越能够得到发挥。清朝末年,领导代表着家族利益,大多数人都置于这个家族的统治之下;民国期间,领导处于分裂状态,各自代表着军阀利益和买办利益;共和国初期,领导致力于代表广大工农阶级的利益。三个时期领导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人数多少一目了然,从这个角度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共和国初期的人口综合效能会出现质的变化。

当然了,上面的比只较是一种纵向的比,那么横向的比呢!在上面提到的六场对外战争中,前五场的主角是日本,后一场是美国。日本那时候的人口规模是一万万,美国的人口规模算作两万万,而我们有四万万。四万万人被一万万人打,再怎么说都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更为恼火的是还不止一次被打!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我们的人口综合效能比不过人家。再说美国,在建国后极端贫穷落后的形势下,我们以四万万人打败了美国的侵略,虽然不是值得炫耀的事,但也足以证明这四万万的效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写到这里,闲言闲语又冒出来了,有人会说我们在朝鲜打败美国的侵略靠的是人海战术。怎么样?闲言闲语来了吧!信心受打击了吧!?可越是这样,我们就越要奋气,使我们的人口综合效能超过美国。因为我们在朝鲜只是打败了美国的侵略,打败美国了吗?没有!他还会再侵略吗?鬼知道!同样的道理,我们打败日本了吗?没有,我们只是打败了他的侵略!侵略会再来吗?先别说不会——朱元璋会想到明朝的末代皇帝吊死煤山吗?赵匡义会想到宋朝的末代皇帝被人抱着跳海自尽吗?恐怕都不会,然而事实却就是这样。未来的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呢!

所以说,我们的人口综合效能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四万万的时候如此,十三万万的时候更是如此。这么多的人,却发挥不出应有的综合效能,确实有点对不起世界人民。当然,别人也不会坐视我们综合效能的提升。担子任重而道远啊!

那么如何提升人口的综合效能呢?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抛砖引玉:

(1)确保领导不被分化;

(2)去除自视甚高把人民当愚民看的心态。如果总是担心这不能让人民知道,那不能让人民知道,就只能说明领导阶层出问题了,人民的教育没有搞好。更糟糕的情况在于,如果领导阶层变质了,那么教育将变成愚民教育、油水教育;

(3)教育没有担负起提升人口综合效能的职责,存在着严重缺失——即教育产业化、浮夸化、指标化;

(4)经济的本质是资源,浪费资源可悲可耻可恨;

(5)家庭和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同等重要的作用,建国后的前三十年牺牲家庭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年则牺牲国有企业发展买办经济。经济可以无国界,然而企业的骨干确是来源于家庭的,家庭具有国家属性。外国人来中国办厂,虽说缴了点税,带来了点工作机会,但更重要的是富了他(她)的家庭,间接也富了他(她)的国家。个中的逻辑,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

(6)产业转移何曾有过?只不过是流通转移罢了,转移的是“设计——生产——销售——消费——回收”环节中的低端环节而已;

(7)军队的本质只有两条——有效领导和绝对捍卫,一切军事、政治、经济行为都围绕这两条展开。

(8)改革之改革是否还是改革?

标签:人口   效能   综合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