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国人的“粮袋子”不能被跨国粮商夺去

2025-02-24 文摘 评论 阅读

中国人的“粮袋子”不能被跨国粮商夺去

邱林

在国际粮价高涨之时,中国关于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WTO 过渡期结束,这将对中国的“粮袋子”产生怎样的影响?一家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的企业,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并在江苏等省准备建立粮食收储企业。这意味着跨国粮商已在实施他们的中国粮食战略布局。(6 月18 日《瞭望》)

今年以来,在国际粮价高涨的情况下,中国实行的粮食自给自足政策,阻断了国际市场向国内的传导通道,保持了国内粮食价格的稳定。然而,在这稳定中也有不平静。随着WTO 过渡期的结束,许多人对跨国粮商进入国内粮食加工流通领域的担心愈加明显。有专家提醒,在跨国粮商已掌控国内大豆产业的情况下,如果进一步取得粮食加工流通的控制权,会使中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被动。

担心中国人的“粮袋子”被跨国粮商夺去的担心是有其依据的,国内的大豆产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被跨国粮商控制就是一个例证。 近年来, 跨国粮商 大规模进入国内大豆产业,目前已控制了70%以上的压榨能力。与此同时,这些跨国粮商还逐步垄断了国内大豆的进口,使国外大豆源源不断进入国内,进而将本土大豆逐渐排挤出产业的采购单。

由于 跨国粮商对国内大豆产业的控制,导致国内大豆大幅度减产,而进口量却大幅度上升。 从1997年后的10年间,国内大豆年度进口量从269.5万吨增加到2800多万吨,增长10倍还多,远远超过国产大豆的年产量。罗列的这些数据不免让人大吃一惊。然而,国内大豆产业对进口大豆的强烈依赖,已经使国内的大豆产区及大豆相关产业深陷困境当中,完全受制于人。

我 们注意到,跨国粮商在逐渐掌控国内大豆产业后,并不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把触角伸向了国内的 粮食加工流通领域。在2004 年国内粮食购销市场放开以后,一些跨国粮商随即瞄准了中国大米市场的巨大商机,纷纷大举投资设点建厂,试图占领和左右国内大米市场。有的地方政府对此缺乏应有的警惕和防备,对跨国粮商大举进入粮食加工行业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并已陆续批准了一些大型粮食加工项目。

在2005年益海集团便开始将投资方向转向其他农产品加工领域,在黑龙江投资益海米业;随着重组的完成,丰益国际多元化发展的触角开始逐渐向南发展;而从2006年开始,路易达孚(北京)有限公司从中国政府获得了玉米国内贸易的许可证后,积极拓展国内市场,着手将华北和东北玉米销往南方和西南地区。

分析人士认为,跨国粮商不仅有强大的资金优势,而且通过其产品已建立起营销网络,并树立了一系列品牌。他们利用这些优势,与国内粮食加工流通企业竞争,会有很强的杀伤力。进一步推断,由于跨国粮商在国内的并购十分迅速,如果不采取措施,3 年后局面可能就没法控制,他们中的部分企业甚至会成为国内加工流通领域的龙头。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对跨国粮商夺取中国“粮袋子”却缺乏警惕性。在招商引资中,一些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外资优于内资的思想。有的地方政府极易被他们利用,给他们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让他们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即使跨国粮商不与中储粮合作,他们也能找到粮源。现在的地方粮食企业大都经过改制,很多变成了个人承包,很容易被他们收购,或者充当他们获取粮源的工具。

从表面上看,保障国人的 “粮袋子”的安全 ,仅仅是国内经济安全的一个小的部分,但现实是, 跨国粮商 已经通过数量方面的逐渐增加,开始在国内粮食加工或流通领域攻城掠地,从而严重威胁着中国的粮食安全。 鉴于大米居中国粮食之首,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如果大米产业像大豆产业那样,其主导权被跨国粮商掌握,将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在WTO 规则的框架内建立和强化严格的跨国粮商准入制度,由国家协调,尽快实现央企与央企联合,中央与地方联手,建立粮食加工流通的国家队和大型企业集团,并将市场准入审批权掌握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手中,从体制和经济上把好“粮袋子”的“安全门”,严格控制外资进入大米加工产业的速度和规模,从而保障“粮袋子”不被跨国粮商夺去。

标签:粮食   国内   跨国   大豆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