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南方周末衰落了,互联网成了主流媒体

2025-02-24 文摘 评论 阅读

南方周末衰落了,互联网成了主流媒体
作者:瞿虹秋 来源:中国博客网
在博客还没出现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噤若寒蝉,唯有《南方周末》似是寒风中的孤叶,让人们有了一线生的希望和死的暖意。至今回想仍热血涌动,一种思想解放的快感依然令人砰然心动。可是倒数近年的《南周》,似已非旧年,它的存在好象只是应着读者对它的的回忆,仍在寒风中飘摇,作着与许多传统纸质媒体一样的挣扎。

《南周》曾经是很多人精神的寄托,成为一代人的食粮,然而世界的变化委实太快,工业革命后八国联军的炮舰来到东方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今天的海底光缆传播信息却只不到一秒钟。互联网的转播速度和传播载体的传播速度之快让许多人始料未及:短短几年时间,新生代完全抛弃了旧时捧报而读的习惯,完全成了网虫。痴迷成虫本是好事,如书虫、棋虫,乃至打球都可成虫。历来凡成大家者,其首要条件就是先成为这一领域的虫。当然其反面,是对成不了才而产生负面作用者,则称为玩物丧志,其法则古今皆然,而非电脑所独有。然而,传统的纸媒乃至电视却对其不遗余力地攻击,以至调动了一切社会力量,完全忘却了书本、报纸的含铅、电视对视力的伤害,只是一唯列举电脑对新一代的种种害处,凡此攻击内容无非均是触目惊心的、贻害终生的、不可救药的,乃至社会、学校、家长都视电脑为新世纪青少年之大敌。

有质难者便开始有想办法的人,然而其办法却亦是传统的,比如想着可否象报纸一样采用审查制,这其实是十分可笑的,互联网的特点决定了这是行不通,至少做不到完全。一百年前,火车刚来中国,比起在中国大地上驰骋了几千年的马车,其缺点是噪音大,于是慈禧便令人用马车拉着车厢走,这一拉火车就不是火车了,应该是“马拉轨道车”。幸而慈禧完蛋得快,这个名字没有进入词典,不然后面还会弄出多少新名词来。可是现在许多人对互联网的态度便是如此,冷眼旁观,静观其变,等待着这个新东西捅个通天大窟窿,然后完蛋。

我本是个十分传统的人,父亲是个老实巴结的教书先生,没见过面的爷爷也是个旧教书先生,父亲从小教育我以后做什么都别去码字,于是我便进了理工科,梦想着以后去造飞机。如今虽然不才没去造飞机,但是还是忘不了歇闲时要码字。虽说是用了几年电脑,却对依着斜阳,靠着藤椅,一壶清茶悠然而读的情景仍不时怀恋。在显示屏前的双手,开始确有感觉这是在生产什么产品,而不象秉烛夜读般的诗意和文化。然而屏上码出的却是确确实实的文字,而不是别的。

新的生命在星球上既然来了,也一定是躁动的,也一定有闯祸的时候,但是我们必须要关爱它。那些历数它的不是的人,假如发自内心的善意,我们姑且听之。假如历数罪状而要非欲至之于死地而后快的人,其用心何在则需我们认真甄别了。

《南周》的衰落是确确实实的,有人说它渐趋平庸,这是指它已经随波逐流;有人说它有归附政治的倾向,是指他不再有对政治的质疑;有人说它开始变得俗不可耐,是指随大流的文字一定是庸俗不堪的。对《南周》挚爱的人们,开始悲伤,开始噙泪质问报纸的话语权何以丧失至此?

媒体目前作为上层建筑,是为既得利益者服务的,几千年来的即得利益者共同特征便是因循守旧,对新的竞争者都采用抬高门槛和增加规则来加以限制和扼杀。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又告诉他们:民意可疏不可堵,因此有时也不忘留一条缝,给不可遏制的力量以宣泄的机会和生的希望。有人说,在日渐强大起来的民本经济的支持下,互联网将引领中国进入一个新的文艺复兴时期。实质便是,网络是给媒体和思想论坛留有的一条缝,现在已经到了大门洞开的时候了。

为《南周》而悲伤的人们,请打开你模糊的双眼,认真看清周遭的世界吧!报纸被控制着,文化界原有的体制依然似坚冰,但在其下涌动着的春的暖流却正滔滔东去。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人们正在习惯着适应着,这是个巨大的平台,全球一体,是真正的世界潮流。

《南周》的衰落就象思想界衰落的马车,火车既然来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留恋马车呢?报纸引导人们的思想太久了,互联网既然来了,我们就尝试着接受罢。年轻人接受得快,年老人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接受,这难道不也是世界之规律吗?我们应当庆幸生活的这个文明的网络时代,可以毫不费力地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媒体平台,留有足够的空间给传统媒体去自娱自乐。要是传统的媒体顺应潮流变化得快,吸引眼球可以多活些年头,这也是世界发展规律,丰富多彩嘛!假如偏要争出个死活,那就姑妄听之任之地斗争吧,不管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依然相信:斗争的最后结果便是和谐。

标签:媒体   联网   我们   传统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