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停滞倒退和丢掉幻想
也谈停滞倒退和丢掉幻想
许 晓 黎
现在有两种思想高调示意:一些人期望通过政治改革,彻底缩小中美意识形态差异,从而劝退美国舰炮,这是有的人妄图脱离党的领导,进行所谓政治改革;另一方面,中国军方高喊丢掉幻想,准备积极主动的维持自我价值,用自我努力遏止美国舰炮政策的推行。
停滞倒退是死路一条吗?中国的政治改革的道路如何走?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现在是,西风裹挟着主流和强势滚滚而来,东风却是有理难辨、无力伸张的趋势。我想,在进行所谓政治改革的前面,应该先把一些思想问题搞搞清楚。
一、执政的制高点
首先必须搞清楚何为停滞倒退?现在有种错误认识,有人认为过去的就一定比现在落后。诚然,物质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随着时间推移,物质的前进被历史证明确实如此。
精神呢?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应该不具备空间性和时间性,否则,我们真的应该问问:“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精神是不是落后,不能用时间和空间来推证,否则,随着时间推移和空间的转换,现在应该人人超越孔子,而不是世风日下,男盗女娼。纵观当下中国,历史已经证明,时间无法让人类超越孔子。因此,停滞倒退不能一概而论,尤其在思想和道德方面!
孔子历来要求执仁政,现代社会也推行“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统治者和强势集团要考虑人民的利益。纵观上下五千年,行仁政就会有太平盛世,唐太宗更加明白“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道理,这一种认识,虽然统治者和人民不在一个物质层面上,但是其将怜悯人民提高到了敬畏人民的高度,由消极被动提高到积极被动。
政治就是一场各种利益的角逐,由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投鼠忌器导致被动总是缺乏自我修复能力,总是不能很好的消除矛盾,统治者总是被动的面对人民,于是一个又一个的封建政权总是被人民松动而灭亡。
千百年来证明,对人民怜悯和敬畏的被动思想是注定要失败的。历史的车轮迫使被动思维必须要升华,因此,如何主动站在人民的地位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人类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是历史的必然!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前进。这种由被动转向积极主动的思想,他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一员,到群众中去,和人民站在一个平台,用心去和人民沟通,用自身的利益去考量人民的利益,用自身去感受人民的疾苦。这个思想就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历史前进的必然,是由被动敬畏人民转向积极主动成为人民的一种升华,是千百年以来,思想的最佳制高点,是前所未有的高度精神层面。
然而,曲高和寡,由于人类的自私的劣根性,统治者总是愿意把自己放在比人们更高的物质层次上,而不是精神层面上,他们总是不愿意管管身后事,及时行乐比比皆是,于是他们总是喜欢被动怜悯人民,而不喜欢敬畏人民,更不愿意成为人民!
有人说:停滞和倒退不仅会葬送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宝贵的发展机遇,窒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而且违背人民的意志,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
什么是人民的意志?什么样的人能够代表人民?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执政者从高度精神层面上走下来了,他们放弃了自己成为人民的努力,把自己放到比人民更高的物质层次上面。当下,暴利经济势力胁迫着中国正从敬畏人民走向怜悯人民,某些官员的亲民秀就是统治者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怜悯人民的最佳体现,人民不要想从他那里妄图得到更多,因为,不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再多的怜悯都只是统治者的需要,而不是人民的需要!人民,丢掉幻想吧!
二、对立而又统一的思想
当下,左右两派各执一词,左派要求回归毛泽东思想下的计划经济体制;右派希望进一步深化改革,从现有体制上改良的特色道路(本文论述的右派,不包括极右派和极端亲美主义者,他们从来不是中国积极力量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政治的分野往往源于个人感情因素和利益的分配。由于利益分配差异导致群体情绪对立,由于情绪的对立导致利益分配的进一步差异。当下中国的左右两派的水火不容也同样有以上两种因素,改变利益分配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缓解一些对立情绪,相互理解,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
我认为,也只有忘记右派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和左派在改革开放中,由于所受到的冲击而导致的个人感情因素和利益冲突,才能正视中国政治改革的发展道路,无论是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中间的问题,都应该是探索中努力的必然结果,我们都应该找到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确实,改革不能停滞,中国需要在前进中争执,而不是争执中犹豫!但是如何改革,向何处走才是关键?这些抉择是:在中国执政思想方面,是要在成为人民的一员,还是成为怜悯人民的统治者,也是走向兴盛和衰亡的抉择;在经济发展方面,是以依附的外向型经济为主,还是以自主的内向型经济为主等等。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和他人,历史必将证明,当下偏废左、右任何一方都是一种战略失误,中国需要调和,而不是分裂,需要整合,而不是固守。
1、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性极强的思想,无论你是何种身份、何种意识形态,只要你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一定是对国家、人民、社会有益的。现在的非毛者,可以攻击文化大革命或大跃进等探索中的问题,但是绝对没有人胆敢直面挑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包括口无遮拦的文痞袁腾飞),实在意欲难绝,也只能搞出一些“不是毛泽东最先提出来的”,其实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孔子时代以来,千千万万的人们都已经用不同的形式想到,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不在于你曾经想过,而是在于你是否做到,杨教授的质疑和后悔,恰恰证明这个思想不容挑战的正确性和绝对的制高点!原因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具有极强的原则性和正面意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具有两个不容置疑:一是对人和事物的积极正面导向的战略性地位不容置疑;二是原则性极强、唯一绝对性的政治意义不容置疑。
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由于其绝对正确和唯一原则的特点,需要人们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自我牺牲的能力,在思想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往往缺乏执行力和积极性。
2、邓小平理论的特点
邓小平理论是灵活性极强的理论,具有可执行的特点,事实已经证明:邓小平理论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奇迹和腐朽共存,繁荣和颓废共荣,经验和教训并重。由此,让政府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纠偏往往需要废止一些对经济有积极意义的政策,放纵就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正是,一抓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活,一活就乱,周而复始,让中国各方面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改革开放初期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其后遗症也是同时来到:军事发展滞后至今,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安全;环境污染,导致空气污染、毒菜、毒水、沙尘暴、水灾,中国居住环境严重恶化;世风日下,毒奶粉、地沟油、挟尸要钱,中国社会成了恶俗的天下。由此可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个阶段性和局限性很强的政策,
发展就是硬道理表现了极强的灵活性,在改革开放初期,起到了破冰的作用,然而发展至今,逐渐成为强势集团为所欲为的借口,有的作为已经完全偏离邓小平的初衷,其危害性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甚至对民族本性都有强烈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任何的灵活性都必须在一定的局限内。
邓小平理论有两个不容置疑:一是对经济发展速度和繁荣的功能性不容置疑;二是对官员腐败、社会安定、环境破坏、人性道德等等具有强烈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邓小平理论由于极具灵活性和双重性,使其理论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局限性,在正确的引导下,一定范围内和阶段时间内就能够发挥巨大的正面效应,任何的偏重都必须是阶段性的。反之亦然。
3.、对立而又统一
毛泽东思想极具很强的原则性和正面意义,却有操作难度,其正面目的较难实现。邓小平理论具有极强可操作功能,却有极强的阶段性和局限性,其负面影响和正面效应几乎同样大。为什么?
原则性和正面意义,其位置是正的无需改变,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灵活性却表现了其运动性,他总要在运动中寻找能量。如此,一静一动,一松一弛,从自然之道看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应该是互补的。
阶级存在吗?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的:上下、左右、高低、贫穷和富贵、高尚和卑劣,无处不矛盾,无处不对立,不承认对立就是不尊重自然规律,不注重矛盾就无法认识事物的全面性。任何一个矛盾,都是相对来说的,离开对立面就不能谈矛盾,这种互相依存的方式就是一种统一。
斗争,是两种对立面了解对方的一种方式,是相互融合的一种方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一种互补,互补的基本形态就是差异性的对立,失去独立性也就是失去互补的意义,因此,其目的就是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同时,通过斗争的方式,来达成统一。
这种统一的具有绝对性和唯一性,就是战略稳定性的重要前提,前面我说过,毛泽东思想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性和正面意义无容置疑,不容挑战,因此,他具备统一的特性,是当之无愧的人类发展全方位的战略核心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双重性和局限性、阶段性,显然不具备统一的能力,然而其灵活性恰好是解决如何斗争这个问题的重要技巧。改革开放的失误:就是用战术性的理论进行战略指导,由于其灵活性不具备战略指导的功能,导致战略指导思想缺位,从而出现,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经济繁荣了,地方强势了,中央集权受到巨大挑战;强势集团做大了,军队发展滞后了,国家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买办轻车熟路了,中国经济被外向型经济绑架,中国能不能走出政治、军事双重讹诈的经济发展道路。一个稳定战略才能确保战术技巧实现的意义,离开战略谈战术技巧,犹如竹篮打水,最终白白耗费众多努力。改革开放已经证明,邓小平理论就是一种战术技巧和实践能力。
毛泽东思想是一种战略导向的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战术上的指挥艺术和实践技巧,所有的战术动作都应该以实现战略导向为目的,将战略意图贯穿在每个战术动作之中,因此,毛泽东思想为本,邓小平理论为标,这样的标本结合就是一种对立而又统一的典型范例,为邓小平理论这匹脱缰的野马,套上毛泽东思想的缰绳,使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的结合起来,这样的经济体制存在吗?
华西村在推行市场经济的同时,将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准则高度的统一在毛泽东思想下,把人民的生活共产主义化,这应该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结合的经济体制的雏形。
综上所述,所有的矛盾都可以统一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中来,作为一种标杆和行为准则,战略思想始终贯穿整个战术指导当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是能够确保国家所有方面积极的发展?猫论和发展就是硬道理是不是考虑到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每出台一套政策,每上马一个项目,每做一个决定,都可以问问自己,让每个人思想毛泽东化,生活共产主义化,让毛泽东思想进入所有人民生活中,工作中,天天讲为人民服务,天天坦然面对市场经济。丢掉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美式主义的幻想,华西村模式将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附旧文摘录:
量化宏观调控体系与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
许 晓 黎
一、左派应该是什么样
当下中国思想严重混乱,在某些方面完全分裂,用泾渭分明一点不为过,在网络上,左派和右派互相攻击,甚至辱骂,“脑残、五毛、国贼”不绝于耳,在这样的氛围下,任何完全排他性的左派和右派的理论都无法说服对方,只能是无休止的争吵,然而在当下危急存亡之秋,争吵能够惩治贪污腐败吗?争吵能够救人民于水火吗?争吵能够带来社会的公开、公平、公正吗?争吵能够御敌于国门之外吗?争吵能够制止中国的美国债券打水漂吗?
当下的中国,人们思想这块阵地已经被各种思潮瓜分,左派人士一直在坚守毛泽东思想这块最后的根据地,试图用毛泽东思想去改变人们金钱至上的观念,唤醒人民对国家、社会的良性回归,为此,有的左派人士处处谈阶级斗争,时时讲往昔的辉煌,但是现实是:在打击贪腐上面,在自身实利的召感下,大多都是要求他人多,对于自己寡,大多数人宁要改革开放后的贪腐,而不要改革开放前的清明;谈起当下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大都唏嘘不已,但是很少有人愿意回到过去的生活方式;更多的人宁要改革开放后的人性挣扎,不要改革开放前的清白思维。我们问问自己,看看身边,国家、社会、人民,甚至我们自己,到底改变了多少?
在这些现实状况下,阶级斗争成为人性自由的诟病,你没有亲近他,就试图去改变他,这样的结果使阶级斗争成为人为拒绝右派亲近的刺芒。当下的中国,右派和左派完全的分开了,为此,理论的排他性愈演愈烈,终于,右派逢毛必反,凡是毛泽东说过的话都要反对,凡是毛泽东做过的事情都要质疑。同样,左派谈资本色变,讲市场声厉,这里面必然有左、右派从骨子里面的反对因素,也有左、右派自己的斗争方式不当的原因。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团结大多数人,而不是分裂。一个思想不可调和的国家注定不会长治久安,一个思想分裂的民族注定会被历史所抛弃,因此,无论左派还是右派,我们必须团结所有能够团结的人。
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是无时无刻把毛泽东思想挂在嘴边,而是把理论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融入自己的言行中,从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作为左派,我们不应该排斥市场经济,相反,必须勇敢的迎上去,了解它,运用它,改造它。
二、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制度
右派一致崇尚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方式,从表面上看来,美国表达的是自由市场经济思想,但是,当美国经济受到某些深刻影响的时候,美国一直在用政治和军事进行干预,从伊拉克的石油之战到人民币升值,其实质就是通过自由掠夺为自由市场经济输血,也就是说自由掠夺是美国自由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自己的自由掠夺去限制他国的自主市场自由,美国总是在绅士般的逼宫和军事讹诈之间左右摇摆着四处借钱,他借上钱就忙着武装自己,然后,再显摆着铁疙瘩的肌肉和锐利的尖刀四处借钱,其实,他压根就没有想过要还!
美国经济的实际就是一场带有政治、军事干预的畸形市场经济,这种强迫下的自由市场经济是正常的市场经济吗?中国购买美国债券,不就是一场用政治和军事干预的胁迫性自由市场经济的产物吗?中国在中美贸易上有多少自主市场自由?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政治和经济来应对美国掠夺式自由经济?右派们鼓吹进行宪政改革和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国的宪政改革的对象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只作为一个集体象征存在,把国务、军队全部交出去,名义上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际党说话将如放屁。
宪政改革成功后势必完全进入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奥巴马说:10多亿中国人如果过上与美国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
也就是说中国不可能成为美国:
实质一:不是美国惧怕中国崛起,而是中国不能改变自己成为美国经济附庸国的步子,只要中国事实上能够成为美国经济附庸国,成为日本第二,那么中国的经济繁荣将是美国最希望看见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美国总是对中国用政治来讹诈经济,再用经济来要挟政治。这些年来,中国受制于台湾独立、达赖喇嘛等有关祖国领土完整的大问题上,通过购买美国债券的方式,使自己实际上成为美国经济附庸国。经济难以独立,在政治上,中国也是唯唯诺诺,含糊其辞,在很多场合下,中国这个常任理事国的感受根本不用考虑,中国变相的成为美国的政治附庸国。
实质二、美国掠夺性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国不能复制,中国去掠夺谁?中国具备掠夺其他国家的能力吗?美国也不会允许第二个掠夺性自由市场经济体的出现。中国只能成为伙计,而不是伙伴,中国只能成为赞助商,而不是经销商。
因此,中国必须寻求经济独立,而不是附庸,独立的经济能力才能产生独立的政治能力,独立的政治能力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经济危机后,中国认识到外向型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危害,中国正在进行经济增长方式向内向型转变,实际上就是中国正在拒绝成为美国的经济、政治附庸国,这也是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黄海军演的玄机所在。
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如此掠夺性的自由经济依然无法填满美国市场的血盆大口,这次经济危机依然如期而至,看来完全的自由并不能阻碍经济危机的脚步。原因在哪里?
左派人士为这次的经济危机兴奋,有人强烈要求回归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只是一厢情愿认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计划经济的活力不足,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绝对不是单纯的政治事件。
经济危机的危害大家无需多说,我们不能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危机熟视无睹,犹如一个人总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最棒的,却经常出现周期性休克,那么为什么不检讨一下生活方式,为什么还要固执的认为自己无需改变,自己依然强壮呢?作为右派,经济危机应该是对自由市场经济进行反思的契机,干预下的市场经济并不是一无是处。
经济制度应该是怎样的?奥巴马说:中国必须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式。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有人一提市场经济就反感,其实市场从来就没有消亡过,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前,人民去百货公司买东西,就是一种市场交易,虽然那是一种缺乏自由度的市场,计划经济就是一种高度干预下的准市场经济。在美国,金融政策、国家收购等等市场干预的手段,也是一种阶段性的低度影响的计划经济形式。
我认为:
计划和市场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经济体制的双面,我们因为政治意识形态人为的割裂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形成了非完备性的经济体制。
1、非完备性经济体制特征
(1)自由市场经济不是非理性的经济体制,任何一种体制都会对不适应自身发展的事物进行排除,简称排他性,自由市场经济由于放弃可控因素,缺乏排他自觉性,大量的超饱和度和非体制事物必然导致不可预期的周期性体制破溃。所谓的市场调节就是用市场自身的破缺来促使排他性的完成,这就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2)计划经济和市场短缺性经济紧密联系的。计划经济压抑市场活力必然导致市场短缺,市场短缺将进一步限制计划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具有较强的控制因素,也就具有强烈的排他自觉性,这种强烈的排他性所产生经济紊乱,威胁着计划经济自身的发展。经济紊乱必然导致计划经济体制的多周期,大范围的不断破缺,从而出现不断调整,不断短缺的现象。
那么,什么是经济体制的良性发展模式呢?
2、完备性经济体制
在人类最初对剩余食物的分配中,首先出现了模糊的需求意识,这就是一种计划,然后才会根据所需进行商品交换,交换多了市场慢慢形成。
(1)、计划和市场是互补性的经济要素
计划是市场的原动力,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市场是实现计划的基本方式,因此市场和计划是经济体制中具有互补性的经济运作方式,
市场应该是经济体制的基本形式。计划应该是经济体制的领导者,市场是经济体制的执行者,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日常监控体系是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
(2)、宏观调控与微观经济监控体系
宏观调控,这个名称不陌生,美国自由市场经济里面有素称看不见的第三只手,中国也有国家宏观调控。然而在具体调控中,一是不能量化分析,缺乏经济危机预警能力。这只手的调控往往都是事后机制,属于一些挽救性的措施,在平常调控方面,同样存在滞后效应。二是不能量化分析,缺乏调控准确性。力度大了,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力度小了,不能制止经济危机的脚步,往往出现调而不控,控而难调的两难抉择。三是不能量化,选择调控手段适当性和时间性较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不能量化意味着目前的宏观调控是一种粗放型的事后机制。其原因就是国家缺乏市场经济的第一手数据,对市场经济不能进行适时、适地、准确的量化分析,对全国经济发展没有详尽的掌握。
完备性的经济体制必须将计划和市场完全量化,让宏观调控和微观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全国微观经济日常运行数据库和宏观调控分析中心,宏观经济对微观经济实行日常性监督,周期性分析,适时、适度的进行准确的调控和引导。
宏观调控分析中心将通过微观经济日常运行数据库,完全了解市场经济实时、实地运行情况,准确掌握全国宏观经济状况,增强市场调节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减少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如何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可以参看,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7/200906/87790.html)
综上所述,我不排斥市场经济,也不一味的推崇计划经济。更不把阶级斗争强加于人。求同存异,统一思想,寻找中国自己的发展方式是每个中国人的当务之急。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