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反讽,今天的疑惑
历史的反讽,今天的疑惑
孔庆东
6月21日【明报专讯】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昨日上午到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交流,全过程在互联网上直播,胡锦涛共回答了3 个问题,这也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与网友交流。胡锦涛透露,自己平时会抽空上网,除浏览新闻外,还关心网民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6月19日《明报》《中方让步,后患无穷》:中日共同开发东海油田的协议详情18日终于揭盅,从地图上看,共同开发海域只占东海争议海域的一小部分,且大部分位于双方争议区的中间,表面看是各有让步,但仔细研究,中方其实是赢了面子,却输了里子,日方获得的实利更多一些。
中央社记者张谦香港十八日电,据报导,中国大陆十多名保卫钓鱼台人士今天前往日本驻北京的大使馆抗议,除了表达对钓鱼台的立场外,又反对中国与日本签订任何东海协议。
香港电台报导,这些来自大陆民间保钓联会的成员在大使馆外高叫口号,表示钓鱼台属中国领土,并抗议日方船只撞沉台湾渔船。
这是日本人公布的图。所谓合作区域,完全按照日本主张的界限(实线)展开,把国际法授予中国的边界(虚线)抛得老远:
郁文发来新诗:“不惑之年惑转多,行当知止止于何。郑玄事业传薪火,屈子功名沉汨罗,自古无人超北海,几曾有梦到南柯?引杯看剑空长啸,碧海沧江逐逝波。”诗风老到但太低沉,孔和尚遂回信曰:
郁文,你的工作很有意义,此惑乃深层之惑。你才华良知兼备,又能耐得寂寞,颇有愚兄所不及之处。邦若有道,必为栋梁;今邦无道,亦可为民鼓与呼也。庆东。
《中华遗产》08年4月号上的古地图专辑做得非常专业。我非常喜欢看地图,别人看地图如何我不知道,我看地图,那就是一幅幅气象万千的山水画卷。
北大出版社07年11月出版了《回顾一次写作》,把谢冕孙绍振刘登翰孙玉石殷晋培洪子诚六人50年代编写的《新诗发展概况》和他们的回顾收在一起,责编是张雅秋。此书具有非常大的学术价值,一部分回顾文字已经发表过,我也已经在博客中评论过。洪子诚老师在前言里称他们50年代写的那本书是“这些特定时代催生的文字并没有什么学术价值”,这句话很重要。不知洪老师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今天所写的这些回顾文字,我们今天所持的这种“学术价值观”,也是今天这个“特定时代”催生的呢?50年代的时候,对于笔下的文字不是跟今天一样很自信吗?凭什么就觉得“今天”比以前进步了呢?再过一百年,值得嘲笑的到底是哪个特定的时代,恐还说不定也。如果单从“学术”的角度说,我认为50年代的那本书,其价值并不在邓小平爷爷时代所写的这些文字之下也。人能够真诚地对过去的时代做出反思和剖析,这是非常可贵可敬的。但这不应该遮蔽对今天的“正思”和“超越”。如果身处每个时代的时候,都以为“今是昨非”,那么这种是非也就过于轻易了。《文艺争鸣》08年2期专为此书开辟了一个讨论会专栏,赵园、钱理群等老师和姜涛、冷霜等青年学者都做了很有深度的发言。赵园认为要坚持对历史的“直面”,她相信“反思的深度赖有几代人的努力,有可能经由诸种认识的差异而达到”。钱理群认为反思“本身也是存在陷阱的”。钱理群承认自己有“小资情调”,或许这是一种避免陷阱的方法。姜涛指出“知识的增长、学术的昌明,并没有真的带来智慧,有关进入历史的方法问题,仍然没有得到严肃的对待。”但概括得最具高度的,是刊首“视点”栏中孙民乐写的《历史与记忆》,他从现代性与历史的纠葛角度,反讽了那种习惯于“承认错误”,“热衷于反省和忏悔”的矫情,并用昆德拉的“圆圈舞”作比喻,表达了更为深切的隐忧。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