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融的“第一条红线”没有道理
在国资委昨日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视频会议上,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对部分中央企业过强的扩张冲动提出警告,并明确表示,中央企业的并购重组行为必须实施严格控制。为此设立了“三条红线”:一是不符合主业投资方向的坚决不准搞,二是超出自身投资能力的坚决不许搞,三是投资回报率太低的坚决不能搞。个人拜读了相关报道,觉得其它方面都能理解,唯独“第一条红线”,即“不符合主业投资方向的坚决不准搞”没有道理。
应当承认,国有企业确实存在大量问题。综合起来,主要可以归结为:一是企业的基础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严谨性、权威性和持续性问题。二是企业分配方式的公平性、正义性问题。三是企业核心技术和创新体系的失落问题。四是企业一把手自主经营权力过于专制问题。五是职工群众当家作主问题。在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范畴内,通过改善生产关系可以解决以上第一、第二、第五项主要问题;第四项的企业一把手权力专制问题,可以通过强化国企管理和扩大群众监督等手段加以治理;而第三项的企业核心技术和创新体系问题,解决起来非常棘手,并将明显受到国资委“第一条红线”的长期限制。
“不符合主业投资方向的坚决不准搞”的直观解读,就是“守摊子”。在“守摊子”的前提下,理论上同样能够增强企业主营业务方面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体系,但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体系,实际既有内涵性,又有外延性,很难框定显性边界。作为全民所有、中央管理的支柱性的国有企业,宪法确立的发展权,既有内涵性又有外延性,当初股份制改革的初衷,与民营企业一样是为改善融资环境、降低企业成本和利于规模扩张,而改制后限定“守摊子”,显然就是背离初衷的荒诞手法。
把全民企业框定在主业范围内,从国际上的发展状况看,最终必然就是死路一条,当前采取的所有措施,即使是保护性和支持性措施,也仅仅是个毁灭国企的观望之策或缓兵之计,长期看来,“守摊子”的国企很难摆脱衰退的历史宿命。想要改善经营状况,国家总要大力压缩国企成本;想要维护市场稳定,国家主要控制着国企的产品价格;想要缩小分配差距,外资公司和民营企业只能采用间接方式,但国企多少是要主动应对,比如马明哲没见任何动静,而今日报道的国电集团,面对种种社会压力,集团领导赶忙带头降薪30%;想要强化社会责任,凭心而论,国企因为种种原因,比如需要讲政治、讲稳定乃至影响乌纱问题等,总会认真考虑社会舆论。正是因为国企是人民企业,它不得不承受种种压力,不会象其它企业那样不违法就上、有空子就钻,最终举步维艰也在所不惜。与其它企业相比之下,这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平等的生产关系。
从压缩成本、规范经营、控制风险、确保国有资产安全等角度出发,对国有企业的盲目扩张进行“红线”限制,原本也是无可非议;对于高污染、高能耗、总体能力过剩的产业进行国企准入限制,应当是个有效手段。但国企准入政策,完全应当向鼓励技术创新和环保节能的方向引导。不管什么样的国企,假如它能搞出个自有技术的太阳能电池,假如它能搞出个自有技术的空气动力汽车,假如它能搞出个新型城镇发展模式,又何乐而不为呢?
那种“不符合主业投资方向的坚决不准搞”的框式刀切法,恐怕也就毫无道理可讲。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