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金融危机出现“日全食”
警惕金融危机出现“日全食”
熊耳山竹(与狼共舞)
时下,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非“金融危机”莫属了。从各国政要到平民百姓,从企业老板到小商小贩,从机关公务人员到失业工人,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关注程度空前的高涨。百姓的关注,是因为金融危机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老板们的关注,是因为金融危机影响了他们的生意;政要们的关注,是因为金融危机影响到了国家利益。关心也好,关注也好,因为金融危机与大家有干系,不然谁也不会没事找事。
从一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到华尔街金融大厦崩溃而引起的金融海啸,人们经历了从观望到恐慌的过程,形势的发展是那么令人猝不及防,接下来的经济形势可能会让我们更不愿意看到,但是,我们应当有思想准备。就全球来而言,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百姓层面产生了两个直观现象:失业的人多了,下馆子的人少了。我认为,恰恰是这两种现象反映了金融危机(也有人开始认为是经济危机)的两种杀伤力,即硬杀伤力和软杀伤力。
硬杀伤力是指危机对物质领域的杀伤力。它是按照自己的逻辑路径而发生“多米诺骨牌”效。例如,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继续延伸。至于危机到什么节点终止,主要取决于政府和社会对危机的把控能力和危机的严重程度。把控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要素,即:策略(政府的智慧)、储备(必要的财物支撑)、时序(采取应对措施的时间节点)。三个要素的指数高,把控能力就强,就可以把危机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如果三个要素的指数很低,把控能力就弱,危机就会向深层次蔓延。目前美国金融危机继续快速向实体经济冲击,以我个人的分析,既不是策略问题,也不是时序问题,关键是储备问题,也就是说,美国现有的物质储备填不满金融危机的黑洞。这个黑洞到底有多大、有多深,谁也说不清,财长说不清,总统更说不清。因为说不清,所以就可怕。
软杀伤力是指危机对意识领域的杀伤力。这种主要是事件本身通过舆论的渠道对人心的杀伤,我把它称之为软杀伤。软杀伤力的大小取决于危机的程度和舆论的权威性,往往看不见、摸不着,贯穿于危机的始终。从大的层面上说,表现对信仰的杀伤,从小的层面上讲表现为对观念的杀伤。软杀伤比硬杀伤更难以控制,不可能马上见效。美国前财长格林斯潘曾经发布言论,说这次的美国金融危机是1929年以来他所未经历过。此言就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立刻使人们对美国的经济期望值降到了极点。这就是软杀伤力。有这样一个事例,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西方现有的理论既不能从深层次给予解释,更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展望前景,人们只能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寻找答案,于是一本束之高阁多年的《资本论》在西方成为畅销书。还有另一个事例,最近在西方家用电器微波炉开始热卖,这不是说西方人家庭的观念强了,而是他们面对金融危机钱袋子瘪了,不敢超前消费了。还有许多事例都表明,人们开始怀疑西方的经济体制,开始反思西方的价值观。软杀伤力带来的信仰和观念的转变,结果有时表现为对危机的推波助澜,有时又表现为对危机的鼎力抗争,在社会和意识形态领域很难一时辨个高低,需要深入研究。以上例子只是举例解释,并不隐含本人的政治观点。
需要说明的是,硬杀伤力的显性越强,软杀伤力的阴性也就越强,但是硬杀伤力与软杀伤力并非正比关系,它们也不具有平行关系,它们的主力有一个交汇点,在这个点上软杀伤力就会转化为硬杀伤力,二力同时作用于一个方向,我把它成之为危机的“日全食”点,所以这个交汇点非常关键。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