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言“不折腾”
胡总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年大会上说了个“不折腾”,会后为这么个“不折腾”网上网下折腾的是一塌糊涂。“不折腾”使得与会者发出笑声,跟着让翻译犯了愁,之后关于什么是折腾,该不该折腾,谁在折腾,为啥折腾,折腾什么,呵呵,争的是昏天黑地,论了个没完没了,直到现在仍没消停。我看别人因“折腾”折腾的不可开交,还写了篇“双石为“不折腾”死磕强坛老吴”的博文。他俩我其实都不认识,纯属没事儿跟着一块儿折腾。但在这篇博文中说“折腾”著作权属归邓总,这实在是我的一个错误,这事儿归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管,权属纠纷归法院管,我纯属瞎掰。“折腾,不折腾”是老百姓常挂在口头上的大白话,应属全人类共同所有的文化遗产,邓总也就是用了一下自然不能算著作权的所有人。至于他说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是再一次折腾,大概也是为表明他贴近百姓而使用了通俗语言。在邓总的文选中大部分文章都是大白话,只有思想没有理论,实在是易读、易学、易懂。
胡总和邓总的不同在于全国最高规格的大会上说“不折腾”。如此说法很抓人,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对记者“不折腾”的提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解读胡锦涛报告“不折腾”内涵”,这样说“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既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有来自群众的一些生动的语言。我也注意到在大会上总书记讲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时候,全场都发出会心的笑声,表达了大家对胡主席重要讲话的衷心赞同”。他认为“不折腾”是来自群众的生动语言,全场发出的笑声他的解读是“会心”的“衷心赞同”。这应该是国新办主任的个人理解和看法,至于为啥全场会笑实在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理解。借用双石文章中的一句话“胡锦涛网友道出来的“不折腾”,甭管是正确还是歪解,还得胡网友自己才能说得清楚道得明白!”,全场的人有多少“会心”的实在没有统计数据。因此,也就算是随便说说。
“会心”一词的意思是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而“全场会心的笑声”则是全场领会并赞同胡总未明确表达的意思。说实话既然全场与会者都懂得、领会了胡总“不折腾”的意思,会后也就不会为“不折腾”出现折腾来折腾去的争论和解释。我到感觉会场上的笑声主要还是因为冷不丁冒出一句大白话,让人一下感觉挺有趣儿。“不动摇、不懈怠”文绉绉的词儿后冒出个“不折腾”。按拍戏的说法叫出戏,按作曲说法是跑调,对比太过强烈观众、听众不笑是很痛苦的。其实有些人可能就是觉得“好玩儿”,未必有多少“会心”。这样的说法未必不是为尊者讳、为权者讳的表现。我就不认为是“会心”,反而感觉是“逗乐儿”。其实,严肃的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使用轻松语言活跃一下会场气氛,也未尝不可。实在没必要台上、台下的一起去拔高儿。
“不动摇、不懈怠”这两个词语,承受的主体应该是领导“改革开放”的人,进行“改革开放”的人,坚持“改革开放”的人。而“不折腾”与其并列似有不妥,“折腾”的人几乎包括领导、进行、坚持“改革开放”的人自己折腾,还包括不赞同,不满意,不愿意的人,也有反对、否定、诋毁的人。如果“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将不同对象的并列,“不动摇”意指领导者,“不懈怠”意指执行者,“不折腾”意指反对者,这样的排列也不合适。反对者之所以是反对者,就是因为他是不支持,不赞同也不服从,不让反对者折腾只能使用不许折腾,说“不折腾”绝对是鸡对鸭讲毫无作用。
而极富中国特色的词语甚至难坏了中国话外国话来回倒腾的专家。有一篇“胡锦涛报告“不折腾”翻译方法难倒国际媒体”的文章,倒腾了一大堆也没倒腾到点儿上。折腾到最后只好用了“bu zheteng”,对此似乎还挺得意,如果外国人能明白“bu zheteng”,以后和老外交流倒腾语言的专家也就没用了,直接用汉语拼音得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不清楚是不是由于“不折腾”的中国特色而无法翻译,至于有些爱国人士认为可以向“航天员”一样为英语增加词汇“taikonaut”,再为英语增加一个“bu zheteng”,个人观点这样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因为,对于“不折腾”中外在传统和文化上都找不到“bu zheteng”的交汇点。相信在外文中同样有这样的词汇存在。
胡总在报告中使用百姓日常使用的语言,可以达到拉近百姓间距离的目的。但这种中国特色的民间词语又让专家很头痛。“折腾”既是主动行为,也是行为对象;是翻来覆去,也是捣蛋不规矩,甚至还有折磨的意思。个人观点“不折腾”这个词用在着里并不好。遵从为尊者讳的中华传统来我也有讳,认为不好的原因应由报告的起草者承担。之所以会不好是由于没生活,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完全没有市井生活的文豪,若在其巨著中使用百姓俗语肯定也会出错,精英使用草民语言即便没啥大错,也免不了会有可乐味道。
本人博址:http://blog.sina.com.cn/wmw010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