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部级官员买不起房能说明啥问题
副部级官员买不起房能说明啥问题
在2009年12月13日的央视《面对面》节目中,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自己现有的工资收入也买不起房。
在采访中记者问道:“我冒昧地问一下,您是副部级官员,以您的工资能买起房吗?”
贺铿答道:“买不起。我说你买一套也挺难的。你这样的收入、名主持人,我这样的干部级别都不能为自己买一套像样的住房,那更多的人就没有办法买了。”(参见2009年12月16日《文摘周刊》)
面对社会对这种高房价的抱怨,贺铿指出:“房地产作为一个民生产业,应该让更多的人买得起房才对。现在,有一些商人,有一些理论家,还不如一千多年前诗人杜甫的观点。杜甫把房地产的性质说得非常清楚,干什么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盖房子给寒士住的,要让大多数人买得起房子,这才是正道。”(同上)
这个央视记者《面对面》的采访报道,究竟能说明啥呢?
一说明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已严重背离了自己的正道——即盖房子的目的是为了给大多数人居住。
发展房地产业,它的基本作用就是造房子供人居住,而不是为了投资炒房赚钱。如果造出让大多数人都买不起的房子,就是造的再多再漂亮,又有何用呢!如果让它沦为有钱人、社会资金投资炒房赚钱的工具,这实则就背离了发展这一民生产业的基本初衷。
在这一产业的调控中,我们的政府曾经极糊涂地允许和鼓励过这种投资性购房,其初衷仅仅是为了把冷清清的楼市调控得更火爆些,而全然忘记了发展这一民生产业的基本目的。
把投资性购房作为刺激楼市回暖的一种举措,这样的调控意向的确出现在我们政府的调控文本之中。12月15日《经济参考报》关于“国务院对房价从‘抑制’改‘遏制’”的新闻报道,就很能证实我们政府的这种糊涂做法。这个报道透露“12月9日发改委主任张平还只是提到抑制投机性购房”,然而在温家宝随后提出的房地产调控新举措中,则不仅把过去的抑制改为遏制,而且也还加上了“投机性购房”这样的字句。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这种前后变化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政府在这一民生产业的发展上确实犯过这种致命性的错误。这种错误就是允许和鼓励有钱人和社会资金进行投资性购房,即把楼盘当作一种旨在赚钱的投资品来购买。这样的购买不是为了自住,而完全是为了再次转手,赚更多的钱。造成来的房子怎能让它成为有钱人的投资品呢!听任它的价格在市场上炒来炒去,越炒越高,而却让更多的人只能望楼兴叹,这岂不背离了这一民生产业的正道。
所以,在这一产业的调控中,确实有不少的理念需要纠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端正发展这种民生产业的基本目的——造房子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买得起自住,而不是为了充当投资炒房赚钱的工具。我们的政府必须把大多数的安居作为它的基本定位,必须彻底摒弃那种依靠高价位的房地产业支撑GDP增长数据的念想。否则,我们对这一民生产业性质的理解,还真的不如一千多年前的诗人杜甫。
二说明我们官员的那些多处豪宅别墅只能是用贪污受贿过来的赃款购买的。
贺铿作为一名副部级官员,用他自己的工资收入都买不起房子,那么照此类推下去的一个必然结果,比他级别更低的官员肯定也买不起房子。因为中共的党政廉洁自律制度,不准党员干部及其家属利用手中权力经商办实体挣钱,它们的收入主要是自己的工资。既然仅凭自己的工资买不起房子,那么它们现在所拥有的多处豪宅别墅,就只能用自己贪污受贿过来的赃款购买的。所以,单单从这种豪宅别墅的购买上,就足以证实我们这里的贪官确实多如牛毛。因为在我们这里住豪宅别墅的又有几个不是拥有一官半职的政府官员。所以,贺铿的这个大实话——“我是副部级官员也买不起房”,固然是在痛斥这种高位的房价,但也实则揭破了我们这里的大部分官员都是贪官这一严峻的官场生态。因为一个副部级官员都买不起房,更何况那些官阶比他低得多的官员呢!
三说明我们这里的房价已高的离谱,而让更多购房自住的人只能望楼兴叹。不能再以稳价作为自己的基本调控目标,而必须痛下杀手、运用信贷的收紧和土地的供给逼迫开发商降价售房,出清楼市,让更多的人有房安居自住。
2010年1月3日初稿于论道书斋 胡显达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