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忽悠谁的韬光养晦

2025-02-23 文摘 评论 阅读

忽悠谁的“韬光养晦”  

——读不懂的南方周末之四  

  

近年来,教育界、语言学术界不时有议论,大陆的汉语的教学和使用水平落后于台湾。就我曾在台资企业不长的工作经历和接触的少量资料看,似有相当同感。但也不尽然。比如那阿扁也是高学历了,以“总统”之尊夸奖环保志愿者说:他们的努力与贡献是“罄竹难书”,一时都在岛内乃至大陆留下笑柄。  

近期( 6月4日 )南方周末上有天凯先生唱和吴建民的“韬光养晦仍要管一百年”之说(文题《韬光养晦的政治智慧远未过时》),洋洋洒洒上千字,我还是读不懂——能如此使用“韬光养晦”这个成语吗?  

说到“韬光隐晦”,在我看来不过是一种与“声东击西”、“暗渡陈仓”等类似的谋略。在前三十年,或称为阴谋诡计,或称为革命的两手,现在则称为“智慧”啦。不管是在褒在贬的意义上使用,其本意的共同点是隐忍、低调、示弱或显示其他一面,隐瞒自己意图,悄悄壮大实力,以待日后东山再起。与之相关的典故就是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和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勾践的卧薪尝胆成功了,而刘备露馅了。但不管成功与不成功,典故中两事主都有以上共同点。实在难以想象:勾践先生卧薪尝胆时,向世人宣布我这是在韬光养晦,你们小心点!那刘备同志说:曹操哪,我现在投奔你营下,不过是韬光养晦,未来天下还不知是谁呢。以致被曹操点破,刘备就慌了,不过倒也能急中生智借助雷电掩盖自己意图被戳穿的尴尬——再韬光养晦一把。  

因此,对天凯先生说“作为国家外交的指导思想,韬光养晦取代革命外交”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伟大的战略实践”,我是表示怀疑的:一个是价值目标取向(先不说革命外交正确与否),一个是手段、途径的谋略,如何替代?就国家外交政策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上说,毛泽东、周恩来时代早已定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讲公道正义、不称霸,为四化建设创造环境条件,把中国的事办好等方针。如果过去在执行方法手段中有不当之处,也还是个在坚持中继续完善发展的问题,何来伟大的取代?何需“韬”和“隐”呢?或是在吴建民、天凯看来,和平发展、埋头发展自己并永不称霸,根本不是我们的真心实意,将来是要称霸的?即使我认同这个宏图大略,又不免生疑:有公开嚷嚷的韬光养晦吗?  

  

这不仅是个如何使用汉语语言的问题。君不见,精英们这种不顾成语原意地混乱使用,造成的恶果:“伟大的取代”后,尽管从国家领导人到各方爱国人士,在内外各种场合不厌其烦地宣示咱是“和平发展”,“永不称霸”,可人家的“中国威胁论”依然甚嚣尘上。咱只得友邦一惊诧就几十亿地下单、成百亿的买债。这种外交上的屡屡被动,外经上的频频失血,在我看来完全是自食其果。不是吗?我老外再傻,再没智慧,再不懂你中国几千年文明留下成百上千的谋略,我总可以翻翻你的典籍吧,谁翻了不出一身冷汗!——你不会为韬光养晦而韬光养晦吧?你宣称和平啦、合作啦、乃至拿血汗钱化解啦,总有个目的吧?于是,你吴建民说要管100年,我防的就是101年!从现在起就要对我的子孙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防着中国人点,人家是在韬光养晦,威胁大着哩!  

总之,要么是你吴建民不懂韬光养晦的本意,要么是你懂,那么老外如果还相信你的种种善意,不成猪了吗?  

不要跟我说韬光养晦是伟人说的。人家本是就当时苏东波形势而言,且在极小范围说的,倒还符合韬光养晦的密室谋略情境。现在不顾当时谈话的背景、所指、场合,不顾成语原意地使用、吹捧,不觉得是吹牛拍马吗?当然,逢迎拍马功夫超强是中国精英、特别是官场精英的特征之一,这也算是他们个人仕途的一种韬光养晦吧。精英个人搞点韬光养晦的忽悠不要紧,我担心的是,把不学无术、混乱使用的成语作为国家的伟大战略,恐怕是对内忽悠的——中国朴实的百姓一见某个东西成了国家战略,下意识里总是崇敬遵命的。可这忽悠一成功,我想国家也差不多掏光(自己)养肥(别人)了。  

  

  

 2009年6月7日 星期日  

  

标签:韬光养晦   使用   中国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