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以“做好本职工作、做好自己的事情”来爱国的人,应该是毛泽东时代的眷念者
我觉得人民日报、新华社最近的几篇稿子----通过呼吁人们做好本职工作,从而实现“爱国”----证明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里面有一些人是毛泽东时代的眷念者。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时代有两个特点:其一,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占绝大多数,私有、外资基本可以不考虑;其二,国有、集体经济产生的利润,大头是归了国家、集体的。这头一条决定了,一个人的“本职工作”一般都是在国有、集体企业里面的。比如工人,都是国营工厂的工人,比如农民,都是公社的社员;这第二条决定了,本职工作做的越好,产生的利润越多,国家、集体的利益就越大。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对于毛泽东时代的人来说,自己其实决定了自己的命运,自己就是国家的主人,工作的目的不仅是养家糊口,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做贡献。把本职工作做好了,确实就是实实在在的爱国。
那么现在的情况有了不同。目前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个体的、外资的、合资的都发展很快,虽然官方的统计数字没有,但是据民间调查,现在国有经济只有*%了,其他经济成分倒有*%。。此时,工作的目的就很复杂了。还有没有把工作当作是“为国家做贡献”的?当然有,比如我相信解放军战士就是这样。但是对于大批给私营老板、外资老板打工的人来说,本职工作更多的恐怕意味着养家糊口。爱国?恐怕不在考虑范围内。假设我们现在去人才市场,随便问一个求职者:你找这份工是为了爱国吗?用脚指头都能想象出他的回答。就算在国有企业,有些事情也不一样了。比如中石化,它的老总陈同海每月公款花天酒地达120万,平均每天挥霍4万元(见人民网报道),在这位陈总的手下干活,怕是很难有通过本职工作来“爱国”的冲动。
在这个背景下,再说“做好本职工作就是爱国”,很多人应该是不相信的。当然了,你给私营老板、外国老板打工,把人家的企业弄的好好的,国家的税收自然多多的,这算不算“爱国”呢?我认为还是不算的。因为企业利润的大头是被老板个人或者外国人拿走了,国家拿的税收越多,意味着人家拿的更多。如果我辛辛苦苦的干算是“爱国”,那岂非更算是“爱老板、爱老外”。何况,现在还有断指工厂、血汗工厂,还有花天酒地的老板、打骂工人的老板,给这种人干活,如何能体会到“爱国”呢?现在山东那边的韩资企业有好多都恶意撤资,一夜之间韩国老板就跑光了,厂子倒闭了,这些工厂的中国工人都是做好“本职工作”的,要是这叫“爱国”,那么现在韩国人老板不让你“爱国”了,怎么办?
话题回到前头。既然“做好本职工作是爱国”这个逻辑,是在毛泽东时代说的通的,为什么现在人民日报、新华社要重新提起来?我认为这说明,人民日报、新华社里面有一批人是热爱毛泽东、怀念毛泽东时代的,这些个文章实际上是依据毛泽东时代的背景写就的。虽然在指导现实方面不大合拍,但是那份心意我们应该体会。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