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前世
看完《建党伟业》,想想当今现状,难免唏嘘,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曾经的光荣与梦想似乎只能是回忆了。
但我对片中的毛泽东很有好感,他似乎就是我的朋友。表演也自然流畅,没有常见的那种拿腔拿板形似却不神似。
当年的毛泽东应该就是片中的那样子吧?那可是主席的“前世”。
表演者刘烨现在是个很有名的演员。但我平时比较关注编剧,所以知之甚少,毕竟也过了追星的年龄了。搜索一下才发现,刘烨作品还真不少,成名作是《那山那人那狗》。
这是朋友的多次力荐的影片,现在终于找到并期待看了。
常言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但这次没有。长期的漂泊经历,使我更喜欢那些沉重点的作品,或上下或纵横有历史感的那种,或批判或调侃嬉笑怒骂表情丰富的那种。《那山 那人 那狗》听起来跟《轱辘 女人 井》差不多的,所以一直错过了。
故事的开始很“古典”:一个认为“家里必须有个国家干部”的独生子没有去象我一样外出闯荡,而选择进入体制内,子承父业继续山村邮政事业。由于是第一天上班,父亲不太放心就跟班了。
于是,中国的画卷打开了。
两代人的隔阂也融化了。
在充满温情的叙述中,简单平和的故事却牢牢地牵着观众的心。是啊,家与亲情,是最近的情感。在世界天翻地覆时,家是温暖港湾,即便身败名裂,后代也可寄托无限希望。
片中的父亲也是极严厉的:在儿子很乐观时,父亲提醒“不是一年两年、三趟五趟”;为找父亲没随身携带邮包,却招来父亲的严厉批评,虽然邮包最终没有丢失;有搭便车的念头时,父亲告戒做事别投机取巧,不要为了个人方便而给别人赔笑脸.....这些细节都会让观众想起自己的父亲, 也就更增感染力。
不长的影片,简单的故事,其实内涵是相当丰富的----
如诗如画展示了湘西山川风光。导演霍建起画家出身,所以影片的拍得唯美,十分精致。那清新的笔触、绚丽的色彩、和谐的构图...这哪里是拍电影,分明是在作画嘛
原汁愿味再现风土人情。湘西我没去过,侗族也不太熟悉。可看完影片,我似乎完全理解了那方水土那方人。也许我如此自信是没有根据的,但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完整描绘了一家人。无论父亲、母亲还是儿子,在影片中的形象都很丰满,诸细节如父母的相识、结婚和婚后天各一方的相思都交代的很清晰,而父子情更是重点。
刻画了两代人。都说“代沟”,本片尤甚。两个从没怎么交流的人,却在一日间超越了一般意义的父子感情。
缩印了全中国。虽然很多人物并没有在影片中出现,却都是能想象到的。那个支局长、不怎么孝顺五婆的孙子、爱贪公家便宜的村长、还有那些得了劳模的镀金干部、公安、教师、卫生员等,一幅当代中国的清明上河图。
地道的民族精神。在这穷乡僻壤,在乡邮递员身上,在他对儿子的教育中,我无比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在薪火相传。
此刻,那山、那人、那狗,还有那飞翔的纸飞机,都又浮现在我面前。群山的霞光,山溪潺潺的流水,若隐若现的侗族篝火,都在那行云流水的影片里........
........
80年代初中国与青年毛泽东所处的20年代完全不同,20年代注定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毛泽东和共产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但如果处于80年代,青年毛泽东会如何选择?是如男主人公一样留在体制内改良还是走出体制寻找新道路?
如果在2011,青年毛泽东又将如何面对世界选择自己的人生?
历史没有假设。《建党伟业》充分阐述了毛泽东从普通青年到历史伟人的必然转折,对当今青年的启示在于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观:是选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还是选择对社会对民族的承担。
枪炮声渐渐远去了,冷战也已经结束,未来战争的形态或许是金融战、网络战、国际规则制定权的争夺战,制度、文化等软实力走上前台,而军事将隐身背后,成为威胁者藏身黑暗中。
《那山那人那狗》获奖情况
第二十三届蒙特利尔电影节观众奖
第十九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第十九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第二十三届蒙特利尔电影节美洲大奖提名
第二十五届日本影艺学院奖提名
五个一工程奖
印度电影节金孔雀奖
上海影评人奖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