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两种不同的民主观——毛泽东民主思想和实践探索——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1周年

2025-02-13 文摘 评论 阅读

两种不同的民主观——毛泽东民主思想和实践探索——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1周年

民主的分野

  民主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各种国家都标榜自己是民主体制,甚者有以民主为炮弹来攻伐异己的。对共产党与民主的关系,也有各种认识,西方国家向来称共产党执政国家为“专制”、“极权”、“独裁”体制,并把这些国家的体制叛逆者封为“民主斗士”,仿佛共产党从来不搞民主。多年来国内一些人包括一些大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建设也啧有烦言,认为中国没有民主传统,应大学特学西方,他们大搞西方民主迷信,不愿承认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和现实中,一直致力于加强民主建设的事实,更不用说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建设在不少方面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为胜出的状况。
  确实,民主为资产阶级革命所创见,但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已为历史所见证。共产党人借鉴了资产阶级民主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中更深层次的发扬广大之,也为历史所证实。共产党也确实在民主建设上走过大弯路,但纵观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民主建设之路是平坦的。
  评价民主,首先对民主的内涵要认识统一。但多年来这个认识是很混乱的,西方人士及国内的某些人,站在西方立场上来论说民主,夸大西方民主的优面,掩饰其腐面。再经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张力,对民主的价值判断基本逞一边倒趋势。而在共产党内部,由于某些阶段民主层面的波折,似乎也不敢理直气壮谈论自身民主。仔细研究毛泽东思想中的民主内涵,对我们充分认识在民主问题上的不同本质有极大的教益。
  一、两种民主观
  民主是什么?什么是民主的基本涵义,?自这个词语及其形式产生以来,认识就没有统一过。各类人从不同角度,对民主都作出了有利于自身的解释和实践。美国人文学者道格拉斯·拉米斯对此有精到论述,他说:“在政治词汇中,‘民主’肯定是被滥用的一个词。它被用来证明革命、反革命、恐怖、妥协和折中之有理。它曾被使用于代议制度、自由企业经济、国营经济、列宁主义的政党统治及无产阶级专政”。数百年来历史证明,许多战争、镇压、侵略、反叛、抵抗都是借用民主之名进行的,最近的如美国侵犯伊拉克。在民主的类型上,可知有自由主义民主、权威主义民主、社会民主、民主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大众民主、基督教民主等等。这些民主理论涵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从政治理论结合制度理论及其实践看,可以认为,各类民主理念大体可归纳划分为西方民主观和社会主义民主观两大类,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民主观点,表现在认识概念不同,判断标准不一,实践内容有别,实践方法也迥异。在世界范围的长期实践中,都有风光一时、各占上风的时期。
  1、把民主理解为纯政治民主是西方民主观的典型反映。各种情况说明,人们对民主的认识分野,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民”都是哪些群体?“主”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去“主”?西方民主从希腊城邦时期首开其端,那时就把“民”划在一个小圈子里,有族类、宗教、性别、财产等各种限制。如美国当年开国制定“民主”宪法时,把黑奴、印地安人、妇女、华人劳工和没有纳税能力的穷人都排除在选举权之外、人数统计时,黑奴只算作五分之三个“人”。当时享受“民”权的,只占美300万人口的五分之一。英国、法国的早期宪法性文件或宪法,对选举人和被选举人都有财产数量上的限制。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已经立国二百年,它的黑人和妇女都还发动大规模群众运动争“民权”、“妇权”。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广大劳动人民对“民权”歧视强烈不满,纷纷发动斗争,美国宪法制定后,群众进行了三年激烈斗争,结果被镇压,也迫使美国会制订了十条人权修正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因不满资产阶级背信弃义政策,先后堀起了“平等派”、“掘地派”等下层群众革命组织,要求较为彻底的民主,都被先后镇压。法国革命中,封建王权被推翻后,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利益的雅各宾派政权被颠复,领导人物遭惨杀;巴黎人民要求民主的多次起义都被残酷镇压。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总的历史规律是:当反对封建专制时,人民群众被广泛动员起来作为一种力量使用,当人民群众要求分享革命成果站起来作人时,往往被镇压、被限制。结果“民”权只被少部分富人所享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各种因素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影响下及劳动人民的坚持不懈的激烈斗争情况下,享有民权的人数才越来越多。
  在民主所“主”的内容上,资产阶级认为主要以政治为限,人民可以享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权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上层的议会制,政党制等,同时承认人民享有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权利,确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地方自治制度等。依据这些表面形式,资产阶级自诩获得民主的“专利权”。但在经济领域这个阶级不讲丝毫民主。在“主”的形式也即怎样“主”上,资产阶级最为标榜的就是“普选制”,似乎普选制就是最民主的方式。不错,普选制的制度设计是很值得称道的,全民参与,自主权利。问题是被选举权并非人人都可得而膺之,大政党把被选举人的选择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大众只能随着指挥棒转。当选者也基本是出得起巨额竞选费的大富豪。所以名曰全民参与,实际参选率并不高,美国的大选参选率多年一直绯徊在百分之五十上下。而且这个民主还是一次性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卢梭就曾尖锐指出:英国议会制在选举议员时人民是自由行使主权,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就等于零了。从那时到现在,这种情况基本没有多大改变。英国现代学者哈耶克认为:“在政党政治主导议会民主的条件下,盛行的不是民主选举制度,而是议席竟卖制度”。“每隔几年,我们就得把立法权委托给那些向其支持者允诺了最丰厚的特殊利益的人”。由此可以看到,资本主义民主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绝不涉及经济,在生产资料所有者的雇主面前,雇工雇员们既无平等,也无自由,更无民主;第二,也不涉及政治生活的全部,只是在有限领域内民可自主;第三,有限民主也只体现在表面形式上,人民实质上只在政党政府的更替中起工具的作用。
  2、经济平等是无产阶级的民主观的基础,人民在经济地位上实现平等后,才能在政治生活各方面逐步达到民主化。无产阶级民主观,更确切地讲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民主观。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由于同盟者的变化,民主的涵义和内容也有所变化。实际上,也还是“民”的范围有所变化。但最根本的两点是始终如一的,也是与资产阶级民主有本质区别的,一是“民”始终是以劳动大众为主体的;二是以经济领域内的平等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经济地位不平等,就不会有政治上的平等和民主。恩格斯在其早期著作《共产主义》一书中说:“假如无产阶级不能立即利用民主实行直接侵犯私有制和保证无产阶级生存的各种措施,那未,这种民主对于无产阶级就会毫无用处”。列宁讲的更为直接,他说:“民主意味着平等、……但是民主仅仅意味着形式上的平等,一旦社会成员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平等实现以后,也就是说,一旦劳动平等和工资平等实现以后,在人类面前就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更要进一步,从形式上的平等转到事实上的平等”。马克思主义历来坚持主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经济关系。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政治地位。有史以来的人类历史也表明,不管一个国家、一个群体、一个个人,在经济上依附他人,政治上就与他人没有平等地位。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就必须把劳动者从剥削和压迫中解放出来,首先在经济上取得自主权,然后才有真正的政治民主,否则,奴隶和主人各执一张选票,对奴隶有什么意义?根据共产党人后来的实践,经济民主大约有以下三个方面涵义,第一,人民对生产资料有平等的占有权和支配权;第二,人民对经济生活的整个过程包括消费资料的分配有平等发言权和自主权;第三,人民对涉及自身目前经济利益和长远经济利益的事项有平等知情权和决定权。经济是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对经济民主的要求体现了起点的平等、机会的平等和结果的平等。(资产阶级也讲过机会平等、如平等竞争。而共产党人由于对结果平等的过分追求,导致违背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某些规律,使民主建设上走了不少弯路。)在经济民主的实现上,马克思主义者看到,阶级社会中平等占有权不可能和平取得,必须依赖于暴力革命,而永久的平等又依赖于消灭剥削,巩固成果又必须依赖于专政等等,这就涉及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整个理论,马克思主义者把它用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进行了概括。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对民主概念的论述反倒不多。列宁、毛泽东从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出发,把民主更多的与专政、与政权联系在一起进行阐述。因而这些概念与资产阶级民主概念就有了本质的差别。无产阶级民主观在政治方面也更为深遂,实践中由于经济民主的基本实现,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民主的精神,更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复杂性,这种民主有时甚至极端化,形成多数人“民主的暴力”,对社会和许多无辜者造成较大伤害,这是无产阶级民主走过的又一个弯路。
  3、对民主涵义的认定没有唯一标准,符合一国国情的民主发展形式才是最进步最科学的。西方国家从20世纪初便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民主”标准,并以此标准来衡量世界上的一切国家,凡不合其式者,便大加鞭挞,视为“邪恶”,甚至不惜挥舞“民主”铁拳,到处“扶正怯邪”。本来对民主的涵义,古今就多有歧义,古希腊对民主的定义是“人民的统治”、“多数人的统治”,这比“君主统治”、“少数统治”是个大进步,有一定道理。但从长时间的实践看,这个定义也是有缺陷的,且不说“人民”的历史局限性、“多数”的可操作性,仅就“统治”来讲,就是一个纯政治的概念,对私有制下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广大劳动者讲,不啻于痴人说梦。古希腊人还曾有一名名言,“民主是拥有一位人民支持的统治者”。在奴隶制和封建制下,这倒下是个大实话。现在西方也还有认为民主就是“民享”,因而“民主政府也就是照看人民的政府”。须知一个贤明的国王,有时也会照看他的子民的生活福利和人身权利的。还有认为“民主就是自由选举”,“民主就是美国式的民主宪政”等等,都是用民主的一种形式来试图说明民主。
  民主确实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被西方人奉为古代民主灯塔的古希腊民主,就无端处死了试图说明世界的科学家阿那克萨哥拉,也处死了试图说明社会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因而引起了同样是大哲学家的柏拉图和亚力士多德对这种民主的极力批判。现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精英们,认为他们奉行的才是民主制度,其实这种制度遭到了他们国内不断地、众多地批判。道格拉斯·拉米就讲到:“大多数美国人相信——他们在学校里被这样教育——平等的民主理念只适用于政治领域,不适用于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自由就是自由市场,以致于任何通过把资本置于政治控制之下的方式来矫正自由市场所产生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的做法都被看作是非民主的甚至是独裁的。在这种世界观所笼罩下,人们很难理解到经济体系本身也能成为权力体系,在这种体系之下,人们比如工人被一种非民主的方式所统治”。还有众多认同的批判者认为“多数人的统治”往往演变为多数人的暴政,用以不公平地压迫少数。这种观点有许多客观佐证,典型的如希特勒时期的德国,数百万人狂呼绞死犹太人。批判者认为还有一种情况是:多数完全有可能拥戴少数贤明的专制者来统治,而一旦多数人把权力交给这个专制者,却又否定了大多数人统治的自身价值。1975年美国学者享廷顿在《民主的危机》一书中就提出:民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节制,要把社会政治秩序而不是政治民主当作社会发展的标尺。要保障自由就无法保障大众平等和民主,如果要实现社会成员经济政治地位平等,必然侵犯人们的自由。综上所述,民主也有许多限制,许多矛盾,民主本身不是完美无缺的,不管在什么制度下。在实践中民主与自由、民主与经济发展、民主与秩序、民主与效率等等都不是完全和谐一致的,还有不少有待探索的问题。因此对一个国家来讲,民主不是唯一的价值观,对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有些人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民主的完美上,实在是一种误区。那么,我们对民主涵义的看法是什么呢,那就是:“民主就是人民主权,是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拥有经济地位平等基础上的主宰自己生活的权力”。而要全面、长久的达到这个目标,需要许多条件和基础。
  毛泽东对民主的深邃认识和实践
  赤色民主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从党成立之初就明确认识到,在实现最高纲领之前首先要为实现民主而战,因此1922年7月党的二次大会上,就提出现阶段的目标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使它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此后毛泽东同志在民主理论上的建树最高。毛泽东思想的民主理论是随着革命形式和革命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这个民主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高树劳动人民的民主。
  1、在不同历史阶段毛泽东提出工农民主、人民民主、新民主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概念。早在党成立之前,国内许多进步人士就对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工农政权予以欢呼,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就热情歌颂这个胜利,他在连载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说:“别国的平民通常用这种方法,求到他们的利益,我们应该起而效仿,我们应该进行我们的大联合”。党成立后,“唤起工农”成了早期共产党人的主要工作,党的二大号召:“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在各地共产党员的工作下,各大城市组织建立了争取工人权利的工会组织,毛泽东同志在安源、长沙参与领导工人运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针对千百万人参加的农民运动的兴起,毛泽东作出了“农民运动好得很”的论断,认为农民成立了农会,而农会的目标就是“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从事实体现了农民民主。如果大革命前中共是欲以和平方式取得民主的话,此后在血的教训下,中共就认为民主必须以武装革命的途径取得。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残酷武装斗争环境下,毛泽东同志创设了在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根据地上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模式。“工农民主政权”的思想毛泽东曾在1927年8月18日的湖南省委会议上作过阐述,他认为湖南的秋收起义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而“起义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要夺取政权就一定要有兵力”,提出“实行枪杆子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论断。按照这次会议精神,这个政权“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以后井岗山根据地不断扩大,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也不断成熟。他于1928年10月初的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会上作的讲话中说:“一国之内,在四面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的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中共六大会议肯定了建立红色政权的问题,其决议中讲:“因此中国革命现在资产阶级民主阶段上的第三个任务,就是力争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的政权,这是引进广大劳动群众参加管理国事的最好的方式,也就是实行工农民主专政的最好的方式”。1928年在井岗山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岗山的斗争》,29年和30年分别写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名章,反复论述了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政权的必要和怎样建立这样的政权,他强调许多地方建立了政府的执行委员会,而没有代表会,是很不对的,这是因为许多人“不喜欢麻烦的民主制度”,“现在许多民众普遍知道的‘工农兵政府’是指委员会,因为他们尚不认识代表会的权力,以为委员会才是真正的权力机关”。说明毛泽东对民主的实现形式已有初步认识。这个时期,红军中出现了极端民主论的倾向,毛泽东提出了“纠正的方法:(1)从理论上铲除极端民主化的根苗……;(2)在组织上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当以瑞金为都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毛泽东提出要抓好经济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分配,他提出被认为是“右倾”的以乡为单位,土地平均搭配,人人有份的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在政府工作中,毛泽东要求“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这是毛泽东对与民主紧密相连的民生问题的透彻认识。
  随着土地革命的失败和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毛泽东先后提出了人民民主和新民主主义民主的概念。1935年毛泽东提出了“人民共和国”的设想,认为人民的范围不但包括工农,而且包括中、小资产阶级。1936年8年,毛泽东又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设想,以便于“逼蒋抗日”。1939年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全面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民主宪政,他认为:“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现在我们中国需要的民主政治,即非旧式的民主,又非社会主义的民主,而是合乎现在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1949年6月为迎接全国解放,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又将新民主主义与人民民主在概念上统一起来,指出,在民主前面冠以“人民”使它同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区别开来,在民主主义前面冠以“新”,使其为孙中山倡导的旧民主主义区别开来。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于1957年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概念,他说:“我们的这个社会主义的民主是任何资产阶级国家所不可能有的最广大的民主”。
  2、毛泽东思想中广泛的民主形式。与西方国家只在政治领域创设几个民主制度形式如三权鼎立、议会民主、普选制、复决制等不同,毛泽东认为民主应该是多层面、多方位的,他在1944年就说:“民主必须是各方面的,是政治上的、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党务上的以及国际关系上的,一切区域,都需要民主”。在实践的基础上,毛泽东思想中的民主形式,见诸于各个方面,在不同领域中有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军事民主、社会民主;在权利层面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组织管理上有民主原则、民主体制;在思想意识上有民主观念、民主精神;在行为方式上有民主作风、民主方法。总之,民主渗透在实际工作的方方面面。人民通过各种不同的民主形式和途径,运用民主,体会民主、实现民主。这其中,无疑经济上的民主是基础,是划分不同阶段民主的显明标志,如土地革命时的工农民主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没收一切土地,重新分配”。抗日战争期间则是:“减租减息”保护除日资以外的各类工商业,解放战争期间则是“没有地主土地和富农的多余土地分给无地农民,保护民族工商业者”,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则是“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个体私营工商业公私合营”。
  3、毛泽东思想中民主理论的丰富内容
  毛泽东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理论是一个有充分实践基础的系统理论,内容成熟丰富,在夺取政权的革命战争阶段和巩固政权的建设阶段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验证。
  (1)劳动人民主体理论。包括耕者有其田,不劳者不得食,做工者有人身、政治、经济权利,工农劳动者参政议政、监督政府官员。
  (2)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理论。国体是一个国内的各阶级在国家内所处地位的形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规定在国家中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国家基础,团结对象是民族资产阶级。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说的“人民”在50年工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是人民民主的主体。专政对象是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
  (3)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理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毛泽东在1940年提出来的,他说:“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政府。但必须实行无男女、信仰、财产、教育等差别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毛泽东同时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政府,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它既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在民主集中制中,既“尊重多数,又保护少数”。
  在民主建国中,还有党一贯坚持运用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群众路线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人民民主在不同领域中的运用,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上都起到了根本的作用。

标签:民主   毛泽东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