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高度关注:证监会还有大老虎?
证监会因为监督不能及时到位,甚至是在很大程度上缺少监督,而且主要是缺少对监管者的有效监管,所以才频发案件,须加强监管。
王益都勾结谁了 证监会还有大老虎?
http://finance.qq.com/a/20080621/000712_3.htm
据《财经》报道,国开行副行长、前证监会副主席王益于6月8日晚被正式“双规”,原因与其多年来在证券市场的违规违法活动直接相关。由此,不禁让许多人不约而同想起了那个掀起大波澜的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发审委工作处副处长王小石。
从实质上来说,王益还不如王小石,因为王小石下马时为证监会现任官员,王益只是证监会前官员,最要命的是证监会里还有许多大老虎没有露出来,大家可以想想:以王益身份,王益勾结的都是证监会里什么样人物呀?
2003年11月,王小石在因为涉嫌受贿140万元被北京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王的落网可谓是当年中国证券界最大的新闻。其后,媒体对于王案的报道使得股票发行审核背后的“潜规则”彻底曝光:拟上市公司通过所谓的“财经公关公司”为媒介,借以结识证监会有关官员,从而获得审批该公司上市资质的发审委专家名单,继而开展“公关”活动,以便尽快顺利实现上市“圈钱”的目标。其间,一家上市公司动用的所谓公关费用开支至少在百万元之上。
为此,一向以“敢言”著称的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在两会上提交建议,要求国家审计署会同中纪委、国家监察部对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历届委员进行责任审计。遗憾的是,洪代表建言却石沉大海!王小石的落网虽然使得这一“潜规则”链条曝光,但是相关涉嫌人员的法律追究,却到王本人之后就戛然而止了,由此留下了诸多的疑问和谜团。
然而,即便现在是王副主席落马,事情也只是露了冰山一尖。
市场人士反映,王益凭借其深厚的人脉关系活跃于资本市场与证监会官员之间。据悉,广发证券借壳的内幕交易、太平洋证券的蹊跷上市等,都与王益颇有瓜葛。据悉,太平洋证券上市的程序问题,早在今年年初就被举报至有关纪检部门。而天津市顺盈科技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持太平洋证券原始股的1%。该公司注册于2001年,注册时的法人代表即为王益胞弟王磊,后将主要股权转让至其胞妹王薇。今年2月,王益在国开行的一位前任秘书因受贿数万元受到调查;3月底,王益的胞弟王磊就已经被“控制”。
话说回来,我们梳理中国证监会成立12年来涉案官员的相关资料,反腐败打倒的几乎都是苍蝇或者是前高官,虽然扫兴,说一说也许不是一点意思没有。
其一:鲁晓龙。1995年春节前后,山东泰安市先后有七八名厅局级干部、20多名处级干部被逮捕,原因都是泰山石油(000554)在1993年上市时引发的行贿受贿案件,其中一个受贿对象便是鲁晓龙。 鲁晓龙在1995年案发前担任中国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其二:钟志伟 。 鲁晓龙案发后不久,中国证监会上市部副处长钟志伟又被逮捕,原因是接受了湖北一家上市企业的贿赂。 钟志伟是证监会上市部的一名副处长,平时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发行上市企业的材料进行预审,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为终审做准备。
其三:高良玉。钟志伟案后,中国证监会内部气氛一度十分紧张,纪检部门不断开会要求加强对员工的教育。 但到1995年下半年,证监会纪检部门又接到北京市检察院的通知,时年30岁的发行部副处长高良玉涉嫌受贿。
其四:刘明。刘明,1994年进入中国证监会任发行部副主任,曾在国家科委火炬办工作。 “刘明给人的感觉就是自来熟,跟谁都可以称兄道弟,江湖气息很重。”曾与刘明共事的证监会人士评价说。 1999年下半年,时任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员办主任的刘明,被要求接受中纪委调查。
其五:高勇。 连同王小石,中国证监会成立12年来共有三名干部被逮捕,而其派出机构也有数人被捕,其中最大的案件就是2004年发生的高勇案。 2004年8月24日,新华社报道了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勇因涉嫌巨额受贿被检察机关依法逮捕的消息。
其六:段素珍。2001年7月,太原市杏花岭检察院将收受贿赂,为他人乱批营业执照的中国证监会期货处副处长、太原证券监管特派员段素珍正式批捕。
从证监会腐败案例看,孳生罪恶的温床原因之一,在于证监会监管尤其是制度与规则空前严重积弊和失职!业内分析判断,2006年以来,证监会制定的新股发行方案完全是给那些机构、券商、贪官、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机构和券商能够在申购新股时中签,而能够在申购新股时中签的也就只有那些券商和机构。
按照证监会新制定的新股发行方案,如果没有上千万的资金去申购新股是很难中签的。管理层的目的就是想把新股上市时的抄做空间和利润完全都给了机构和券商。特别是大盘股,只要是在五个亿以上的大盘股,新股还没有发行就已经被战略投资者拿走了百分之五十的股份 ,而后在让那些券商和机构以对新股询价的方式在拿走百分之二十的股份。而最后剩下的那百分之三十的股份还要让那些券商和机构对新股进行不设资金上 限的申购,这样一来,全国八千万股民要想在申购新股时中签那可是和买体育 彩票中500万的概率差不多。于此,管理层这样做不就是在愚弄全国上亿股民!侵犯广大股民的合法权益公平吗 ?
关于监管问题,一般规定两个涨停(10%)就要监管了,但是有的股票如“**ST长运”20多个涨停也没有监管,还有很多例子,在这里不一一例举。关于“中国平安” 在内地发行价33.80元,而其他上市公司拥有“中国平安”的价钱却低之又低,如“000751锌业股份”以66.54元价钱卖出179.6万股中国平安”回收1.195亿元,减去成本250万元,(每股成本1.392元)获利润1.17亿元,尚有“中国平安”19.1万股。因此,证监会要把这些事情向中国股民讲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关于“太平保险”跌破发行价问题,30多亿非流通股一下子解禁,原始股不到2元钱,流通股30多元,15倍的利润。有人感慨:不卖才怪呢,卖盆涌现,股市不砸盆吗?
在这里,我们看到监管失控,再加腐败无能,证监会里怎能不出接二连三的败类?!可以铁板钉钉地断言证监会里还有许多大老虎没有被打出来,这里究竟是为什么?亿万股民需要答案!(阿蒙)
期待刮起对监管者的“廉政风暴”
来源: 华夏时报
6月11日,“经中央批准”,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前证监会副主席王益被正式“双规”。
如果说涌金系掌门人魏东跳楼只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猜测,而这位证券业界资深人士、自谓“非著名”作曲家王益被“双规”,则让整个资本市场为之震撼。一是王益身份特殊,从他的工作经历中,谁都看得出来此人背景深厚;二是牵涉面甚广,涉及人数众多,除其家族亲戚之外,有不少是身上罩有光环的人物,这些人神通广大,能够呼风唤雨;三是涉及数额巨大,不算广发证券借壳上市,仅太平洋证券蹊跷上市造就了至少9个身价10亿元以上的富翁;四是前期流布的一些传闻终于浮现庐山真面目,并使得更多传闻在坊间加速传播。
公众似乎有理由开始期待在资本市场中,一场针对监管者的“廉政风暴”就要来临。
归纳媒体的现有报道,王益出事的起因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说,太平洋证券上市的程序问题,早就被举报至有关纪检部门。举报称,证监会、云南国资局的官员涉嫌内幕交易,在股改之前曾购入太平洋证券原始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王益瓜葛颇深。另一个是说,2008年初,国开行改制计划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而在审查有关账目时,发现银行账目有违规操作嫌疑,有导致国资流失的可能,于是此事被报到中纪委查办,从而牵扯到了王益。而在调查王益期间,又发现其胞弟王磊曾不当收受证券公司“高额财务顾问费”。办案人员顺藤摸瓜,发现王益多年来在证券市场中的大量问题。
按照前一个说法,王益是由于太平洋证券被举报而被直接查办的;按照后一个说法,王益是由于国开行问题顺藤给摸出来的瓜,若非如此,王益多年来在证券市场中的大量问题,还不知何年何月出来,甚至有可能永远不会出来,继续制造“在证券市场中的大量问题”。但无论如何,这个事件中让人最为震惊的是,关涉到的是资本市场的监管者。虽然说王益已经不是证监会的领导,但“在中国证监会任职的三年多时间里,王益在证券界结交了深厚的人脉关系”。不难推测,黑幕重重的广发证券和太平洋证券能够顺利上市,没有监管部门的批准,是不可能完成的。换句话说,王益的事情虽然足够重大,但他毕竟已经离开证监会,即使他能够掌控一些东西,也已经没有了审批权。
在我们这个转型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由于规则不够清晰和完善,监管行为往往具有很大的伸缩度,给“强权者寻租”留下了巨大空间。权力寻租和坚守自盗,成了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当下社会的通病。早就有学者提出了改革进程中权贵资本主义的危险,并且至今都在有人呼吁并探讨如何进行规避。但现在的问题是,好像有扩大化的趋势。在王益事件中,盘根错节的人事关系让人眼花缭乱。但非常明显的一点是,很多关涉人士的现有身份或曾经身份非常扎眼,并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通过错综复杂的各种运作,这些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巨额财富揽入怀中,而且玩起了高雅音乐,真有点“窃国者侯”的讽刺意味。发生这样的严重问题,说白了,主要是因为监督不能及时到位,甚至是在很大程度上缺少监督,而且主要是缺少对监管者的有效监管。
曾经刮起的“审计风暴”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因为诸多中央部委作为垂直系统的高级别部门,只有他们监管别人,自己没有被有效监管过。现在的资本市场也是如此,如何保证对监管者的有效监管?这是个巨大而迫切的问题,因为监管者违规,将会极大地打击投资者信心,尤其是在股市跌跌不休的背景下,这个问题显得更为紧急。投资者之所以愿意将自己的钱放到资本市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想从中获取收益,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还因为他们对这个市场的游戏规则和监管者具有信任感。
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抱有信心和信任?如何保证投资者不被监管者灼伤?在王益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掌权者或接近权力的人,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从投资者手中圈钱。无数愿意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小股东,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成了刀俎下的鱼肉。郎咸平先生所讲的“信托责任”,无论是股份公司还是监管者,都根本不具备。显然,这种状况的持续存在将会摧毁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将会大打折扣。
谁都承认市场中存在弱肉强食的规则,但问题是缺少监管的市场以及监管者违规的市场中,舍弃透明的暗箱方式让人根本不能规避风险。老百姓的财富性收入不但没有增加,还把本钱也搭了进去。操纵股价、内幕交易等行为几乎是一种常态,以至于很多散户不得不相信小道消息,但又往往陷入圈套赔得精光。眼下萎靡不振的资本市场到了一个紧要关头,需要一场“廉政风暴”,尤其是针对监管者的“廉政风暴”来提振人心,稳定市场。只有剔除权贵式的游戏规则,才能达到中央所要求的“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本文来源:华夏时报 )
中央高度关注:太平洋证券上市曝光惊天黑幕
2008年06月21日 华夏时报
自从国金系掌门人魏东自杀、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被“双规”,关于太平洋证券上市的盖子也开始揭开,当媒体将目光都集中在王益身上时,操纵太平洋上市的其它重要人物和背后的高管开始浮出水面。
全球股市及信贷市场在3个月之内或大跌,标普指数可能会下跌超300点...
一家公司在国内上市面临两条道路:要么选择首次公开发行(IPO),要么选择借壳上市,这两条道路上分别由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和并购重组委进行审核。太平洋证券上市却开辟了第三条道路,成为资本市场寻租的一个样本。
太平洋证券上市方式很简单,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请示、中国证监会办公厅批复,成功地绕开了IPO和并购重组两道门槛限制,实现了直接在交易所挂牌交易。太平洋证券增资扩股,所有原始股东实现了财富几何倍数增长,在权力资源与资本的结合中,亿万富翁被高效率生产。
“太平洋证券(601099SH)据说目前已经不敢接投行业务了。他们的上市问题已经被中央高层关注。”5月8日,上海一位证券业内高管谈及此事时说。
他认为:“这次反映出来的问题,不仅是太平洋证券上市本身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证监会某些官员把中国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破坏殆尽。这种操作实在无法无天,继续这样,国内好不容易成长起来资本市场很可能被毁于一旦。”
谁在操纵太平洋证券上市
太平洋证券上市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请示和证监会办公厅的批复,那么,是谁能够推动这些机构通过发文的形式,解决太平洋证券上市难题呢?
媒体从来都是历史的真实记录者。北京的初夏阳光明媚,北京复兴门外大街1号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办公大楼已经物是人非,人事处的一位工作人员明确告诉记者,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资产管理中心主任涂建早已从单位离职,据说,他已经去一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工作。
“时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资产管理中心主任的涂建也就是后来太平洋证券上市穿针引线的关键性人物。”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涂建与明天系搭上了关系,这为他个人铺上了‘钱’途无量的金光大道。”
记者调查发现,从中国贸促会离开,涂建并没有去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而是去了太平洋证券做党委书记和董事,他在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的是一个编外职务——独立董事。
查阅涂建的履历可以看到。这位大律师1982年毕业于北大,同样,根据官方公布的资料,王益和一位证监会前官员都是1982年毕业于北大历史系的同届同班同学,并先后在中国证监会任副主席。从2004年起,涂建开始就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资产管理中心主任职务,并在这期间认识了明天系的一个重要人物,也就是如今的太平洋证券副总裁、新时代证券常务副总裁,同样出自于北大的背景和利益的需要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明天系的掌门人肖建华是1986年进入北大法学院的少年天才,资本对于权力资源的渴求永无止境,相比而言,这位资本市场天才取得的炫目财富让这些学长都不得不钦佩。涂建也就成了太平洋上市过程中穿针引线的关键人物,穿梭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证监会办公厅和云南省政府之间。
有关资料显示,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出身于云南省龙陵,毕业后分配入中顾委办公厅,后任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1995年到1999年期间,王益任中国证监会任副主席。
2007年,先有国金证券借壳上市获批;2007年12月28日,太平洋证券也通过曲线救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都证券和云南证券连综合类券商都不是,业绩很差,华泰证券、国泰君安等一大批经营业绩不错的综合类券商还在IPO的道路上排队等候,而曾经券商中的丑小鸭却突击上市成功,这就是权贵资本给市场创造的财富价值。
在太平洋证券的股东中,北京华信六合投资有限公司以13.2%的比例位居第二大股东的位置,自然人涂建是北京华信六合投资有限公司第一大股东,占有28%的股份,尽管大盘大跌之后,太平洋证券股价从40多元已经跌破20元,以6月19日收盘价17.41元来计算,涂建个人拥有的财富超过9.6亿元,而整个北京华信六合投资有限公司几大自然人股东拥有的财富超过了34亿元。王益胞弟王磊通过天津顺盈科技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持有的1500万股太平洋证券财富达到2.6亿元,为了逃避调查,代持人已经多次转让了,而涂建持有的5500万股从没有转让,背后代表谁持有这些股份,投入的5000多万资金从何而来,这都是一个谜。
重组方明天系及关联方、权力寻租利益代表、原云大科技高管和云南国资在太平洋证券上市过程中实现了共赢,一个破烂不堪达不到3年盈利的证券公司就这样进入了交易所挂牌上市,而利益受损的只有二级市场的投资者。
太平洋上市历程
“如果按照法定的途径,太平洋证券很难挂上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代码。”一位投行人士对其如是评价。
借用此前媒体报道,足以说明其很难以正常法定途径获得上市资格。
太平洋证券成立于2004年1月6日,是云南省政府为了托管“问题券商”云南证券而专门成立的。从成立到2007年申请上市这3年左右时间里,前两年连续亏损。三年累计亏损额度达到8482.47万元。
“太平洋证券成立之后本没有任何历史包袱,但是却进入二级市场冒险,导致2004年亏损1623万元,到了2005年更是巨亏2亿元,离规范类券商的标准相去甚远。没有任何上市的希望。”此前媒体缘引一位知情人士的话如此评价。
但实情总与标准背道而驰。
之后被称为“扑朔迷离”的太平洋证券的这种上市操作,与原上市公司云大科技(600181SH)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07年3月28日,太平洋证券通过了规范类券商的评审。
2007年4月10日,太平洋证券改制为股份制公司。此后,太平洋证券向当时4家新股东定向增资1.02亿元。由此,太平洋证券股本增至15亿股。
2007年4月14日,云大科技的股改方案透露,太平洋证券4家新股东增发获得的太平洋证券股权,将部分用于同云大科技的全体股东进行换股。换股比例为8∶1和4∶1。即云大科技非流通股每8股换成1股太平洋证券的股份,流通股每4股换成1股太平洋证券的股份。
云大科技在2007年5月30日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投票表决中,律师在股东大会现场证明:“云大科技的股改是独立进行的,与具有独立法人主体资格的太平洋证券公司没有任何法律关系。”
换言之,太平洋证券也并没有借用云大科技的壳资源进行上市。
最有说服力的,是来自太平洋证券本身的说法。太平洋证券董事会秘书林荣环在云大科技的股改路演中,一度反复强调,太平洋证券上市不是借壳,是自己申请上市。
不管自己申请上市,还是借壳上市,太平洋证券都应该按照法定程序,经过证监会旗下的两个职能机构。
如果是自己申请上市,发行新股应该通过证监会发行审查委员会(俗称“过会”);如果是借壳上市,则需要按照法定程序,经过证监会重大重组审核委员会。
但太平洋证券上市,无论是哪种上市方式,都没有经过这两个职能部门的其中一个。
一个特殊的上市文件
根据此前有关媒体的挖掘,太平洋证券上市的有关法律文件仅有一份,即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有关问题的批复》(证监办函[2007]275号)。“从行文看,这份函件下发于2007年12月21日,是针对上交所曾经向证监会提交的编号[2007]168号的《关于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定向增发、换股并重组上市有关问题的请示》而发。”
文件显示:“云大科技股改与太平洋证券定向增发、换股并重组上市组合操作相关事宜已经经过证监会批准。”
另一个相背离的文件,是来自证监会机构部的文件。根据太平洋证券上市公告书,与太平洋上市有关的文件还有《关于太平洋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及增资扩股的批复》(证监机构字[2007]81号),在这份2007年4月6日签发的证监会的批复中,显示的内容也主要是太平洋证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国资等公司增资太平洋证券的诸事宜。而且,此“批复”强调:“太平洋证券应当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的有关规定和本批复修改公司章程,并将变更后的公司章程报我会批准。”
根据媒体的报道,在证监会发审委,一名发审委员觉得这事不可思议。
因为一家股份制公司上市,交易所不可能在证监会批准前进行请示,一旦证监会批准,都会以证监会的名字,用“证监发行字”这个文号直接向交易所发文,让交易所按照交易程序进行办理。
“在275号文中,证监会办公厅已经明确指出,太平洋证券的重组上市等事宜已经经证监会批准,那么这个以办公厅名义下发的批复就是多此一举,因为证监会批准一家公司上市或者重组都是需要在证监会的网站上公告的,不存在以办公厅的名义发文的。”证监会发审委一名委员强调,证监会批准一家公司上市重组,一定有一个业务部门在办理,那么在公示以及发文的时候一定会指出这个业务部门是谁,不会笼统地说是证监会批准的。
太平洋证券高管背后悬案
太平洋证券高管名单可以看出很多蹊跷的地方,董事长王大庆出身于哈尔滨的银行机构,后进入明天系旗下泰安市泰山祥盛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副总裁兼董秘林荣环也是从明天系旗下泰安泰山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调任过来,这两家来源于肖建华老家的公司是明天系在资本市场运作的重要平台。
太平洋证券原总裁廖一曾供职于财政部,现任总经理王超曾任中国证监会法律部主任和中国证监会稽查一局局长,党委书记、董事涂建曾任中国贸促会资产管理中心主任、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席律师,公司独立董事马跃是原中国贸促会副会长,这些人都在太平洋证券上市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公司董事韩铁林是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监事窦虎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这些都是明天系在资本市场的一致行动人和关联方,经常在收购行动中共同进退,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实现了某种利益共赢。
太平洋证券董监事和高管中剩下的就是云南省地方利益的代言人,他们都是云南证券的高管。“太平洋高管的分配体现的是一种利益的分配。”一位知情人士说。
随着太平洋证券的上市,增资扩股投入的1元钱成本上市之后变成了48元,即便大盘下跌了一半以上,太平洋证券的股价也跌到17块钱,通过权力寻租的特殊上市通道也为相关利益者带来了17倍的财富增长,行走在灰色地带的套利机制,创造政策盲点套利的成本和风险几乎为零,而收益非常诱人,这样的项目远远超过风险巨大的二级市场投资。
相关专题:
证监会与股市黑幕
附文1:
证监会面临考验:前副主席被“双规”始末
附文2:
李德林文章
附文3:
王益被双规可能祸起太平洋证券廉价筹码
附文4:
股市下跌,还要“双规”哪些人?
附文5:
太平洋证券离奇上市悬疑:暴富者未套现疯狂抽身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