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是“责骂声”助推茅于轼成名成家

2025-02-22 文摘 评论 阅读

是“责骂声”助推茅于轼成名成家

人们对茅于轼的责骂声,几乎是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面对众多责骂,尽管茅于轼也表示“这些老百姓都是很可哀的,不是很可爱,可悲哀。”但更表示出不怕“骂”的“硬骨头”精神。然而,挨骂总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不过,挨骂能得到好处甚至可以成名成家,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认为,茅于轼的出名和成家,与挨骂不无关系。

茅于轼是何时出名的不太清楚,但崭露头角(只是假设),大约应该是30年前,那时已50多岁了,对于一个急需名利的人来说,这个年龄所形成的内心的紧迫感是可想而知的。要不是拼凑了一本叫做《择优分配原理》的小册子,并使其多少搭上了后来市场经济政策的顺风车的话,也许就如很多人一样,也就一事无成地退休拉倒了。

当然,仅凭一本《择优分配原理》的小册子,以及尔后几篇稍微沾点经济学味的通俗小文章,是成不了“经济学家”,更成不了“著名经济学家”、“主流经济学家”的。真正令其名声大噪并逐渐升温的不是他对经济学有什么建树或贡献,而是“语出惊人”,大放厥词,坚持“为富人说话”,为穷人添堵,与多数人作对,攻击诋毁毛泽东时代,等等。但是他不骂人,而是以尖刻的言辞,激烈的语气,像匕首一样伤害人们的心,这大概便是茅于轼成名成家的捷径。

茅于轼特别擅长挖掘能够引起众怒的题材。如近来由于茅氏竭力将其“中国的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要”的观点,通过不同方式公之于众,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了解此事的大多数人的强烈愤慨和谴责。网络上几乎完全一边倒的如潮水般的批判,足以说明一个事实:人们的眼睛雪亮。与此同时,当然茅氏的知名度也随之直线上升。

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耕地、粮食问题,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本来,对于如此是非分明、黑白分明、涉及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事情,无须像对待一个含混不清,似是而非的概念那样劳神费劲去深入分析,论证,才能明辨,然而,恰恰就是赶上了这么个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糊涂混沌、群魔乱舞的时期,问题就变得越发复杂起来了,犹如突然有人提出“地球其实不是圆的”这样一个观点,保证也将引来众多分析、驳斥一样。因此,再奇谈怪论,也有市场;越荒谬,越轰动。

作为阅历比较丰富、并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茅于轼,居然发表意在“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没有必然联系”这样浅薄得连自己都难以自圆其说和莫名其妙的言论,他不会预料不到将引来声讨和承受被指责、被谩骂的危险险。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自寻麻烦、自找难堪呢?不少指责者认为,茅氏论调的动机别有用心,甚至大概与效忠美国有关,这当然极有可能,因为所谓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课题学术成果发布会是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不过,故意吸引人们的眼球,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想必也是一个目的。

茅于轼的经历,多少有点令人同情。当过火车司机,研究过机械,尤其当年被打成右派后更加抬不起头,直不起腰。人要急于摆脱困境时,一旦哪怕是一线生机出现,就能焕发出惊人力量。茅于轼就是这样,戴了多年的右派帽子一摘,不失时机地辗转搞起经济学研究,并不顾一切地力图弄出点名堂出来,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虽然,经济学家不能要求像自然科学家那样基础知识扎实深厚,但靠整理归纳一些外国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出个小册子,则摇身一变稀里糊涂地被戴上了“经济学家”的帽子,对茅于轼来说,多少有点突兀和侥幸。其实,就对经济学的研究而言,茅于轼充其量也就是个“山寨”级别的专家了不起了。就他的经常引发众怒的所作所为来说,更像一个投机钻营的蹩脚的政客。当然,他也尝到到了引人“瞩目”的甜头。

人想出名,无可厚非;名扬天下,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通过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卓越功勋,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而名垂青史,自然令人敬慕不已。当然,历史上的奸佞小人出大名者也比比皆是,他们虽然臭名昭著,但名字却令人无法忘记,如卖国求荣的秦桧,等等,还有今日的范跑跑,虽臭名远扬,不是也有人力排众议,急着聘用吗?当然,这样的出名,是无意之间的偶然所致,并非本意。而有些职业如影视,歌坛,更须出名,歌星,明星,名气越大,意味着身价越高,“出场费”越多。为了出名有时会不择手段,有的甚至特意为自己制造莫须有的绯闻。曾经为上“春晚”给总导演行贿的不也大有人在吗?


而茅于轼的成名成家,客观上采用的是一种“找挨骂”的方式,此方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可谓事半功倍,巧夺天工。当然,这种办法并非他个人独创,国内不少“经济学家”包括香港的也精于此道。有时往往就是这样,骂的人多了,名气就大了,邀请的人也多了,话语权增强了,说话也管用了,“出场费”自然也就高了。当然,更深层次的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

关键是,不怕妖言惑众,只怕祸国殃民。


标签:当然   经济学家   一个   这样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