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痛悼伟大科学家钱学森

2025-02-21 文摘 评论 阅读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痛悼伟大科学家钱学森
 
  1955年9月17日,在美国滞留了五年的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回国的旅途。对于钱学森的离去,他的导师、科学家冯•卡门感慨道:“美国把火箭技术领域最伟大的天才、最出色的火箭专家钱学森,拱手送给了红色中国!”,离别时,卡门深情地对钱学森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回你的祖国效力去吧,科学是不分国界的。”

  卡门的话只说对了一半,科学是不分国界的,但科学家却是有国界的,要不然他也就不会发出“美国把火箭技术领域最伟大的天才、最出色的火箭专家钱学森,拱手送给了红色中国”的哀叹了;要不然美国政府也就用不着又是抄家又是软禁又是威胁又是撒谎地阻挠钱学森回国了。美国海军部次长就曾恶狠狠地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2007年,我和兄弟去青海,到了金银滩,就是当年原子弹爆炸的地方(也是王洛宾被牧羊女抽了一鞭的地方),在那里,我参观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二二一基地应急地下指挥中心”。当年地面作掩护的邮电局还在,牌子上字迹斑驳:青海省矿区邮电局。到了地下,看到当年科研工作者战斗过的地方,不禁感慨万千,当时的条件太简陋太艰苦了!由此想到钱学森,他作为中国导弹之父,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多少艰辛啊。真的由衷地敬佩他们,为他们感动骄傲。

  当时我满怀激情地吟诗一首:霹雳一声惊大漠,蘑菇云起干云霄。中华儿女齐发奋,能量更比原子高。

  今天,钱学森老人逝世了。我们哀悼这位中国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的同时,应该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的精神,继承他的遗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那个年代,美国的生活水平和科研条件不知要比中国高多少倍,而钱老能拒绝种种诱惑,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若非具有强烈的民族尊严感和使命感,视名利如粪土,如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对比当下那些既没国格又没人格的知识分子、学术精英,钱老是何等的伟大啊!

  第二,要学习他的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钱学森做的是开创性的工作,没有前人给他奠基,一切从零开始。他的付出是超乎常人想象的。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取得那么伟大的成绩,简直是奇迹。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科研工作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坐在现代化的实验室里,拿着优厚的津贴,成天满腹牢骚,争职称争待遇的,都做出什么成绩来了?

  我们学习钱老,仰慕钱老,还因了他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他的真才实学。现在我们国家硕士博士满天飞,货真价实的有多少?那么多论文,有多少不是抄袭?那么多科研成果,有多少能转化成生产力?我们也不乏一些海归的学者,都给我们带回什么来了?

  悼念钱老,我们更加怀念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那时候的人们,有着远大的革命理想和昂扬的革命斗志,豪情满怀,壮志飞扬;那一代的科学家有着良好的学术素养和意志品质,他们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热爱,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他们忘我的工作热情令人肃然起敬。三十多年过去了,秋风萧瑟,换了人间。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忧郁,我们困惑,我们无限伤感而又情不自禁地问: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会出现钱学森、邓稼先那样的人吗?

标签:我们   他的   科学家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