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舍一间房,不能没茅“厕”
——对茅于轼“厕所”之我见
近来,随着茅于轼的“厕所论”的抛出,引起网上一阵轰动,大凡“主流”学派或学家放个屁,也总要引起社会一番广泛的议论,怎管“放屁者”是因体内憋的慌,才不顾破坏周边空气和影响环境而为之的,这本属于生理上的自然现象,因为人人都要放,人人都有权放,但如果不顾场合和本人身份,随时随地往外排放,自然会招来一些指责,与此同时,怎管也会有一些急待放屁的人为其主持“公道”,可人们还是认为要视情况而为之,否则,将视为大义不道。
我们注意到,当今“主流经济学家”或“学术肿瘤”们,总爱在风头浪尖上跳他们独舞,以示“与众不同”,更或不枉为“主流”,靠哗众取宠来增加其“知名度”,还每每能受到决策层的亲睐,于是有了今天的“无厕廉租房”,不管茅于轼是有意还是无意地抛出此观点,其背后始终隐藏着当今精英贵族对底层人民的一种歧视,具有代表性。被称“弱势群体”或低收入人群的人们与豪宅或高档商品房无缘,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他们渴求政府能加大廉租房建设的力度,以求得一家大小有个能方便他们吃喝拉洒的“窝”,一句话就是因为“穷”。有了这个条件就好办了,穷嘛,就不要穷讲究了,于是茅先生立马想到“廉租房”的设计规划,建议要设计无“厕所”的“纯”卧室房,以“节省”使用面积,有屎上公共厕所花钱拉去,没钱么,管上炊饭睡觉就行了,拉屎洒尿就用不着占面积了。这看上去着实好象是为困难户们着想,然而,殊不知茅先生是怎么理解“人的生活起居”的,凭本人多年从事房地产开发和接触房产交易的工作直觉,发现人们对户内“厕所”的要求并不比客厅要求低,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是人就知道,一个家庭尤其是家庭主妇,每天要洗衣做饭,一家人每天都要洗嗽吧,为人有吃就有拉吧,一天吃三顿,有的两顿,而正常“排放”(也叫拉)少说每人每天至少三次,四口之家,多则十几二十次,这些只能靠厕所来为其提供方便,你在饭厅睡觉还可以,在睡房吃饭也能迁就,但绝不能在厅内房内随便大小,再穷的人包括叫花子,也不可能做得到这一点,我想叫花子都会坚持这一基本原则,茅先生难道可以为此“率先垂范”?显然不会,而为何出此“高招”,为“穷人”想的如此周到呢?你是利他们还是害他们?要不你买个没有厕所的豪宅,上公共厕所费用国家给你报销怎样?我想你决不会接受这种报销的。
为什么茅先生在此问题上如此别出心裁地出此骚主意呢?该不是又想搞一项改革“试错”吧,起初你说此番话前,很希得到决策者们的采纳,之后发现势头不对,大部分当事的“穷”人持反对意见,你就想缩小影响范围,放它到学术观点上加以讨论,没冤枉你吧?你们“主流”怎么都会给自己找台阶下呀?不过我还是要建议你,今后代表主流说话要攸着点,别信口开黄的,考虑成熟了再说不迟,别总露出尾巴给别人来揪,这样有损你“学者”身份,等狼真来了那一会儿,恐怕没人敢相信你了。
还是那句话,穷人嘛,“宁舍一间房,也不能没厕所”啊。请茅先生尊重他们的选择!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