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后富”和“待富”,都是真实的谎言

2025-02-19 文摘 评论 阅读

“后富”和“待富”,都是真实的谎言

发家致富有先有后,今天的穷人不等于永远是穷人,这些话错了吗?没有。厉以宁先生不久前在强国论坛做嘉宾时,用了“待富”来形容现在还比较穷的人,结果被人一顿好批,有人甚至人用“待死”、“待腐败”这样的词句来挖苦他。

在我看来,“待富”从字面上理解一点错误都没有。将现在还没有富起来的人叫“后富”或者“待富”,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上看,都没有什么不对。穷和富,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穷就无所谓富,它们都是以对方为自己的参照物而存在的。既然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就有可能相互转化,这是辩证法的最基本的常识。如果有人告诉你:富人就应该永远富,穷人就应该永远穷,那他是在用形而上学的东西来骗你;你今天富,我明天富有什么不可以?所以,“后富”也好,“待富”也罢,都是大实话。

但是,如果说少数穷人是“待富”,是无可置疑的大实话的话,那么,说所有(或绝大多数)的穷人都是“待富”,却是地地道道的弥天大慌。“先富带动后富”用在少数人身上是一个真理,而用在一个社会的整体上(或绝大多数人身上)却是一个谬论。原因很简单:人类社会从来没有过、也永远不会有什么“共同富裕”。

富裕,有两层涵义:相对的和绝对的。

相对的富,是人与人比出来的。假如你有一辆汽车,我只有一辆自行车,你可以说比我富;但你的那辆是“富康”,而他的那辆却是“宝马”,他又比你富。很明显,相对的富裕只能是“部分”,不可能是“共同”。人人都有一辆一模一样的“宝马”,谁又比谁“富”了?

绝对的富裕,是需求与供给比出来的。假如全体社会成员每人每天有一磅牛奶就够了,可社会却给每人供应了十磅,这就是绝对富裕。人类曾经有过这种时候吗?没有。将来会有吗?不会。不是说,共产主义社会物质极大丰富,那还不是“共同富裕”吗?不是。“极大丰富”对需求而言是指足够用了,而不是浪费。我们都没有见过共产主义,但我相信,共产主义不会是一个将牛奶倒进大海的社会,不是一个人人都富得“不知咋吃咋玩好了”的穷奢极欲的社会。相反,共产主义应该是一个真正量出为入、有计划协调发展的社会,一个既能满足每个成员的需要而又最讲节约的社会。如果共产主义不是“按需分配”,而是人人都在疯狂地消费,那么,这个社会到来的一天,大概也就是人类毁灭的一天了。

如果连共产主义都不是“共同富裕”的社会,我们怎么可以说社会主义是个“共同富裕”的社会呢?如果我们用相对富裕来形容这个“富”,那么,又是谁相对谁呢?内部成员互相比较?那“共同富裕”和“平均主义”有什么区别?和世界其它国家的人比?是比最穷的那部分,还是比最富的那部分?如果是后者,那不等于说,一个国家(如中国)的全体成员个个都比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最富的人还要富,这个国家才是社会主义?如果他们最富的人的财富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个人消费的需要了,那么,我们这个人人都比他们还富的“社会主义”社会岂不成了毁灭人类的祸害了?如果比不过他们,我们不还是相对“贫穷”吗?

我看,还是别自作聪明的好,还是老老实实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上好。社会主义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它承认差别,却否认剥削。在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时候,它要强调按劳分配,在生产力比较发达的时候,它还要强调按劳分配。直到有一天,社会产品足够全体成员的消费需要,同时每个成员的消费意识都变得健康了,按劳分配才可以被按需分配取代。在未到达共产主义之前,按劳分配是最大的公平。什么叫“健康的消费意识”?就是指消费是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不是为了莫名其妙的心理优势、病态的炫耀和财富带来的支配权。

不存在什么“共同富裕”的社会,我们却把这个口号喊了那么多年。到了今天,“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我们连影子都没见到,两极分化倒是看得越来越清楚了。说句可能让厉以宁们不高兴的话:所谓“共同富裕”,不过是给少数人剥削他人、迅速致富找个借口罢了。

标签:社会   一个   共同富裕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