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人民日报的“辉煌60年”让谁汗颜(套用一种句式)

2025-02-19 文摘 评论 阅读

人民日报的“辉煌60年”让谁汗颜(套用一种句式)

云淡水暖


经常在论坛上看到“XXXX让谁汗颜”的句式,一件衣服“让谁汗颜”,一句话“让谁汗颜”,一双鞋“让谁汗颜”,一把伞“让谁汗颜”,一顿饭“让谁汗颜”…,这种句式被有的网友所诟病,最近好像少了一些。

但草民套用这个句式,说一句:人民日报的“辉煌60年”让谁汗颜。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媒体在内容上有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变化,连一直被辫子、小资、妻妾、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富翁们占大多数的荧屏,也连续地,多角度地出现了比较多的穿着“一颗红星,两面红旗”军装的解放军形象。

8月10日,《人民日报》有一篇评论员文章“光辉的历程 共同的记忆”,人民网为其加了一个专题栏目名称“经典中国•辉煌60年”,连起来就叫做“经典中国•辉煌60年:光辉的历程 共同的记忆”,草民觉得,这篇评论员文章,不但是标题,而且内容也是体现了“辉煌60年”这个主旨的。

文章开宗明义地点题“ 60年,弹指一挥间。新中国在神州大地上创造了无数奇迹:一个一穷二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从山河破碎到团结统一,从受人欺凌到备受尊重,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已实现总体小康。”

显然,人民日报评论员的“三从三到”:从山河破碎到团结统一,从受人欺凌到备受尊重,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是把新中国60周年这个坐标的原点,放在1949年来考察的,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视角。

把60年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的确是会让一些人汗颜的,比如,草民听到过一个据说当过“首富”的“民营企业家”说“新中国的历史是30年”,这位富豪显然把他本人的发财史看成新中国的全部历史了,而草民看过相关报道,此“首富”的财富积累充满了不光彩的招数。但草民以为,这位“首富”的思维,并非其个人独创,而是有人总是把前30年与后30年切割,实际上是否定了辉煌60年内在的联系,否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过程。

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前《红旗》杂志)发表文章“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创立和发展”,谈的也是辉煌60年的不可切割的历史链条,求是杂志文章举例说:

从经济发展的速度来看:从1952年到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1.2%。这个发展速度,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从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来看:钢产量从1949年的16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2046万吨。发电量从1949年的43亿度发展到1976年的2031亿度。原油从1949年的12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8716万吨。原煤从1949年的3200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4.83亿吨。汽车产量从1955年年产100辆发展到1976年的13.52万辆。这种增长,在旧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1957年到1978年,谷物3→2,棉花2→3,猪牛羊肉2→3,化学纤维26→7,布3→1,煤5→3,原油23→8,发电量13→7,钢9→5,水泥8→4,硫酸14→3,化肥33→3。这表明,除了少数农副产品产量的位次稍有后退外,谷物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排位都明显提前了。(《求是》)

记得央视前段时间做过一个专题,讲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在60年中的辉煌成就,其中有一个极为典型的故事,说1960年4月底,刚大学毕业的吴昭璞带领一个水准测量小组来到新疆南湖戈壁。45摄氏度的高温把一箱蜡烛都化成了汤。一天早晨,大家发现桶里的水漏光了,而最近的水源地在200公里之外。断水就意味着死亡,吴昭璞命令队伍马上撤离,自己留下看守仪器资料。…三天后,焦急的人们带着水匆忙返回,找到吴昭璞时,只见他口含黄沙,十指深深插在沙土里,已停止了呼吸,原本一米七的身高,干缩到不足四尺。清理遗物时,人们发现,吴昭璞吃光了牙膏,喝干了墨水,却把沾满汗渍的外衣脱了下来,严严实实盖在测绘仪器和资料上。(新华社)

其实,这种人们第一次听说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故事,在新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时期,何止千万,割裂60年,就是否定了万千个吴昭璞们为之奋勇献身的伟大业绩。

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用“辉煌60年”,用无可辩驳的事实,继承和捍卫了实事求是的历史观、发展观,这的确应该让某些人汗颜。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