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复杂”地折腰:读南方周末“毛泽东后人现状”

2025-02-19 文摘 评论 阅读

“复杂”地折腰:读南方周末“毛泽东后人现状”

云淡水暖


晚上(2007年4月12日)浏览网络,在新浪网读到一篇《南方周末》的文章“毛泽东后人现状:平民生活的酸甜苦辣”,当中有一段开篇的文字,多少刻画了《南方周末》这种风格的媒体的“内心”状态,“有人曾认为,毛岸青的离开会非常平静,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人放缓脚步,陷入沉思、悲伤,毛岸青的去世,使人们想起了毛泽东,并掀开记忆,毛泽东时代,是一段牵动中国人复杂感情,让中国人经历独特命运的年代。”,以草民的观察,这些个“有人”,就包括《南方周末》的诸君,因为一句所谓“复杂感情”,一句所谓“独特命运”,含蓄地、委婉地倾诉了诸君内心的“复杂”。

因以为“离开会非常平静”,却又不那么“非常平静”,可能是导致诸君“复杂”的一个因素,两任总书记和政治局几位常委的送行,数千(有说近万)民众的送行,确实不那么“非常平静”,而导致诸君“复杂”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长期以来,该报集中了大批自由主义知识精英,怀着“复杂感情”,渗入自身的感悟,叹息、泣诉了无数所谓“独特命运”。

正因为这种“复杂”,草民观察过,在网络可以检索到的空间内,未有过《南方周末》关于毛泽东的特刊,诸君是惜墨如金的。相比之下,对其他领导者,《南方周末》是不吝篇幅的,如《XX百年》特刊,还有被称为“长篇巨献”的《共和国X理XXX》等,而这与“毛泽东后人现状:平民生活的酸甜苦辣”中所言“毕竟,今天中国的所有共产党人,都是毛泽东的继承者。毛泽东的画像至今还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表达的概念,确乎是令人感到“复杂”不已,既然“继承者”们诸君都可以鸿篇巨制地“特刊”,而那开拓者呢。

草民以为,《周末》诸君所以要刊登这么一篇文字,的确是来自于一声感叹“平民生活的酸甜苦辣”,记者尽量用看上去很“客观”的笔触描述毛泽东的后代们,但也不无一些主观臆想,比如,所谓“比起那些在‘文革’中饱受冲击、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大显身手的同龄‘革命后代’,毛岸青大多是把思绪沉浸在对以往的怀念中。”,但毛岸青在东北解放初期(49年以前)已经参加土改工作队到黑龙江克山县参加土改(化名杨永寿),还感染过地方病(克山病),50年代被授予中校军衔,也算是离休老干部了,把毛岸青描述为一个只会“沉浸以往”的,而落伍于“改革开放大潮”的“同龄人”的人,似乎有点牵强附会,但也透露出笔者的某种隐晦“曲笔”。

《周末》诸君在“大显身手的同龄‘革命后代’”之外,注意到了毛家后代的“平民生活的酸甜苦辣”,草民以为,这比《周末》以往的多少宏大篇幅讴歌的时代偶像对平民更具有亲和力,因为其“平民生活的酸甜苦辣”,是平民们看得见,摸得着,身感同受的。尽管许多事例多少已经有所耳闻,但能够被《周末》诸君“复杂”地说出来,也算是一种光景。

例如,多年独立生活,李敏曾笑言,她很早就成功地把自己平民化了。她会为了“自己上街、去公园,根本没人会认出她” 而感到欣慰。不过,这种欣慰的代价也充斥了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她记得因为不会生火而熏得自己满眼泪水,也记得最初煮米饭常常会做成夹生饭,面没发起来就蒸馒头,结果蒸成了面疙瘩……(《南方周末》)

例如,沉默寡言的李讷更不容易引起人们关注。1976年从江西带着幼子返回北京后,这个家庭长期只能维持在温饱线上。…李讷患有严重的肾衰竭,不过由于许多治疗费用要自己出,她的病也就一直拖了下来。李讷独子王孝芝初中毕业时,李讷态度强硬地让儿子报考了外事服务职业高中。李讷认为“社会实践重于读书”。王孝芝第一份工作是在长富宫做门童。(《南方周末》)

例如,有昔日的人大学生撰文提及,在一次午饭期间,毛新宇不慎将汤洒在餐桌上,在别人想帮他再打一碗的时候,他却把碗贴在桌边,用食指将洒在桌面的汤刮到碗里,说:“扔了可惜,这样也能喝。”,但这一细节终究无法确证。不过,毛新宇衣着十分简朴经常被提及,曾有新生充满好奇与神秘,追着老生问“谁是毛新宇”,得到的回答常常是“穿得最破的那个”。(《南方周末》)

就这些细节而言,有的东西,普通平民可能会有体验,但有的东西,普通平民却未必能够做出来,比如不走“路子”找个“轻松”职位,却去做门僮,毛家恐怕这点“路子”还是找得到的吧。比如“穿得最破的那个”。正因为如此,那本应该“非常平静”的离去,才引起了不平静的告别。

草民引述这些,并非是原先没有听说过,比如李讷的病,但能够由《周末》诸君写出来,还是别有一番意义的,草民以为,《周末》诸君的心理确实是“复杂”的,但这“复杂”中更隐约有点“折腰”的味道,为一种不凡而“折腰”。

标签:周末   复杂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