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我的毛泽东主席

2025-02-19 文摘 评论 阅读

我的毛泽东主席

纪念毛主席逝世35周年  

  

1  

  

毛泽东主席出生在农村,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中成长。十六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贫困,落后,闭塞的山乡小村里,与别的农村孩子当是没有多大差别。  

  

旧时的韶山,清末时就有首民谣唱道:  

  

韶山冲来韶山冲,十户人家九家穷。  

有山有水田里苦,无钱无米两手空。  

  

父亲是个“不断聚集财富的老人”,由于性格刚强、聪明能干成为了当地的富人。而这并未对主席人生选择上产生影响,并未使主席成为一个追求金钱财富的子承父志的令人羡慕的“财东”。  

  

但主席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徙,她慈祥、慷慨而仁爱,不论什么都肯施舍,对毛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影响。佛教相信因果报应,济贫扶弱等一些简单的修行当是主席少年时代所应具备的性格特征。当然对佛的信仰随着主席的见识大开以后逐渐淡出了他自己的思想,这应该是在他在长沙求学时逐步淡出佛教的思想而转向探求比佛陀济世思想更为广大,更为精深的大“真理”,大“本源”的对现实的探索之中去了,即比佛教更为强烈地政治救国救民的济世求索之中去了。  

  

然而,儿时形成的思想,对主席而言是极其有意义的事。在读私塾时,所谓的四书五经对一个见识不多、思维不开阔的儿童而言,是很难有吸引力的。而主席在此时接受的另一个思想启蒙是:乡间老人们所讲的民间流传的故事。而很快主席就从老人们所讲授的书中更深入去了解了这些“精忠报国”,“天下大乱、英雄并起、逐鹿用智、建立霸业”的通俗的、直接的英雄事迹的启蒙。这对满足主席崇尚英雄,幻想成就英雄的少年情怀当是较为普遍也较为常人所接受的。  

  

而主席的兴奋童心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因为他从书上得来的的故事知识比乡村的老人知道的还要多。这就更加启发了他对书本知识的广泛兴趣与追求。这也许是主席不同于其他乡村小孩的一点,而且是决定其后来一生的重要一点。  

  

可以说,在出乡关以前,主席的思想是想成为故事书里的英雄人物一样成就功业,因为它足以让主席满足其少年时的理想追求。这在其出乡关时写给父亲的手抄诗里可见一斑: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当然十六年的乡间生活,主席是较为了解农村生活及农村里的乡亲们的,这也正是主席较为了解中国农民的真正原因。  

  

正因为主席在小时得以民间英雄故事的启蒙,能让其心灵保持了童真的朝气与活力,而不是被严肃而难涩的四书五经所息室,这是主席性格得以保有朝气活力的一面,也是较为幸运的一点。  

  

母亲同情弱者,慷慨而仁爱的思想与帮助穷人的行为,在主席幼小的心灵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当听到长沙的饥民因饥饿请求巡抚救济,发生为后来的示威运动,运动结果使饥民被砍头示众,主席在后来《自传》中讲到:“许多同学都同情‘乱党’······他们不过把这事当做一个具有刺激性的一事件,感觉兴趣而已。然而我永远不忘记它。我觉得这些‘叛徒’都是与我的家人一样的普通的良民,于是我深恨对待他们的不公平了。”另一件是“哥老会”反抗地主及政府事件,主要人物“磨刀石彭”战败、逃亡、被捕砍头。主席在《自传》中对“磨刀石彭”的评价说:“然而在我们这般学生眼光中,他是一位英雄,因为大家都同情这次造反。”  

  

这些处处闪现了主席思想立场的取向:站在弱势者的立场上来观察与思考问题。这在主席以后的人生选择上不断地明确与坚定,终成为主席一生阶级感情立场的基石。  

  

对读书的广泛兴趣、纯洁正朴的品质、对弱势者的无限同情与关爱的阶级立场,造就了主席良好的品性,为其成就不凡的功绩奠定了根基。  

  

而此时的旧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维新变法破产,孙中山革命团体蜂起,马克思主义著作传布到中国······  

  

而清新的先进的外界思想很少输送到中国这些闭塞的山乡小村。然而《毛氏族谱》中似乎在冥冥中等待、期望中写道:  

  

一沟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  

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  

  

中国向何处去?人们在探索,在找寻着······  

(待续)  

  

  

  

  

  

  

标签:主席   思想   较为   英雄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