摈弃西方自由思想的谬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要落实决议精神,建设一个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运行的社会,建设一个个人自由得到充分发挥的的社会,一个比西方现代文明更加自由、更加能够调动个人积极性的社会。
如今西方社会每每以自由社会自居,指责非西方社会没有人性、不自由。为了理解什么是自由,我们就必须认识什么是人的本性,因为自由就是人的本性得以伸张而不受压抑。
现代西方文明基于基督教教义,认为人是有罪的,人是不可自拔的,必须信耶稣人才能得救,所谓因信称义。西方的人性,就是自私自利。基于这个西方的核心价值,西方现代文明的市场经济和西方民主政治都是自私自利的合理化和制度化。市场经济由个人利益最大化驱动,西方民主政治就是每个人为自身或自己集团的利益最大化而博弈。他们认为,人首先有个性,才能有社会性,所谓自由人的自由契约组合。但是,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给出的证据恰恰相反,人首先是社会性的人,其次才有个性。脱离了社会性就不可能有人性。
人类学和心理学对狼孩现象有很多研究,即一个婴儿脱离了社会就不可能发育成人。人的大脑发育离不开语言刺激,而语言绝对是社会性的文化,不存在单个人的语言。当语言学家研究语义的产生的时候,发现语义根本不能从逻辑产生,即一个外国人不可能仅靠一部《新华字典》用汉语解释汉语来掌握汉语语义,必须在社会中使用汉语才能掌握汉语语义。一个婴儿不可能在自私自利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婴儿成长发育的社会环境是无私的利他的母爱呵护的环境。就人的本性而言,华夏传统文化认为人性本善,而西方基督教文化认为人性本恶。西方以人性本恶的价值观,建立一个伸张他们认为的人的本性的自由社会,其逻辑结果必然是一个永远被战争和贫困困扰的社会。
基于人性本恶,西方把自私自利合理化制度化,导致整个西方社会的运行机制建立在每个人的自私自利角逐之上。美国独立宣言中的天赋人权观点认为人有追求幸福的自由。但是,什么是幸福呢?西方认为满足人性就是幸福,而他们的人性就是自私自利。西方这个价值观在反抗中世纪教会压迫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却成为国际强权政治的法律基础。西方这种个人自由的价值观与今天生产的社会化现实背道而驰,如今没有任何个人或家庭能够脱离社会男耕女织的过世外桃源生活,西方个儿自由的价值观是当今解决人类各种问题的重大障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和归属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为个人的需求,安全、感情和归属都是社会的需求。自我实现,就是充分发挥个儿的能力。自我实现如果只是为了生理需求和感官刺激,那么就成为西方的自由观念;如果是为了感情和归属,为了社会作出贡献,那么就是华夏传统文化的自由观念。
我们无数先烈为了新中国献身,为了一个伟大的事业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的幸福感来自于上不愧天下不怍人,来自于问心无愧心安理得。禅宗二祖慧可向达摩祖师求安心的法门,安心就是佛家的幸福观,是禅宗的价值基础。上不愧天下不怍人就是仁人志士的安心法门。反观美国社会,5%的人口耗费全球25%的资源,却心理疾病横行,囚犯全球第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头痛药市场,是一个大多数人靠咖啡刺激兴奋来维持日常工作生活的社会。美国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物质丰富但大多数人无法得到安心的社会。一个脱离人的社会属性空谈个人自由的社会结果是适得其反,结果是大多数人失去人的善良本性,人性受到压抑使得大多数人并不感到幸福和自由。
华夏传统道德观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对马斯洛的人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的注解,是肯定人的社会性,认为为了国家、民族和人类发挥了个人聪明才智就是自我实现。一个能够贡献社会的人才有归属感。人生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得以实现,脱离社会的自我实现是扭曲人性的违背心理学人类学研究成果的观点。
我们华夏传统的人性善和人的社会性的价值观有现代心理学人类学科学依据,也被华夏传统文化资源所肯定。我们的社会主义文明社会,一定要建设成为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才是比西方现代社会更加自由的社会,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无论个人的能力大小,都可以有归属感,都能够达到自我实现。而要到达这样一个文明社会,必需摈弃西方的自由价值观,树立华夏传统的自由与幸福的价值观。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