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民心,巍巍昆仑--魏老遗体告别仪式散记
民意民心,巍巍昆仑
2008年8月30日,北京的早晨下起了细雨,仿佛也是在为最可爱的人送行。天翁的眼泪提醒了我,今天是魏巍老人遗体告别的日子,我怀着沉痛的心情赶到了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魏老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兰厅举行。从停车场出来,我一个人独自走到那里,看到了许多的花圈和攒动的人群。广场的南端,五六个学生模样的人,站立在雨中,神态虔诚地扯着蓝底白字的横幅,上写着:最可爱的人,永垂不朽。最可耻的人,虽生尤死。《谁是最可爱的人》早已从课本中去除,看几个学生的年龄,不应该是从课本上读的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看来删除一篇课文,是不能禁锢人们思想的。我沉思着,是什么精神激励着他们无畏地扯着那个横幅?是志愿军战士英雄的精神鼓舞着他们;是魏老战斗不息的精神鼓舞着他们;是高尚的文章精神鼓舞着他们。
徐徐的人流聚集在兰厅前的小广场上,显得有点拥挤。警察也来了,也许感觉与场面的气氛不协调吧,不一会就离开了。我在想着,一次自发的哀思活动,难不成还会有人闹事?多虑了吧!瞻仰魏老遗容的人群,自觉地排成四队,缓缓地走进兰厅。行列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穿军装的士兵和军官;有含着眼泪的妇女;有神情凝重的男人;有黑瘦的农民工装束的人,更有那充满着激情的学生。看着耄耋老人或被子女搀扶着,或步履蹒跚地进入兰厅,想必是多年的革命友谊情结;看着与魏老年龄差别20岁、30岁、40岁的人进入兰厅,想必是被魏老的战斗精神所感染,真挚地来告别魏老;还有那年轻人,你们为了什么?难不成要秉承魏老的意志,继续战斗下去?只能是这样,我再也想不出你们走进兰厅的理由了。
告别仪式在进行中。一位外国老人来了,走进了兰厅。寒春,一个国际友人,86岁了,自己手推轮椅,在儿子的陪同下来了。当我从兰厅出来时,看到很多人在围着这位老人,捧着《魏巍》书册让她签名。她坐在轮椅上,认真地签着。寒春的两个汉字是那么的清秀,外文名字书写是那么流畅,让我难以相信这是出自老人之手。签了那么多了,我于心不忍再让她签,但还是恭恭敬敬地递了上去,后面还有长长的队。。。。。。写这篇文章时,我一直在想,老人,您为了什么?您在支持着什么?
我走进兰厅,默默地三鞠躬,屏住呼吸,端详着魏老的遗体,党旗覆盖,上穿旧式军装,象征着红旗的领章挂在两边,一颗红五星在军帽的中间,显得还是那么的慈祥。魏老,我不明白,您难道没有文革后的军装?难道您没有西装革履?您走了,为何还要穿着毛泽东时代的军装?信手翻开《魏巍》书册,文化大革命一节介绍,文革初期,您是“文革黑线人物”,最早受到批判。为什么您还对文革时的军装那么独钟?看来文革真正地触动了您的思想,使您理解了文革的伟大意义。近几十年来,您不以个人恩怨看事物,坚定不移地捍卫毛泽东思想,表现出了您终生信仰马列主义的高尚品德。
魏老,您走了。但是,从今天向您告别的仪式看,捍卫毛泽东思想,是得民心的,是受人民崇敬的。同时也证明了民心不可违,民心不可欺,民心是向往毛泽东思想的,是向往社会主义制度的。魏老,您曾作诗一首《毛泽东颂》:
纵有误失真英雄,
改天换地建伟功。
慧眼胆略谁堪比,
巍巍昆仑第一峰。
晚生不才,不能和诗,只说:民意民心,巍巍昆仑。
逝者已去,乌呼哀哉!
2008年8月30日18:00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