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郎咸平:为什么恨地产商

2025-02-16 文摘 评论 阅读

为什么恨地产商


2008-7-21 《新世纪》周刊


  ■郎咸平


  整个社会的进步导致地产价值不断攀升,而这些攀升的价值基本上被开发商独占了

  四川大地震后,很多网友痛骂地产商,说他们捐得少,为富不仁。网上有个调查,95%的网友对房地产市场现状不满。我们所有的老百姓对于地产业这么仇视是什么道理?地产本身可恶吗?没有这么简单。

  潘石屹讲了一句话,他说地产业所有的这么多的负面形象有几点理由:第一,财富排行榜大概有一半都是地产商;第二,普遍的认为地产是暴利行业;第三,腐败的官员通常与地产开发有关。

  难道你们会对制造业这么痛恨吗?你们有没有谁痛恨过索尼呢?你们痛恨过三星吗?你们痛恨过比尔·盖茨的微软吗?你们痛恨过制造奶茶的小工厂吗?好像不会吧。为什么中国人的焦点总是针对地产商?

  潘石屹那句话讲得太到位了,中国一半的富豪都是搞地产的。但全世界500强里面大部分都是制造业跟银行,比如说通用电气、微软、花旗银行等等,搞地产的很少。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富豪一半都是搞地产的呢?这说明我们的产业结构有重大的偏差。

  今天中国的经济不是单纯的过热,而是有的部门过热,有的部门过冷。为什么造成这种现象?那是因为资本的短视行为。我们最近不断进行宏观调控,提高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样做的后果是使得处在过冷部门的制造业更不想干了,因为日子艰难,再加上汇率的不断调升,日子更难过,所以他们更不想干了。那怎么办呢?他们就拿起制造业资金去过热的部门炒楼去了。

  最近又出了“海尔现象”,从事家电制造业的海尔,也搞了150亿的资金跑到过热的房地产部门,自己去当开发商去了。所以今天中国处在一种特有的、同时过热跟过冷的二元经济环境之下。我们发现一个可怕的现象,那就是箫条的制造业部门,它的资本不断流向一个过热的地产部门。有些制造业的业主自己去买楼,或者像海尔一样跑去当开发商。

  而这才是为什么今天中国的富豪排行榜一半都是地产商的原因,因为地产就是一个过热的部门。目前整个国家的资本从制造业大量转移到了一个畸形的房地产行业,这是与国际完全不接轨的,因为世界500强当中,大部分都是银行以及制造业,只有中国是极其特殊的,在这种二元经济环境之下,我们的地产业过度发展。

  有人可能会说,过度发展好像也没什么不对,毕竟是市场行为。这我们就得分析地产业的特殊性了。我们不恨制造业,因为制造业要靠资本、人力和技术才能赚钱,而地产业不是,地产几乎什么都不要做,就可以赚钱。

  举个例子,像这些开发商过去拿到一块地,比如说一亩60万的地,他放到手上,什么事都不要做三年之后就可能赚200万,从60万一亩到200万一亩,这个差价谁给他的?是全社会的老百姓,是由于经济进步的结果使得土地增值,但是谁享受到增值的成果呢?开发商。三年前买的地,放两三年之后赚两三倍,凭什么?老百姓辛勤劳动创造出一个繁荣的社会之后,土地值钱了,地产商就发达了,社会进步的结果让地产商赚到这笔钱。所以对地产商而言,你的财富所以增加,除了少部分是你个人的努力之外,大部分是社会的进步,而你独占了这些好处,这个才是社会仇恨的来源。

  在当今中国,在同时过热跟过冷的二元经济环境之下,我们的资本由辛苦的制造业转到了容易投机的房地产业,这种转向对于我们整个国家而言是极其不利的。为什么不利?你千万不要迷信自由经济,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自由经济,如果你放任资本如此流动的话,到最后我们国家经济会产生重大问题。

郎咸平盘点宏观经济 中国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困难


2008-07-18 来源: 佛山在线

 □本报记者 周志慧、李文波
  

  昨日,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现身华南地区最大的钢铁交易市场——顺德乐从。在题为“2008年下半年钢铁形势分析研讨”的演讲中,郎教授表现出他一贯的敢于放言的作风。他从国内经济、宏观调控手段以及国际经济形势入手,直言中国的整个制造行业在特殊的“二元经济”形势下,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论国内经济形势  

  冷热失衡堪忧

  郎咸平为顺德的企业家们做了一个宏观经济“总结”:中国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真的是经济过热、流动性过剩吗?一方面是用在固定资产、基础建设的投资过热,比如桥梁、道路、高架桥、地产等领域,投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国内大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出现过冷现象。

  郎咸平认为,对比欧美等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经济来说,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就显得“畸形”。他认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地方政府通过大量固定资产投资来实现的,而不是以消费需求带动,导致国内无法有效消化国内制造的产品。因此,中国制造的产品必然要大量出口,企业才能获得生存。大量的出口,又导致另外一个恶果出现,“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1.8万亿美元,直接的结果就是汇率的上升。”在这种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频频要求人民币升值,从而进一步恶化国内出口形势,形成恶性循环。

  论新劳动合同法  

  出台时机欠妥

  郎咸平认为,新劳动法推出的时机欠妥,虽然通过法律确定劳动者权益,其精神和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但“整个法案的建构缺乏对经济状况的了解”。他认为,法律制订者一没有经过详细的讨论和论证,二没有经过试点就直接推行该法,在国内经济条件千差万别的情况下推出,是不恰当的。

  在原材料价格上涨、银根紧缩、新劳动合同法出台等条件下,加上宏观调控、汇率上升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郎咸平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冬天已经来临。

  论国际经济环境  

  金融炒家抬价

  国内经济冷热失调,国际经济环境也好不到哪里去,经常出现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价的情况,让国内出口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国内通胀加上国际通胀,导致企业成本压力剧增。郎咸平认为,目前国际金融炒家通过操纵期货市场,导致包括石油、大米、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不断上涨,并且他们完全掌握这些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大宗商品价格已不再是由简单的供需关系决定,而是由国际金融炒家决定。”例如,国际市场上粮食的供需其实是基本平衡的,而石油有时候甚至供大于求,为什么这两种商品价格背离了供求关系的价格规律呢?郎咸平指出,这是国际金融炒家一手造成的。于是,在获悉中国要购买大米、石油、粮油、铁矿石这些大宗商品时,金融炒家们就提前抬高了这些商品价格。

  由于定价权掌握在国际炒家的手中,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当然会上升。他还抛出一组数据称,目前外资在华的投资额已超过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5%,这说明中国已成为高度依赖外资的国家。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我们引进了国际通货膨胀,这使国内制造业成本压力更大。


标签:地产   中国   制造业   经济   国内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