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跑跑”一跑成名是谁的悲哀?
“范跑跑”一跑成名是谁的悲哀?
丛晓波
2008年06月12日 来源:新华网
如果问当前的网络人气谁最高,“范跑跑”绝对是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随着凤凰卫视、腾讯网等知名传媒的专访,范跑跑的“声名”如日中天。看着范跑跑衣装光鲜、挥斥方酋的一帧帧画面,笔者纳闷不已:对于这么一个临“震”脱逃、师德渺小甚至缺失的负面人物,传媒何来那么大热情,赋予“范跑跑”如此之高的曝光率,其社会价值和意义究竟在哪?
事实表明,正是因为一些传媒不假思索、不负责任的炒作、渲染,“范跑跑事件”正在由严肃正经的人性、师德话题,转化为一个供大众调侃的娱乐新闻。事件本身所衍生的社会教化功能,也正在一点点地消解散失。这无疑是社会的悲哀,也是传媒的悲哀。
实际上,“范跑跑事件”无非就是一个灾难面前先己后人的故事,只不过这个故事的制造者和表演者,是一名人民教师,而这名人民教师完全违背了社会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期待。范美忠既然能临“震”脱逃,其行为已经违反了《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显然已经不适合继续从事教师职业。他如果不主动辞职,学校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将其解聘即可。至于范美忠对自己的逃跑行为,百般辩解,振振有词,那是他的言论自由,只要传媒不刊不播,不推波助澜,范美忠没了观众,很快就会失去表演的热情。
但是,一些传媒显然不是这么考虑的。在它们看来,天大、地大,不如收视率大。只要“范跑跑”够个性、够离谱,他就符合现代传播理论中易引起受众注视的条件。于是,“范跑跑”被捧为座上宾了,有了传声筒和扩音器了,他在媒体中红了!表面上看,是“范跑跑”利用了媒体,可实际上,是媒体把“范跑跑”当成了又一个芙蓉姐姐。
传媒在传播“范跑跑”言行的过程中,得到了可观的收视率和点击率,经济效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社会效益在哪里,则令人质疑。以《一虎一席谈》栏目为例,该栏目是凤凰卫视的品牌栏目,在国内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对于该栏目将范跑跑请到演播厅的初衷和本意,笔者不能妄言。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范跑跑”能在凤凰卫视的演播厅正襟危坐、侃侃而谈,这本身就会让受众分不清对错善恶。如果只要反人性,不道德就会得到媒体青睐的话,不知道又会有多少人会步芙蓉姐姐和“范跑跑”的后尘。
看着这一出“范跑跑”和媒体的贴面热舞,我不认为这是社会的进步。引用网友的话说,于无耻者,如果不能在人们的冷眼中真正反思,也不能再让他有继续展示无耻的机会。
吴双建:范跑跑是中国当代版阿Q
鲁迅笔下的阿Q,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擅于投机,成为西学将进中国时期中国人的代表,在“非此即彼”的时代,他也自然成为民族劣根性批判的对象。其实,在针对范跑跑争论过程中,同情支持者也好,反对声讨者也好,都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范美忠的行为和语言这面镜子,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既让人可怜,又让人讨厌。
作家余华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活得太长了”。这个长指的不是时间,而是精神层面的频繁变幻,生活方式巨大的变迁。三十年来,我们不知道变换了多少次生活方式和精神上的洗礼冲刷。中国当前的时尚与落后,科学与迷信,特别是在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每一位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在转变过程中都面临着一种困惑或者矛盾,不停地在否定自己的过去,又时常迷恋过去,同时又更期盼着更大的变化。而范跑跑显然就是这个变换中最典型的代表。
查看范美忠一篇95年的关于教育感想的一篇文章,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变幻轨迹:没见过世面的山里娃(农村)——只知读书满怀抱负的书生(县城)——北大一位不懂摇滚的自卑者(中国政治中心北京)——企图用人文思想救助民众的布道士教师(民营经济中心浙江)——广东一位不懂赚钱的打工仔(现代工业中心)——最后,只顾自己逃命的小人物范跑跑(四川一县城)。
在接收知识方面,范美忠接受了西方启蒙思想,各种现代后现代文化思潮,同时他经历了中国多个文化和经济中心的洗礼。这些思潮与文化,与他身上肩负着数千年传统儒学思想相碰撞,相揉合,形成了范美忠这样一个中西文化综合体。“牺牲小我就成大我”最终在他身上演变成“牺牲大我成就小我”。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范的初级教育阶段,学的是国家财产高于一切的《草原小姐妹》教本。到了九十年代末期,人命又摆在财产的前面,即使是人救人,少年赖宁的行为也开始受质疑。而四川地震的21世纪,人命高于一切已经无人质疑了。这种思想上的变化,是一种渗入式的,无法查觉的,但的确对人的行为,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不质疑不等于没有疑问,因为在各个时代这种疑问的答案非常清晰,没有谁去拿自己去挑战,但是范跑跑完成了这惊人的一跑。
言归正传,范美忠的流浪过程也可以说身背“齐家治国”抱负的范美忠,在不断的求学过程中否定自己,在不断的工作中自我否定,表现出不断摇摆与矛盾的心态,而到最后,所有的抱负在“三十而立”后渐行渐远的时候,又回到了他生活四川小县城并归于沉寂疗伤,和中国大多父辈一样,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寄托于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地震后的表述,显然告诉大众他在为当时跑得太快没来得及想起自己的女儿自责)。
从他的生活经历中,可以看到一位普通青年“中国式的奋斗史”。如果把他的奋斗史写成一本书,相信会感染很多中国人,如果拍成一部电影,比当前热播的《奋斗》恐怕要真实千倍,更能引起年轻人共鸣。但是而囿于体制和个人机遇的原因,多少人在打拼之中归于沉寂?范美忠也不例外。
也是这次大地震,偶然让他又重新拾回了自己的抱负。在面对媒体聚焦时,他敢言:我是中国最优秀文科教师,思想最顶尖。也可以说,这是他的最后一次搏击的机会。
因此,这件事我们不妨看着是范美忠一次有预谋的炒作,或者出自他内心想成功成名的本能。作为他自诩的“思想最顶尖”的话语来说,自然知道中国目前进处于社会转型期。因此,他以真小人的身份出现在互联网上,面对的是血雨腥风式的攻击和辱骂,。他更知道,一些学者,一些评论人士,一些专家,更会举起西方语境“人”的大旗站在他一边,而后者显然掌控了媒体的话语权,权威的话语权。这种网民眼中所谓“精英人士”PK“小人物网民”的情景就会上演得热闹非凡,最终使这个社会不得不正视自己,总算是成功的好开端。
在这种情景下面,每个人在批判他的时候都是在批判自己,每个人在支持他的时候又承担着数千年来社会积淀道德的压力。显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的话终于有人听了。
鲁迅笔下的阿Q的“妄自尊大”,在范跑跑身上显示的就是“我有中国最顶尖的人文思想”;阿Q的“自轻自贱”表现出来的就是在网上公布个人道德隐私选择;阿Q的“擅于投机”,在他身上表现的就是侍机一搏,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时代变了,语境变了,科技变了,但其实人物其实还是没有变。阿Q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而范美忠显然知道一位小人物也有“真小人”、“假小人”、“真君子”、“伪君子”的不同的活法,至于选择哪一种,要看时机,看表现。唯一不同的是,阿Q是假接受各种思想,而范美忠是真利用各种思想。
范跑跑事件只是四川汶川地震后衍生的副产品。而这个副产品,其探论价值恐怕也涉及到最深层次的人本批判,涉及西方伦理与中式伦理的肉搏。平时,这些争论都隐藏着社会的背后,或者我们这个社会向前行进得太快,没有时间回头看看路上掉了些什么东西。这次被震出来,也算是给中国的人文精神该走向何处的讨论,成为一个典型的案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七成认为“你错了”的社会,可以想像范跑跑成功的机会并不高。
或者换种方式来表述:讨论这个话题处于当前这个时代恐怕也早了一些,因为根本无对错可分,这也在互联网的多元化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题。
作者:吴双建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