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的观察:共青团的历史性选择
团的观察:共青团的历史性选择
作者 苏 杜
时间 2008-06-14
6月13日 ,为期4天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14日,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与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共青团十六大部分代表举行了座谈会,提出了“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刻苦学习”、“勇于艰苦创业”、“培养高尚品德”的四点希望,在与会代表中,在全体中国青年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也激起了一名老共青团员的一些思考。时代风云多变幻,谁是江头弄潮儿?特作此文,参与讨论。
-----题记
一 高中团支部书记范美忠的“选择”尴尬了谁?
大地震中有范跑跑,共青团里是范美忠。考范美忠担任团支部书记,当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叶。范跑跑这样记载了中学时代团支部书记范美忠的一次“选择”:
“记得读高中有一次开团支书会议总结工作,其他的团支书都大肆宣扬我做了什么什么!我说:我什么也没做!其实都忙于应付高考,哪有谁做了什么,于是大家表情尴尬,面面相觑!后来有人说,范美忠这个人真怪!真老实!真有个性!不知道说没说真傻逼!”
范跑跑这一记载是真实的吗?没有如他所说的“故意”“夸张”“刺激”吗?是的,我以为是真实的,半点也没有个人的“故意”、文字的“夸张”、一时的“刺激”。“ 所有的高中团支部书记其实都忙于应付高考,哪有谁做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做!” 这难道不是时代的真实吗?“读书改变命运”、“走出大山,走进大学”、“圆梦!圆梦!圆梦在行动!” 时代不是一直在这样号召、在这样煽情吗?“一心一意忙备考,什么什么也别做,” 不正是学科老师、班主任老师、教导主任老师、校长老师、局长老师、市长老师直到主流教育家,然后再转到堂上双亲、列祖列宗,上下一致、步调一致、口号一致、措施一致的目标、要求、部署和安排吗?对“一心一意忙备考,什么什么也别做”的姣姣者委以“三好学生”“优秀青年”“共青团书记”、“学生党员”荣誉与政治称号,不正是“组织部门”、“宣传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吗?在“一心一意忙备考,什么什么也别做”上标以“改革”“开放”“成功”“伟大”,不正是主流理论家的深刻解读吗?高中团支部书记的范美忠, 其实一点也不“个性”,他表现出来的恰恰是“共性”。
这种“共性”,是时代的共性。高中团支部书记范美忠的“选择”,是时代的“选择”。这种“选择”尴尬了“其他团支书”了吗?我以为没有,也不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时代,九十年代则是“全面追面升学率”的时代。 “一心一意忙备考,什么什么也别做”是时代主流,是时代号召,不是旁门邪道,那不是“文革”期间,也不是“文革”之前,范美忠顺流依势,符合号召,他没有什么说不得,“大家”也谈不上“表情尴尬、面面相觑”。据我所知,还有家长为了保证子女“一心一意心备考,什么什么也别做”,专程到校要求不让子女担任班长、团支书,只保留班长、团支书“资格” 的呢。说其他团支书“大肆宣扬做了什么什么”,说“后来有人”给予范美忠“真怪”“真老实”“真有个性”“真傻逼”的高度评价,很值得存疑。
不过,“表情尴尬,面面相觑”也是有的,但不是“大家”,而是依旧标榜着“共产主义”的这个中国青年最大的政治团体。它的基层书记们如此作为,它才应当感到“尴尬”。十几年之后,范跑跑用这段“生活经历”来标榜他的“真诚”,它就更应当感到“尴尬”。共产主义青年团,它实际上“尴尬”了30年。
二 80年前,它为什么没有被“选择” 所 “尴尬”?
共青团“尴尬”了30年,但它也曾有过不“尴尬”的辉煌。80年前,它就没有被“选择”所“尴尬”。
历史是这样的:
秋雨淅沥淅沥下个不停,雨水像从筛子里流出一样,又细又密,下个不停,冰冷的雨点浸透了衣服。雨水冲坏了人们的劳动成果,泥浆如同稠粥般从路基上流下来。湿透的衣服又重又冷,但是人们工作到很晚很晚才收工。这一批工人已经在冰冷的泥泞中干了两个星期,按原先安排,他们明天就可以回城去了,由另一批工人来接班。但是,工地负责人从城里带回了坏消息,由于有人捣乱,另一批工人来不了。负责人潘克拉托夫同志在党团员会议宣布:“非党非团的同志明天早上可以回去,党团员全部留下。这是团省委的决议。”
这个时候,出现了“选择”。
出来“选择”的是“省粮食委员会会计的儿子”。他愤怒地骂道:“真他妈的见鬼!我在这儿一天也待不下去了!把人打发来服苦役,起码也得有条罪名吧。凭什么把我们送来?把我们关在这儿两个星期了。够了!没人再当傻瓜了。让作决议的人自己来干。谁愿意那就让谁在这烂泥堆里打滚吧,我可只有一条命。我明天就走。”
潘克拉托夫同志问:
“谁在那里胡说八道?谁认为党的任务是苦役?”他用沉重的目光扫视着周围的人,低沉地说,“同志们,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回城,我们的岗位就在这里。如果我们从这儿逃跑,许多人就会冻死。同志们,我们早点做完,就可以早点回去。但是像刚才那种人,要从这儿逃跑,那是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纪律所不容许的。”
“那么,非党非团的人可以走吗?” “省粮食委员会会计的儿子”并不信奉这一套,他怒气冲天地问道。
“可以。”潘克拉托夫回答得十分干脆。
“省粮食委员会会计的儿子”,穿着城里人常穿的短大衣,挤到桌子跟前。一张小小的硬卡片从他手里飞出来,像只蝙蝠在桌子上方翻了个筋斗掉下来,撞在潘克拉托夫的胸口上,弹了一下,竖着落在桌上。
“这是我的团证,收回去吧,我可不愿为这张小卡片卖命。”
“省粮食委员会计的儿子” 低着头朝门口挤去,大家像躲避鼠疫病人似的,让出路来。他一走出去,门就吱咯一声关上了。
潘克拉托夫用手指捏着被扔掉的团证,把它放到油灯的火苗上。硬纸片烧着了,蜷缩成一根发黑的小管子。
是的,许多人还很熟悉,这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个片断《筑路》,曾经的中学语文课中的一课。但是,也有很多人不会熟悉,这篇课文早已经从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删掉了。
80年前“省粮食委员会会计的儿子” 做出“选择”的理念依据,与如今范跑跑做出“选择”的理念依据,没有什么二致。 “把人打发来服苦役,起码也得有条罪名吧”,这不就是“法制理念”吗?“够了!没人再当傻瓜了。” 这不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愚蠢的想法”的“茅氏愚蠢观”吗?“让作决议的人自己来干。谁愿意那就让谁在这烂泥堆里打滚吧,我可只有一条命。”这不就是《宁要范跑跑不要郭跳跳》的帮助别人的必须是“自愿选择并感到快乐” 的 “前提” 吗?这不正是“你自己的生命也很重要!你有救助别人的义务,但你没有冒着极大生命危险救助的义务,如果别人这么做了,是他的自愿选择,无所谓高尚!如果你没有这么做,也是你的自由,你没有错!先人后己和牺牲是一种选择,但不是美德!” 所阐明的“范氏选择法” 吗? “非党非团的人可以走吗?这是我的团证,收回去吧,我可不愿为这张小卡片卖命。” 这是什么?这是“跑”的宣言 !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尴尬”了当时的共青团与共产党 。对“非党非团的人可以走吗” 的宣言,潘克拉托夫同志回答得十分干脆:“可以。” 对“会计儿子”丢下的团证,他立刻将它捏起来,放在灯火上烧成了一根黑管子,处理得非常干净。潘克拉托夫和他的同志们,共产党员与共青团员们,也许没有什么“法制观念”,也许不懂得“茅氏愚蠢观”,也许不明白“范氏选择法”,但他们知道“如果我们从这儿逃跑,许多人就会冻死”, 明白 “ 我们的岗位就在这里”, “从这儿逃跑,那是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纪律所不容许的”。他们没有任何“前提”。 十月革命胜利了,枪支炮弹换成了镰刀斧头,但思想与纪律并没有被告别。这就是潘克拉托夫和他的同志们感不到“尴尬”,并不“面面相觑”,反而大义凛然、疾恶如仇、坚如磐石的根本原因。这原因,决不是“不愿为这张小卡片卖命”的“儿子”们所能理解的,实际上,潘克拉托夫和他的同志们也从没有企盼过他们的理解与认同。“儿子”走后,“ 门就吱咯一声关上了”, “我们的岗位就在这里”与“不愿为这张小卡片卖命”是两条道,没有“宽容”,不讲“包容”,不存在共青团员、共产党员与“儿子”的和谐。潘克拉托夫和他的同志们用自己的思想与纪律保卫了共产党人、共青团员的立场、使命与尊严,将运送燃料的路按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排除万难,一点一点向前修去。
三 没有灵魂的时代,没有灵魂的“选择”
但是,中国,告别了《筑路》中潘克拉托夫和他的同志们,让他们与《小英雄雨来》中的雨来,与《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五壮士,与《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最可爱的人们一道下了课。这是“拒绝英雄、炮灰烈士”的时代,是将《分马》变成“退马”的时代,是让《包身工》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的时代,是“记住历史、忘掉仇恨、费尔泼赖正其时”的时代,是告别革命、捐上门槛、若大鲁镇好和谐的时代,是迎接文明棍、帕累托只增不减,阿Q越想越快乐的时代,是团员“资格”团支书、团支书“尴尬”团组织、青年团“笑话”共产主义、共产党“告别革命” 的时代。
许多谴责范跑跑的人对他“我是中国最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报以冷笑,以为“我的知识与思想是最顶尖的”不值得一驳,但是我不这样认为。且看他“寻找有意义的教育”的“选择史”。
凭着“一心一意忙备考,什么什么也别做”,以当地状元成绩,从农村考入了北京大学的范美忠,很快就受到了他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强烈刺激”。他发现,他那个考上北大的分数实在没什么意义,能够背诵死板僵化的教科书上的教条,能够做一些低层次且并无实际意义的题目又能算什么呢?再回过头来看他所受的基础教育,他难以抑制自己的愤怒,他痛恨教育体制,痛恨课程设置,痛恨教材,声称对他的中学老师“一个也不宽恕”!他并不是一个生来就有教育情怀的人,但是在这时,只是在这时,他产生了要到中学去,要改变基础教育现状的强烈冲动。他为当代中国没有思想大师、文学大师、史学大师感到深深的遗憾!他以培养未来的大师为己任,他说,要是能培养出鲁迅、王国维这样的人,该是多么幸福呀!他为这个梦想激动万分,北大毕业,他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当一名中学教师的路。在四川自贡蜀光中学,他不带高三,他不想摧残学生,每接一届学生,他就给他们洗脑,《史记》、《左传》、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穆旦、海子、兰波艾略特、弗洛伊德,超现实主义、涅乐队、行为艺术,学生们目瞪口呆。面对由“全面追求升学率”上升为“全民追求升学率”的现实,他“选择”了决然与同行相左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很快,他的圆梦行动遭到了失败,他离开了蜀光中学,但是,范美忠并没有“选择”放弃。他对自己三年的教育实践做了这样的总结:“我给学生传授了大量高深的文学、思想方面的知识,除了以后搞学问和当职业作家的极少数人之外,他们需要得了那么多吗?我只考虑了极少数学生的需要,而基本没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角度考虑过问题。我是给了学生真知,但也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已!我让他们在实践中去体会和学习了吗?我注重他们的情商以及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了吗?我从超越知识、学科和学校的大的社会视角来审视和考虑过整个教育吗?使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我们不仅要培养一个好人,而且要培养一个有用的好人,或者说培养一个有用的公民。” 之后,范美忠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开始获得一种将宏观的教育理念和微观的现实操作结合在一起的完整的教育视角。为此,他专注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他甚至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所达到的高度而感到震惊。
好吧,我们就暂时将范美忠老师从师以来的“选择史” 说到这儿吧。不错,会有人说:这有什么呢,很多人都能做得到,甚至已经比他“选择”得更好,凭这些就可以称为是“中国最好的中学语文教师”吗?不,我也没有这样认为,但是,凭着这些,单是对范跑跑“最顶尖”的自我鉴定报以冷笑就冷笑得没有分量。最好的中学语文老师不是他,但最好的中学语文老师应当有着与他大体相仿的种种“选择”。在当今时代,面对中学教育的实际,不盲从,有选择,应当说是非常宝贵的。如果不是缺失了某种东西,范美忠的“教育选择”,也说不定真能令他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中学语文老师。
那么,年轻的范美忠缺失了什么呢?
年轻的范美忠缺失的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能说他的“选择”不够努力,也不能说他的“选择”不够忘我,但没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范美忠的一切“选择”就是没有灵魂的“选择”,与瞎马临池、南辕北辙的结局一个样。而范美忠没有灵魂的“选择”,正是没有灵魂时代的必然产物。
1957年,毛泽东说过这样一段话:“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好像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 关心的必要。好像马克思主义行时了一阵,现在就不那么行时了。针对着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 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过去的思 想改造是必要的,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但是在做法上有些粗糙,伤了一些人,这是不好的。这个缺点,今后必须避免。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 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 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从1957年到范美忠上中学的1987年是30年,到他北大毕业的1997年是40年,再到汶川大地震的2008年是又一个10年。在范美忠由中学生而大学生而中学教师,由少年而青年的30年中,我们的思想政治、祖国前途、人类理想讲得如何?不是“减弱”,而是根本就不讲了!完全为“人人都是自私的”、“私有经济才最有活力”取代了!马克思主义行时还是不行时?不是“不行时”,而是完全不要了!要伯恩斯坦主义了,要“不分社资理论”了,要“新阶层代表”了!共产党、共青团、政府部门、校长教师,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好还是不好?不是什么“好不好”,而是“要接受人类共同形成的普世理念”了!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什么?是束之高阁的牌位,是向右转的左灯。链接片面、全面、全民、举国追求“升学率”的,不是什么“经济利益”,而是政治利益。在这种政治利益驱使下,我们的受教育者在发展什么?在发展极端私欲,在发展“备考能力”,在发展成近视的豆芽菜,在成长为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公共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攫取者。关注“从6岁开始记事到18岁”一代人成长关键时期这“12年历史”的,不仅是北大毕业的中学历史教师范美忠,还有上海的历史学家朱学勤,还有谈“经济”必谈“意识形态”的茅于轼。朱学勤的棒喝是“那是喝狼奶的教育,不是喝人奶的教育,训练出来的是狼,不是人”,让潘克拉托夫、小英雄雨来、鲁迅下课的“中学教科书改革”来得“太晚了”。茅于轼的断言是“牺牲自己为别人的极端,就是走向恐怖主义”,“输出革命” 与“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是一回事,“帕累托改进”才是最高原则。如果说范美忠“除了读书就是足球”还是一种没有灵魂的“选择”的话,对于朱学勤、茅于轼们来说,那则是另一种政治灵魂引导下的进军,明白的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疯狂的倒算与进攻了。不必讳言,这是另一种灵魂时兴的时代,是一种灵魂淡去、一种亡灵恣意作崇的时代。
四 “四点希望”无法回避的“选择”
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会见共青团新了届团中央,提出的“四点希望”,最大的希望在第一点,中国的青年,就是要将坚定正确的政治观点放在第一位,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三大实践中,在人生关键时期锻炼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总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终身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大事业心。非如此,不会告别这个没有灵魂的时代,非如此,不会有有利于世界进步、祖国强大、民众幸福、个人快乐的有灵魂的选择。
中国的青年要不辜负中共总书记的四点希望,所要走的路是不会平坦的,斗争甚至会是十分激烈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反社会主义道路的,反共产主义信念的势力还十分强大,主张经济全面私有化、甚至殖民地化的经济学家,主张实行西方民主的政治思想家,主张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意识形态教育家,还占据着很强大的舆论阵地。知道“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的,不单是共产党的政治家。范跑跑只是被他们赢了过去的一个例子,没有被“震”出表面的还不知有多少。而将范跑跑看作一个“个案”,是网民相互斗嘴、拉拢点数的网坛把戏,看不出他是无灵魂选择的一个牺牲品,看不出无灵魂的时代特色,更是一个严重的倾向。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将30年来错误政治方向、甚至罪恶政治方向的堰塞坝炸掉,正确政治方向的主流就不会形成,而炸掉错误、罪恶的政治堰塞坝,比排除唐家山堰塞坝更困难更危险更不能拖延。但是,中共必须排除这一政治堰塞坝,否则,就无法赢得青年,也就无法赢得未来。这是无法回避的“选择”,这是必须修筑的一条生命之路,“同志们,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回城,我们的岗位就在这里。如果我们从这儿逃跑,许多人就会冻死。同志们,我们早点做完,就可以早点回去。但是像刚才那种人,要从这儿逃跑,那是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纪律所不容许的” !潘克拉托夫同志的话,永远言犹在耳。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