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主义由三个部分组成: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共产主义。其中,科学共产主义和政治经济学联系比较密切,这就有了交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和经济密不可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政治是经济利益的具体体现。政治斗争表现形式是阶级斗争,最高形式是革命和战争。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就是对社会发展、社会形态的变迁的历史规律认识的要比其它各类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学说认识的更深,认识的更加符合历史规律。也可以通过这个思想武器更快速的促进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认识到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对社会历史进步的作用,找到了着力点。
马克思主义者要实现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每个人都生活的很幸福,每个人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发展。而且相信,这个社会最终一定会实现的。而且作为这种类型的社会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了。只不过自身还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也就是历史的局限性。
经过了160年多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的上一代革命者,通过暴力革命和阶级斗争,在全世界建立了大大小小几十个社会主义的国家。但是,现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处于低谷时期,这些国家都发生了资本主义复辟和和平演变。这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只有充分的认识这些历史,才能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才能开始新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其中,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也要进行研究和学习。
以前写过一些东西,其中《按需分配可以实现》中,说了一下自已的观点。主要是从生产的角度谈的这个问题。但是,应当讲这是生产力方面的问题,而没有谈到生产关系的问题,或者说生产关系上谈的不多。
我们可以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瞧到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是可以实现的,而且一定能够实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就是人类在生产领域生产工具的极大进步,各种先进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人类劳动的视野和劳动的对象,进一步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有可能进一点得到满足。当然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
当然,如果不强调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即使科学技术水平再提高,那也不过是资本家获得的利益更多罢了,而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化则更深。
但是,人类的总体上的认识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下子认清楚共产主义道路上的种种险阻。有时会出现倒退和复辟回到资本主义,现在劳动人民的认识就比原来更清楚一些。例如,复辟和倒退的很多原因,但主要是认识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做为单独的人的个体,主要是从现实生活中去认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苦难;而从历史中去认识则相对的少些。
共产主义运动意味着劳动人民的自由和解放,解放和自由既需要精神因素又需要物质因素,这个物质因素就涉及到了经济问题和其它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政治经济学著作很多,我们也只能阅读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因此,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解,我相信每个人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相互学习和补充。还有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原理进行分析。
这里我说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主义。
下面我谈谈,对1973年出版的,苏联人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书个人的理解。
1、 书中内容第一章第1页: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我认为先谈对象和方法是不妥当的!1、我认为首先应当讲明白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当家作主;2、要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和相同的地方。
3、首先应当谈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和根本的目的,而不是什么对象和方法。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要政治挂帅,要为人民服务,如果离开了这些就是偏离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主义。而要讲清楚这些,就要首先谈这些革命导师是如何讲这些问题的,而这些基本原则都是在各位革命导师的经典著作中。比如《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毛泽东选集》,再结合国民经济的实际生产状态,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谈这些问题。
2、书中第1页说:社会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
这给了人一种很难的感觉,好象只专家和学者才能谈的问题。这个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比如说在一个社会主义工厂中,一个具体工人在班组中与组长是什么关系?与其它工人是什么关系;与车间领导又是什么样的关系?与厂领导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厂领导上面各种工业管理局,局上面有各种工业部,工业部上面就是国务院了。这只是一个纵向的结构;同时还存在着厂与厂之间,局与局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省与省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国民经济体系。
那我们就要具体的考查,在工厂中普通的工人在生产关系中,到底有没有主人翁的地位?
如果没有,这说明,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发生冲突的,是有矛盾的。怎样解决这些矛盾,使生产过程更加顺利,就是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各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存在不存在“条块分割”?可以从事实上讲是不存在的,比如说原子弹、导弹、等等重大项目就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结果。何谈“条块分割”。
3、书中第一页讲:物质生产的过程本身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这个说法好象不大妥当,不了解生产过程,就不可能知道生产是如何组织的,也不可知道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更准确的理解和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产生矛盾。学者是应当了解生产过程的,也应当参加这种生产,只有在生产中才能理解人与人的关系。
4、书中第1页讲:政治经济学是历史的科学,并说: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殊一篇等等
历史的科学,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政治经济学也是发展中的科学,一切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只有发生、发展、死亡,而不是呆滞不动,一成不变的。政治经济学也不能例外。
至于说,特殊一篇、并不意味着合而为一,是不是说其中的区别很大呢?当然不能这样理解这个问题,这些理论都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谈的方向和重点各不相同,但是并不是特别的特殊。所以讲什么“特殊一篇”是不妥当的。
5、书中第1页引用了革命导师列宁的话。但是引用的并不妥当。
6、书中第2页讲: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他们企图把现代资本主义描绘成本质上同社会主义没有差别的社会。。。。。。
在我们现代的社会中,被称为左派的郎先平,就在一次演讲中讲到,美国已经是社会主义了,他的这种作法和说法和上面的观点很接近。、
7、书中第2页第三自然段,修正主义断言能把。。。。。。移入社会主义的土壤中,这在科学上是无根据而实践上是有害的。
这个我认为,不是实践是有害的,而是根本就不能实践的问题。根本就是对立的。
并下一自然段讲:因而,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时,必须经常揭示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经济的原则区别
社会主义的经济原则:是为人民服务,而资本主义是为少数人发财至富服务。这是根本区别。
8、书中第三页结尾处两自然段:写得不是很全面,其中,列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指示,这个不妥当,好象指示是马克思恩格斯给列宁直接下达的。事实不是这样的。列宁既没有见到过马克思和恩格斯那何谈指示?
还有只写列宁而没有写伟大的中国革命和另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毛泽东思想,所以讲,两自然段写的不全面。
9、 书中第3页,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新特点,是生产关系发展的有计划形式所引起的。而且加了重点号
既然有新特点,那就会有老特点和旧特点,所以才会有新特点,那老特点和旧特点又是什么呢?
是生产关系发展的有计划形式所引起的。而且加了重点号;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让人读不明白,写的好象是非常高深。
这一自然段,先讲特点后讲前提,显然是前果后因的写出来的,内容基本搞不清楚,这些专家学者总想创造出一些新名堂,以便显得很高深,把政治经济学变成,无聊的高高在上的科学和文字学。
前面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新特点,后面第4页又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特点,但总的认识就是在讲有计划性,为有计划性寻找理论依据。
资本主义国家难道就没有计划吗?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有计划的。谈不上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区别。
先有社会主义经济,后有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不是先有经济规律后有社会主义经济,如果这样讲,就成了先知了。就是唯心主义了。
社会主义本身是新事物,本身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从这一点上来讲,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是要扔掉的。但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存在着商品,还存在着价价值规律,应当讲,这些都是旧的经济规律。至于有计划性也只是相对而言的。
至于社会主义经济到底有什么特点,第一个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最重要的;第二是经济建设中的群众性运动,群众性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的经济上公有制主人翁地位是分不开的。正是广大人民的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才可能使生产力水平有大跃进的速度。计划性是相对的,群众性运动是绝对的。
另外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阶级斗争!列宁讲:资产阶级由于被打倒在地,他们的反扑会凶猛十倍!因此时时要绷紧“阶级斗争”这根筋!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这是很有必要的。
10、 第5页引用了勃列日涅夫的讲话
生编硬造出来的经济规律当然同劳动人民无关,只能和反动学术权威有关。生活是鲜活的,理论永远都是灰色的。即使不学什么逻辑,人们也会有自已生活中的逻辑。
11、 第6页第一自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到最后产生积极的反作用。
这里讲维系整个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的原因是物质利益。单独讲是物质利益是不正确的,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是资本家的附属物,只是因为资本家需要他们生产剩余价值进行资本增值才可以进行工作,一旦资本家不需要工人,那么工人就会被扔到街头。工人到资本家的工厂中作工,也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物质利益。但是工人是要听从资本家的命令,一有反抗,就会被开除,那只有挨饿的自由了。
社会主义革命剥夺了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成为全体劳动人民的生产资料,这不仅是物质利益上的问题,而且由此去除掉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身上的精神屈辱和压迫。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认为维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仅仅是对物质利益的关心是很表面的现象。这个问题谈起来就要长了。人们不仅关心得到的物质利益而且关心由物质利益带来的社会地位和精神上的解放。
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厂长经理,也有车间主任,也有普通员工,他们分的物质利益是不是都一样呢?按照“巴黎公社的原则”和列宁对“革命的国家”的描述,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是:国家领导人的工资相当于普通中等工人的水平。我们对照一下,哪个社会主义国家作到了?如果没有作到,就是还有和社会主义制度相矛盾的地方,还有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
而这种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劳动人民关心的是由物质利益带来的社会地位和精神上的解放。
工人阶级做为个人的生活需要是有限的,但是个人的需要是由社会能满足的物质程度决定的。这就是说个人的生活需要既有个体性,又有那个时代的社会性。普通工人和厂长经理和其它人员之间工资待遇不同,这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本身就是一种矛盾。那么人们自然的反应当然的认为,当厂长经理比当工人重要,因为工资更高;而工资高的人自然认为他们是更重要的人物。工资高的人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这当然会引起创造物质财富的工人农民的不满,由此就产生了矛盾。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有矛盾的。
无论中国还是苏联的社会主义,从历史上来讲,都是“不平等资产阶级法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才有了毛泽东发动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不平等资产阶级法权”不是限制的问题而是必须破除掉的问题。
在这一自然段和下面的自然段中,只讲相互依赖和联系,没有讲人民内部的矛盾。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为有了矛盾才要解决这些矛盾。
毛泽东同志讲:生产劳动、科学实验、阶级斗争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的三大法宝!毛泽东主席讲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路才是全面的。不讲人的思想的改造,不讲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只讲物质利益的积极作用,是片面的不正确的,是危险的。
12、 书中第7页,第二自然段,前面讲,这里完全消灭了各种类型的私人占有制。。。。。。
社会主义。。。。。。而只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
这些话前后矛盾,所有制和占有制有什么不同呢?只不过是文字游戏而已。
只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那么小资产阶级的占有制要不要废除?所以说是前后矛盾的。他的这种写法很符合小资产阶级和富农的心理。是对私有观念的一种妥协。是在犯修正主义的错误。应当讲要对小生产和小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行。
13、 书中第7页,第3自然段:第一句讲:生产总是生产资料同劳动力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句话明显是胡说,生产资料难道自已会走会自已运动吗?既然不能自已动,怎么能同劳动力相互作用呢?生产资料就是厂房和机器设备,没有人的操作怎么能动起来呢?所以不存在什么相互作用。生产资料要能同劳动力相互做用,生产资料也可能就不需要人的操作了。就象电影《终结者》中的人工机器一样。
又讲:生产的物的因素同人的因素这种结合方式,把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它以前的各种经济联系区别开来。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可能是不动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机器自已会动?真是太好笑了,居然学者是这样的一个水平也能写什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写作的学者越来越歪曲社会主义,歪曲的离谱。
这里不断提到“劳动力”几个字,是把生产资料和人等同起来的意思,还产生了相互作用。这是明显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和修正主义的观点。因为只有资本家才把人当作一种机器,社会主义的学者这样写,是不懂马列主义的一种表现,不是马列主义就一定是其它主义和资本主义。
14、 在第8页第二自然段:研究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的生产使用的规律性,能够确定更合理和更有效地消耗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方向
在这里只讲更合理更有效的消耗,不讲更合理的节省活劳动,节省活劳动也是社会主义生产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区别。资本主义生产是在尽力榨取活劳动,创造更多的利润。这里只讲消耗,不讲节省是不对的。
毛泽东同志讲: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这其中充满了便证法,多快和好省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这就是说,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多和快,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好和省,还有的地方既可以多和快又可以好和省。多快好省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需要注意的问题,不能把多快和好省绝对对立起来。而是要创造性的综合在一起。
在生产保持原有状态的时候,节约人力物力,可以投放到别的生产方面,这等于是增加了生产。
15、在第8页第三自然段讲:政治经济学规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对于生产过程的决定性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从什么地方来的?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先有政治经济学,还是先有生产劳动?此种写法是违背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政治经济学是对生产劳动和交换、分配、消费等人类活动的总结。不是政治经济学规定了什么!而是具体的人类活动和实践产生了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从具体的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抽象和总结出来的。
当然抽象和总结出来的规律会反作用于生产实践和活动。但是否正确还是要通过群众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更是如此。
15、 在第8页第4自然段讲:生产优先的原理对于共产主义建设实践也具有头等意义。
只讲生产的头等意义,如果在分配上不公平,不合理,也会反过来降低生产过程的产品数量。所以只讲生产的头等意义,是片面的。
16、书中第九页第四节
作者一再称,政治经济学并不研究生产力这个对象,这就否定了生产力是个研究对象,但同时又称,还是要必需进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研究,这本身是自相相矛盾说法和写法。这是为什么应当解示清楚。在前面5他引用了列宁讲的话,作为不研究生产力的依据,显然是有些依据不足。抛开了生产力谈生产关系是不可能的,因为各种生产关系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讲法很难自园其说,是非常明显的破绽。这作为“叫兽”一级的人物是不应当的。
16、 书中第9页第4自然段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赋与劳动资料的发展以特殊的意义。。。。。。
他在这里讲:劳动资料中最积极的因素是生产工具。劳动资料又是这位学者创造出来的新词,那他的劳动资料具体是什么内容呢?其主要成分就是生产工具。这和生产资料倒是有些区别,但是区别不是很大。生产资料的内容比他创造的劳动资料内容要更多一些。他讲,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对等等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是点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唯生产工具决定论”和资产阶级的“唯武器论”很相近。生产工具在生产过程中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不是决定因素。难道生产工具可以自已改进自已吗?把生产工具人格化,还产生了“书中第7页,第3自然段:第一句讲:生产总是生产资料同劳动力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是点型的生产工具“拜物教”!只见物不见人,没有见到生产工具是人类劳动所得的一种产品,是劳动者生产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一开始不研究生产力,又自相矛盾的开始讲:“唯生产工具决定论”,这本身就是一种逻辑上的晕话。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了“拜物教”,讲了任何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晶。《资本论》去除掉了“商品”的神秘外纱,而作者只是观查到了表面现象。并没有仔细分析问题。
17、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苏联已经解体17年了,中国也在发生和平演变!历史无比的嘲弄了这本书的“正确性”!
在这一章中前10页,已经出现了很多关于“物质刺激”“ 唯生产工具决定论”的言论,不讲阶级斗争,不讲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很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已经很大程度上是修正主义的了。这本书是我们很好的研究苏联解体的教材,从中我们可以吸取教训。
评论一本这样的书很有意义。《红楼梦》写了那么长时间还有人不休止的在议论评价,这本书的意义则要远高于一本《红楼梦》,需要细细的读一遍。也正好和毛泽东主席写的《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的笔记》互相认证一下。
18、书中第10页第4自然段讲: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强调指出,。。。。。。
这里的苏联的党已经是修正主义的党了!官员们已经蜕变成了人民的“主人”。他们所谓的加强管理,只不过是进一步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继续扩大资产阶级法权,为自已捞取利益而已。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扩大了的不平等资产阶级法权”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不是一个国家掌握在左派、还是右派手里的问题,是到底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能不能掌握的政权的问题。掌握在左派手里劳动人民并不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否则一定要受到历史性的反攻倒算!
19,书中第12页,第五节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党性,
是不是还要讲人民性和群众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但是只讲党性而不讲群众性和人民性是不全面的。因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建设改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动力好比是燃料和发动机的组合。不能把党理解为发动机,人民是燃料。人民既是燃料又是发动机。如果党只把人民当作燃料,那么,就是对人民群众的一种背叛。
毛泽东主席讲:修正主义上台,就是资本主义上台,而且是最坏的法西斯上台,如果共产党不为人民服务了,人民要起来打倒他。
20、第12页最后一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党性在于,。。。。。。
到这里终于提到了一句“阶级性”
但是这个第一章很少提到,政治经济学的群众性和人民性,这应当是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所在,正是千百万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活动,为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所需要研究和总结的材料,这样才可能找出一些规律来,如果没有群众的实践活动也就谈不上什么政治经济学和经济规律。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产生,是被压迫的人民群众同历史上统治阶级进行阶级斗争以至流血战争的科学的总结和发展。因此不讲阶级斗争,不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或者很少提到这些本身就是出了很大的偏差。
因此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还是要先从人民群众创造社会主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讲起。而不是一开始就是这个党性,那个规律性,这种讲法确实是不对的。
第13页,第2自然段:在现今条件下,国际 台上的思想斗争日益尖锐。。。。。。
在整个1960-70年代,何止是思想斗争尖锐,还是炮火连天的战争,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白热化,中苏两党的论战也在激烈的进行,苏军在我国东北陈兵百万,正象毛泽东同志的诗: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了蓬间雀。怎么能讲,只是思想斗争日益尖锐?这和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和平调很合拍!
下面还讲: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思想破坏方法就越巧妙。
不止是越巧妙,直接的武装干涉和军事进攻,正在越南打的热火朝天。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和美国帝国主义的军事装备竟争也是如火如茶。
第14页到25页,主要讲的是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各种方法,他把各种方法都单独的开列出来。其实,各种方法是要综合运用的。需要的时候就用,不需要就不用。而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用各种方法讲一遍。
第14页倒数第2自然段,又在讲政治经济学是历史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不仅是历史的科学,而且是实践中的科学,发展中的科学,群众性的科学。
历史给我们的印象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当然有一定的经验和教训的意义。
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每天都在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因此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具体的人类活动,因此他是正在实践中的科学。
社会主义要发展到共产主义,要由按劳分配发展为按需分配,因此这些科学只有通过群众性的具体活动才能得到更加准确的验证,才能找到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因此,他既是群众性的科学、实践中的科学、还是发展中的科学。如果仅理解为历史的科学是片面的。而政治经济学则是这些活动的分析和总结和描述。
政治经济学也有死亡的那一天,因此,他也是正在走向死亡的科学。
21、1949年后,我国的工业化原始积累来自何处?
按照马克思所讲的《资本论》中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我们可以得出,1949年后,我国的工业化原始积累来自何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大意如下,一个人,在一天的时间内,吃的食物可以维持很长时间的体力,也就是说不用很长时间去维持自已的体力。这样就产生了很多余下的时间可以去利用。
比如说,他除了休息和吃饭所有的时间外,在八小时工作中,除了生产维持自已和家人身体的产品外,还可以生产很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毛泽东主席讲: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人,有人就有一切,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我国工业化的主要原始积累的来源就是我国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时间和剩余产品。
资本论中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是不要用错了。
22第十二节讲到了经济矛盾
第26页,第1自然段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中,。。。。。。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
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矛和盾本身就是具有对抗性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是被打倒了,专政了。但是作为一个阶级,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在革命中肉体消灭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剥削阶级的份子依然大量的存在,他们依然想要恢复往日的江山。因此,对这些人的无产阶级专政和思想改造,只要讲到专政,那就意味着,对抗性的矛盾依然存在。
大量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证明,对抗性的阶级矛盾依然存在,而且随时可能激化。这种矛盾就是敌我矛盾!
在国家的机关内部也存在着大量的,具有剥削阶级思想和作风的工作人员,这些人暂时没有发生蜕化变质,但是并不能说明以后不会发生,因此也需要进一步的思想改造才行。
在一个国家以外,还存在着资产阶级国家的体系,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为了扑灭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寻找代理人和叛徒、内奸,以便于发动和平演变。
从国际的环境来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更加剧烈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敌对势力与国外反动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得到国外反动势力的支持和帮助。
因此,怎么能讲“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列宁对这一点也是有些估计不足。
社会主义社会是从旧社会中脱胎出来的,是通过革命和流血的战争中打出来的,但是革命战争,只是打倒了统治的剥削阶级。剥削阶级的思想还没有来得及从人们的清除掉,这个工作只是刚开始,改造人的思想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个也不能掉以轻心。旧社会的剥削阶级思想的细菌,迷漫在整个社会主义国家中,要时时刻刻的要拒腐防变。拒腐防变最好办法就是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中,但是,人民群众并没有从来没有得到过这种实际上的监督权。
因此不提阶级斗争,不讲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大量的对抗性矛盾是极大的错误。
就我国而言,建国后,对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夺取土地的工作,都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都是对抗性的。
我国建国以后,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三面红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等等都是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和经济建设相结合。这些运动处理的很多都是对抗性的矛盾。
所以,社会主义在建立的初期和相当长的时间内,是要绷紧“阶级斗争”这根筋的。只能通过人民群众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和他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才能了解到,马列主义思想的根到底扎了有多深。
第26页,第2-3自然段讲:在经济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存在经济地位互相对立的阶级和社会集团,但劳动人民之间却仍然保存着本质的社会经济差别。。。。。。。。
不存在经济地位互相对立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是这样吗?
什么是阶级:是个人在社会和国家生产关系和其它经济关系所处的不同的位置,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能够支配和改变的程度的大小,而与这些位置相差不多的人,有着共同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阶级。
在这里解示的阶级和以前解示的不一样。这是因为发生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和国企改制!瞧一个政治集团是革命的还是反革命的,不能从他的宣言和言论中讲的是什么,而要瞧他具体对最广大的劳动人民作了一些什么?
不管和平演变打着什么样的旗号,用对劳动人民的实际的好处和害处来衡量是最根本的。
列宁教导: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即使是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从“国企改制”和“人民财产被掠夺的过程”来讲,依然反映出广大居民的无权地位。而大多数人的无权地位,就意味着另一部分人手中的权利。
只要有国家,有军队、有法庭、有警察;只要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还不能直接选举和随时罢免各种公务人员,那么这个国家从本质上来讲,还是一个“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过渡到“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这个国家随时走到自已“社会主义革命目的”的反面。
从当时反映苏联当时的许多著作上,我们可以得出苏联人民的无权地位和强烈的“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
而苏联学者强调“合谐社会”和我们今天要建立的“合谐社会”是多么的像啊。
教科书是给正在学习和成长的青少年写的。青少年受苏联学者的修正主义观点的的毒害一定挺深。
23、第26-27页,第1自然段讲:列宁对对立统一,和对民主制与一长制的话等等。列宁在分析对劳动的物质报酬与平均制的关系问题说道: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因为要想办法把重点和平均制结合起来,而这两个概念却是彼此排斥的。。。。。。
物质分配上的重点制和平均制是物质生产的相对量少造成的。这里有讲了一长制,它们之间显然是存在着联系的,重点制保障的显然是一长制,而平均制保障的是民主制,民主制必然会带来物质分配上的公平和合理;即使是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是残缺不全的民主制,是少数人的民主。而这种少数人的民主制更接近于一长制和少数人的政治集团。而这些其实都是自发的资产阶级思想所要求的内容。
人的需要是社会性的,不是简单的满足吃穿信行就可以,人的思想是对现实社会的具体反映,在满足了这些以后,必然要朝着更高的目标发展。而有些物质产品则是缺少的。缺少的原因很多,有自然的因素,也有科学技术上的因素,也就是生产力上的因素。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批私斗修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是那些已经在物质上得到满足的人去组织这种事情,那么从一些意义上就等于去压迫别人的思想。而应当向全体人民解示这种物质产品不能得到满足的原因,当然,这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而更重要的是做为革命者,自已不去需要这种特权和重点制,如果革命者还是想要重点制和特权,那么实际上是对资产阶级思想的妥协。
生活保障上的重点制也是一种资产阶级法权。
一长制和民主制并不是不能解决,社会主义制度更需要的是巴黎公社的原则,如果没有这个原则,那么一长制就是独裁制。人民群众要直接选举,从最下面的工厂和其它单位到最高一级的国家机关,并对其中的人员,有各种贪污和其它行为的人员要随时撤换。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公有制才可能保得住。
还有没有文化不等于没有民主意识,这完全是两回事,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们就生活在社会中,他们不可能不需要民主和公平,也不可能没有民主和公平的意识。
有文化“能写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人”都是带着知识分子的一定偏见。此书的作者也是如此。
如果最终想实现共产主义是一定要埋葬“一长制”的资产阶级法权。但是,这需要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认真的执行“巴黎公社的原则”。
至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底有多少民主,主要还是要从具体的生产和生活关系中才能得出结论。不好的领导能不能立即撤换,人民有没“有国企改制的决策权”,如果没有民主,那么国家尽管叫社会主义,那他最多是一个处于资本主义国家边上的正在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国家。
24、从第十二节到第十四节很多地方都在大谈“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
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苏联修正主义学者一直在大谈的“社会主义”的原则。
物质刺激说明了什么?说明社会主义普通的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或者是很平常。所以需要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我们的右右学者不也是这么讲吗?什么大锅饭、铁饭碗,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说最好的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是用皮鞭!那多刺激啊!那最能刺激出生产积极性来!
提倡“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原则,说明在苏联,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极大的不平等。是劳动人民无权地位的表现。劳动者不能享受到自已的劳动成果,被一群“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务人员、学者、企业家、政治家和他们的走狗”,剥削了劳动人民还说劳动人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真是反动至极!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已经讲明了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法兰西内战》中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需要。当然物质生产也很重要,但是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是有时代局限性和生产力水平局限的,不是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立即可以什么都实现。是需要有一个过程。他是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的提高而一步步提高的。
提倡“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原则,说明他们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太深了,不能再压迫 了,所以用“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再更加压出一些油水来。已经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了,果不其然,苏联到1991年就解体了。再也维持不下去了。社会帝国主义倒台了。这也是苏联学者“哲学上贫困”的表现。也是歪曲马列主义的表现。
“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的钞票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当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本来劳动人民已经提供了极大的剩余劳动时间供这些剥削者来剥削。但是苏联的修正主义者们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还要榨干劳动人民的油水。
当然,“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也是修正主义者自已捞钱的借口。
王永志和袁隆平都是其中的受益者,他们有什么贡献?就拿到几百万几千万?火箭是王永志发明的吗,是他自已作出来的吗?只不过在那指手划脚就拿几百万是不是太轻松了?袁隆平也没有什么创造,只不过是有前人踏出来的路,他又多走了一些罢了。
生产水平的提高也不是单纯的加大体力消耗进行“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能增加的,实际上生产力的水平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有直接的关系。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和工人有直接的关系。很国国外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是工人出身,而不是纯粹的所谓的“脑力劳动者”,只要翻一下科学家的传记,再用自已的大脑分析一下就行,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单纯的加大体力消耗只是在剥削工人阶级的生命和寿命。任何超过负荷的体力劳动及至运动都是有身体上的问题找后帐的,得不偿失。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