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龄:批驳《毛岸英在朝鲜》一书中对毛岸英的诬蔑
鹤龄:关于毛岸英的论辩
第一篇、假如毛岸英活着权利早交给他了
2009年12月28日 “大炮在轰击”在费尔多思论坛转帖油画《毛主席意外归来》,画中三个中国公众人物正在与小布什商议秘事,毛主席突然昂首而入,后面紧跟着《红灯记》的主角李玉和、李铁梅。
接着,大炮在轰击又于第二楼转帖一幅画作,画中的三人两坐一站,正在对话。一个说:“我儿子咋办?”另一个说:“权力还是交给自己娃放心。”第三个说:“我还有个女婿刘亚洲。”(刘系李先念女婿,中将军衔,曾任空军副政委)
1、到了苏联以后,毛岸英活着的权力就已经交给他了
我也来一下:假如毛岸英活着权利早交给他了。(言下之意是毛岸英不死的话就会接班)
大炮在轰击:历史可以假如吗?如果可以,那就不是历史了。
我也来一下:许你假如,就不许我假如啦?什么逻辑。
鹤龄:其实不是“假如”而是“真如”。
自从毛岸英到了苏联以后。毛岸英活着的权利就已经交给他了。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他可以充分地享受这个权利。但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自动地弃了权。
人类世界至2009年12月30日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元首就此问题弃权的。
这就是他的崇高伟大无人可及之处。
2、历史是“实”的定格和再现,是不能用假如的
大炮在攻击:我哪里假如了?
我也来一下:上面这幅画是不是假如?
鹤龄:上面这幅画是一幅画作。属于文学艺术品的范畴。文学艺术品不是“人和物”的原形,可以说都是“假如”。
历史则是“实”的定格和再现,毛岸英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出现,是不能在他的身上用“假如”的。
原图:http://red-e.narod.ru/gmwy/maocome.html
第二篇、驳大雪的《毛岸英来去随意,做工作浅尝辄止》
“大雪”所写《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的另一种解读的第一部分(枯藤老树昏鸦转帖至费尔多思论坛)用十分“生动”的文字,把毛岸英烈士丑化成了一个来去随意,工作飘浮的无用之徒。真的会是如此吗?请大家看:
(一)
大雪说:“毛岸英1946年初回国,到1950年10月赴朝,近五年时间里,似乎没有比较稳定地从事过什么工作,正式披露的工作经历,都是短短的几个月甚至几十天”。
“将近五年时间,我们看到毛岸英的工作岗位飘忽不定,没有看到他在哪方面做出扎实的业绩来。”
我们不知大雪今年多大年纪了,但是,可以肯定,你也曾有过或将会有28岁的时候,28岁的你做出了多少的业绩,能做出多大的业绩!?
我们知道,1936年去苏联以前的毛岸英,是一直提心吊胆生活在恐怖之中的,他于1931年春节前夕,才化名杨永福由地下党安排到大同幼稚园,根本没有接受过正常的学校教育,在苏联的九年时间,还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充其量学习时间不过七八年而已,他1946年初回国时,实际年龄只有23岁,正是处于学习的年龄段。到1948年又进入了河北建屏中央机关保卫训练班学习。直到1949年调社会部工作。
这就是说,在大雪所说的近五年时间里,毛岸英实际上有三年多时间是从事学习的(包括学农),而他在社会部的工作也就是做李克农的秘书兼翻译。请问大雪先生,你见过几个从事一年多秘书工作或是翻译工作的人做出了扎实的业绩!
(二)
大雪说:“比较著名的一个经历是上“农业大学”。毛岸英刚回到延安,毛泽东要求他跟随农民劳模吴满有学农活。这段日子,其实只有五十多天,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乡村夏令营而已 ”
真的只有五十多天?百度上查到的资料有说是一年零两个月!我们取北京晨报的信息:
“当时陕甘宁边区,吴家枣园村是响当当的模范村。在特等劳动模范吴满有的带领下,吴家枣园村为边区大生产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1946年春,毛岸英遵照父亲的要求,拜吴满有为师务农,在这里度过了近7个月的务农生活。据吴凌云讲,毛岸英来这里后,和当地农民一样,背着粪上山,背着粮食下山,农闲时还教娃娃们识字。”
这里的七个月应该是可信的。吴家的后人还在,即使他们没有见过当时的毛岸英,但是,毛岸英在他们家待了多久,他们的祖辈不会不传下来的。
(三)
大雪说:“1950年5月初有一次悠闲的长沙探亲。‘这次南下是公私兼顾,他随苏联代表团来到武汉,给李克农当了几天翻译后便匆匆赶往长沙探亲”。”“ 一次探亲扫墓,他竟然盘桓了一个多月”。
就算是公私兼顾吧。也无可非议。当领导的,从关心下属着想,只要是能兼顾到的,一般都会兼顾。这样的公私兼顾,平常得很。何况毛岸英这次的私,还有三个特殊的使命,一是庆贺他外婆的80大寿,而且还要代表毛主席为她的外婆贺寿。即使没有公事兼顾,请“私假”也是少不了的。一般人都会如此。他的第二个使命是为母亲扫墓。这应该用不着人家多嘴多舌吧。
他的第三个使命就是代表毛主席看望韶山的乡亲。这些乡亲,对于毛岸英个人来说,实际上已无“亲”可言,探这样的“亲”,是纯粹的使命使然,悠闲从何而来!
(四)
大雪说:“在韶山,乡亲毛贻泉找他要帐,说是30年前毛泽东欠下100大洋至今未还。毛岸英没钱,找省委书记王首道“借钱”还上了。”
贬毛人口口声声所说的“太子”口袋里居然掏不出一百大洋来,说明了什么问题?100大洋是多大的事呀?上世纪五十年代,银圆与纸币的兑换比基本是一比一。毛主席的儿子囊中羞涩到这样。大雪不从他的寒酸两个字上去看问题,却动起歪心思把“借钱”两个字打上了双引号。好像这个借,是要、是骗、是抢国库一样。那年头,有这样的好事,王首道他吃了豹子胆,敢动国库里的钱。
(五)
大雪说:“这个28岁的青年干部乘坐软卧列车,“毛岸英品尝一口用长沙水泡出的君山毛尖茶,然后仰坐于沙发上,开始翻阅当天的报纸”(p9),这估计是湖南省委提供的特殊交通安排。从向省委书记借钱、住省委招待所、坐软卧这些情节,可以看出毛岸英此行公开打了“父皇”旗号,而党政大员也丝毫不敢怠慢这位第一公子。”
我们知道,一九五0年才刚刚解放。公私合营还没有开始,宾馆旅店多是私营,而且,社会治安问题非常复杂。毛岸英作为毛主席的儿子,仅仅从安全这个方面考虑,住省委招待所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何况,省委招待所的性质,并不是专门接待中央和省级干部的。至于乘坐软卧,在那个时候,并不是什么难事,一是,买票不难,二是票价便宜,不及今天的十分之一。而且,从武汉到北京一段,是可以报销的,只有长沙至武汉这一截,相信毛岸英自己也坐得起。
至于长沙水泡出的君山茶,只不过是原书作者为了渲染毛岸英的乡情而施展的一个艺术手法罢了。长沙水是一种什么名贵的水?还不就是湘江水,不知是不是自来水,说不定也就是湘江里的自流水?
君山毛尖茶。原书作者是怎么知道的?毛岸英跟他说了吗?毛岸英要不说,还有谁当时把他喝的什么茶登记存档了!
不知这位原书作者知不知道,五十年代的火车上,茶水是免费供应的。包括慢车硬座都是如此,有专门的服务员提着水壶穿梭往来为旅客倒茶的。
至于借钱,他不找省委书记借还找谁借?一是估计他和王首道比较熟悉,二是省委书记上京的机会多点,还钱容易。
(六)
大雪在前面说:“毛岸英……似乎没有比较稳定地从事过什么工作,……并且行动自由,没有什么“单位”的约束。”接着他又在后面说:“直到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李克农要秘密访苏,发电报来催,他才回京。”
一个电报打来,毛岸英就赶紧回北京了。这也能叫行动自由,没有单位的约束吗?大雪在这里又在用自己的巴掌扇自己的嘴巴了。
第三篇、驳大雪的《毛岸英生活散漫,违反防空纪律导致丧生》
“大雪”所写《〈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的另一种解读》的第五部分(枯藤老树昏鸦转帖至费尔多思论坛)用十分“生动”的文字,把毛岸英烈士丑化成了一个自由散漫自寻死路且导至他人无辜牺牲的人。真的会是如此吗?我们无需从别处找资料进行辩驳。只要将其中的几个“事实”稍作分析,就把他的谎言与骗技彻底揭开了。
文中说:“当天早上毛岸英由于晚起床,又没有吃上早饭”。想必志司总部是应该有一个临时搭建的厨房或是食堂吧。这句话说明,开饭时间一过,食堂就不供饭了,没有谁给毛主席的儿子什么特殊照顾。
可是,就在这段话的最后,又出现了这样的文字:“高瑞欣等只好跟着他到作战室热饭”。请大家注意,是热饭而不是煮饭。既是热饭,肯定就是现成的饭了。这样一来,我们的一连串问号就出来了:
1、现成的饭是哪来的呢?作战室不可能兼伙房做饭罢,所以,现成的饭应该还是来自炊事班。
2、炊事班是什么时候把饭送到作战室来的?如果规定要将饭按时送到作战室,那么,毛岸英起床再晚也不用担心吃不上饭。所以,分析起来,应该是没有送作战室的规定而炊事班发觉毛岸英没有吃饭而在开饭过后为他特意送来的。
3、如果炊事班对爱睡懒觉的毛岸英有这种特殊的照顾,本日起床晚了一点的毛岸英起床后笔直往作战室跑就行了,怎么会又没吃上早饭呢?
4、从“高瑞欣等只好跟着他到作战室热饭”的语意来看,“高瑞欣等”跟着毛岸英到作战室并不是为了工作也是来热饭的。说明他们也没有吃饭。如果他们早就吃过饭肚子不饿,他们跟着毛岸英干什么?“高瑞欣等”总不会这点觉悟都没有,毛岸英违规违纪,他们也都跟着违吧。
5、毛岸英的话也只是对高瑞欣个人说的,而且也只是说自己要回作战室,并没有对高瑞欣下什么命令,更没有对“高瑞欣等”下命令,“高瑞欣等”跟着他干嘛?他又不是作战室主任。
6、作战室的火炉是干什么用的?是烤火炉吗?志司总部的作战室,是个军机重地,如果生电炉取暖还说得过去。如果生柴火取暖的话。估计当时不具备供应木柴的条件,即使有充足的木柴供应,也不会允许在作战室生柴火取暖,因为不仅是从防空的角度不允许,从防火的角度同样也不能允许。
7、是专为爱睡懒觉不能按时吃饭的毛岸英特备的热饭炉吗?一是条件不允许,二是彭老总绝不会做如此“小心”的小人。
8、高瑞欣与毛岸英同时牺牲,他与毛岸英那一段并不短的对话(毛岸英说“不用怕!我看飞机一时来不了,就是来了,哪会偏偏炸中这个地方。当年国民党的飞机经常轰炸延安,可爸爸忙于工作,就是不进防空洞……不也没事嘛!爸爸的榜样,儿子不学谁还去”。)是谁在当时录的音或者作的记录。没有录音和记录,这两位死者几十年前的对话是怎么保存到今天的。
9、幸存者成普事后说,“当时毛岸英正在炉子旁吃东西,我在门外看到飞机正在扔炸弹,就喊快跑,可是毛岸英和高瑞欣都钻在桌子底下躲炸弹……要是早跑出来也许就没事了”。总部作战室既然不是敞蓬还有一个门, 11月25日 的朝鲜,气温应该是很低的了,毛岸英等为什么不把门关起来保暖?如果他们把门关起来了,外面的成普又是怎么看见里面的?
10、从成普看见毛岸英在吃东西来分析。十点过后毛岸英到作战室热饭到十一点多飞机轰炸已有一个多小时间隔,毛岸英的饭也早热好了。火炉也应该熄灭了。轰炸与热饭何关?
11、这个成普是什么时候出的防空洞,也是跟着毛岸英一起来热饭的吗?那他为什么在门外?
12、文中前面说了“是否因为看到了(指敌机)毛岸英热饭的炊烟,不得而知”,马上又在后面肯定“这是一次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故,由于毛岸英违反防空纪律,不但导致志司作战室被轰炸,自己身亡,而且连累优秀的机要参谋(周恩来语)高瑞欣牺牲”。既“不得而知”为何又知了?凭什么断言是毛岸英违纪引起轰炸的!前言不对后语,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13、上面这句打自己嘴巴的话,还注了一个“周恩来语”以增加它的可信度。实在是欲盖弥彰了。这个世界上,即使再过一千年一万年,有谁会相信,周恩来会像你“大雪”一样,是一个这样的糊涂蛋。
附“大雪”所写《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的另一种解读第一部分
一、 来去随意,做工作浅尝辄止
毛岸英1946年初回国,到1950年10月赴朝,近五年时间里,似乎没有比较稳定地从事过什么工作,正式披露的工作经历,都是短短的几个月甚至几十天。并且行动自由,没有什么“单位”的约束。
比较著名的一个经历是上“农业大学”。毛岸英刚回到延安,毛泽东要求他跟随农民劳模吴满有学农活。这段日子,其实只有五十多天,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乡村夏令营而已(p122),但后来凡提起毛岸英,都要大书特书这一段。
进北京后他的工作岗位是中央社会部(中国克格勃)部长李克农的秘书兼翻译。在这个岗位上,他似乎也很散漫。按说秘书工作是非常忙碌的,通常没有自己的时间。但毛岸英在1950年5月初有一次悠闲的长沙探亲。“这次南下是公私兼顾,他随苏联代表团来到武汉,给李克农当了几天翻译后便匆匆赶往长沙探亲”。
在韶山,乡亲毛贻泉找他要帐,说是30年前毛泽东欠下100大洋至今未还。毛岸英没钱,找省委书记王首道“借钱”还上了(p11)。一次探亲扫墓,他竟然盘桓了一个多月,直到 6月25日 朝鲜战争爆发,李克农要秘密访苏,发电报来催,他才回京。回京的时候,这个28岁的青年干部乘坐软卧列车,“毛岸英品尝一口杯用长沙水泡出的君山毛尖茶,然后仰坐于沙发上,开始翻阅当天的报纸”(p9),这估计是湖南省委提供的特殊交通安排。从向省委书记借钱、住省委招待所、坐软卧这些情节,可以看出毛岸英此行公开打了“父皇”旗号,而党政大员也丝毫不敢怠慢这位第一公子。
赴朝之前,毛岸英在北京机器总厂做党总支副书记,这是毛岸英比较正式的一个工作履历,是毛岸英闹着要去工厂的情况下,周恩来亲自安排的。按说此时韩战已经爆发,社会部无论是情报工作还是对苏联络都非常繁重,他为什么要离开部长秘书的岗位,去一个完全不能发挥自己俄文优势的北京机器总厂呢?这本书没有揭开这个迷团。从1950年8月中旬到 10月8日 ,他在北京机器总厂只干了不到两个月(p18)。 10月8日 他跟彭德怀去东北,没有向厂里作任何交待; 10月 14 日随彭回京,次日即将再赴东北、朝鲜,他才匆匆到工厂交待说社会部有任务,他要去工作一段时间
将近五年时间,我们看到毛岸英的工作岗位飘忽不定,没有看到他在哪方面做出扎实的业绩来。
附:“大雪”所写《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的另一种解读的第五部分
五、 生活散漫,违反防空纪律导致丧生
毛岸英好睡懒觉,在书中有多处反映。[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毛岸英不禁心中自责‘日上三竿我独眠,太不应该了。’](p70)作战室主任张养吾回国前给毛岸英的临别赠言是[按时起床、按时就餐、按时防空](p201)。在支部会上,作战处副处长成普提意见说[有一次毛岸英起床晚了,我们等他去吃早饭,没想到刚端起饭碗飞机就来了,我们四个人被堵在屋子里,只好一个人蹲在一个墙角落,像块奠基石]。
毛岸英牺牲是在 11月25日 。此前志司为防空袭,[作出了三条规定:一是天亮前一定要吃完饭,二是天亮后不准冒烟,三是都要疏散防空[。彭德怀也强调[你们这些年轻人要注意防空,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该进洞而不进洞的是纪律问题]
当天早上毛岸英由于晚起床,又没有吃上早饭。[躲在防空洞里的毛岸英伸头看了一下天空,还不见飞机的影子……此时已是饥肠辘辘了]。十点过后,毛岸英对高瑞欣说要回作战室,高说[等一等吧,警报还没解除呢],毛岸英说[不用怕!我看飞机一时来不了,就是来了,哪会偏偏炸中这个地方。当年国民党的飞机经常轰炸延安,可爸爸忙于工作,就是不进防空洞……不也没事嘛!爸爸的榜样,儿子不学谁还去学]。(公然违纪,都要打“爸爸”的旗号,这样的公子哥真够志司首长头痛的。)说着毛岸英已经冲出了防空洞,高瑞欣等只好跟着他到作战室热饭。
可惜毛公子没有爸爸那么好的运气,11点多,美军四架B-26轰炸机掠过大榆洞上空,马上又返回,是否因为看到了毛岸英热饭的炊烟,不得而知,但这一次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准确地命中了作战室。幸存者成普事后说,[当时毛岸英正在炉子旁吃东西,我在门外看到飞机正在扔炸弹,就喊快跑,可是毛岸英和高瑞欣都钻在桌子底下躲炸弹……要是早跑出来也许就没事了]。
可见,这是一次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故,由于毛岸英违反防空纪律,不但导致志司作战室被轰炸,自己身亡,而且连累优秀的机要参谋(周恩来语)高瑞欣牺牲。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出生,5岁离父,8岁失母,在学习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的最重要阶段,基本上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其中至少有五年是在上海流浪,直到十四五岁时被送去苏联。后天的不足使他在知识和性格上存在一些缺陷,也就是不足为怪的。但官方的宣传在神化毛泽东的同时,对毛岸英也进行了神化,误导我在很长时间里都认为毛岸英是个完美的革命青年,甚至认为如果他不牺牲,将可以成为制衡江青的因素,不致于让文.革发展到那样的程度。感谢 武立金 先生,他提供的这些生动真实的细节,让我们对毛岸英有了近距离的观察。如果毛岸英在朝鲜不出意外,对他在后来中国社会的作用,也不能有过高的期望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