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处级和尚、八级工
想起了处级和尚、八级工。。。。。。
马望野
=================================
上个月初,一条消息,让我无比感动。
文字不长,照抄如下:
+++++++++++++++++++++++++++++++++++++
首钢五人首获企业特殊津贴
分别每月补贴3000元或一次性奖30000元
+++++++++++++++++++++++++++++++++++++++
本报讯 (记者 张钦)首钢总公司昨天宣布将在企业内部首次设立“企业特殊津贴”,以体现企业对培养技能操作人才的高度重视。
首批获得首钢特殊津贴的是五名来自生产一线的普通职工——其中首钢运输部电焊工刘宏、首钢矿业公司机械厂车工秦涛、首钢股份公司高速线材厂轧钢工钱继纲三人被授予首钢总公司级“技能操作专家”称号,享受每月工资津贴3000元。另有不久前荣获中国首届焊工电视大赛冠军的刘宏和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秦涛给予每人一次性奖励30000元。
首钢方面表示,目前企业正处于搬迁调整的关键阶段,在向新项目转移的过程中,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成为企业人才资源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此次设立企业特殊津贴就是要在创新分配机制、构建科学薪酬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实践,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
(见《 北京青年报》2009/08/07 本报记者 张钦)
另,2009年8月10日的《北京日报》,还仔细地介绍了首钢集团首次授予普通职工“技能操作专家”的称号并获企业特殊津贴三名绝活儿工人的情况:
“‘刺’的一声,紧包在灯泡外的钢丝应声而断,灯泡却完好无损——首钢运输部女焊工刘宏,在焊接这个‘男人的行当’里练就一身绝活儿。刘宏总结的《窄间隙轨道焊接最佳操作法》,解决了焊接中容易出现裂纹、轨顶表面硬度不够等问题,使旧钢轨经过焊接后得以重新使用,一年可节约费用近20万元。
首钢矿业公司机械厂的车工秦涛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从一个机械加工行业的‘门外汉’,迅速成长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快手’:在5年的时间内,秦涛完成工时定额39058个,为年定额工时的13倍,相当于5年干了13年的活儿。
今年三十出头的钱继纲,通过自己的创新使首钢的拳头产品——直径5.5毫米盘条的成材率从最初的94%提高到了97%以上。”
又,同日《北京日报》还说,这3名技能操作专家仅是首钢丰富人才资源的一个缩影。。。。。。截止到目前,首钢职工中已有博士108人、硕士1091人、本科生10324人,提前完成“十一五”人才建设的规划目标。职工中高级技工总数已达到14145人,占技工比例33.1%。云云。
虽然上述事件,近来并无后续的报道,也无扩散的新闻,但是我之无比激动依然一如开初。那原因可能还是出之于自己的根深蒂固的传统的顽强的甚至僵化的观念。在我看来,粮食是农民种出来的,房子是工人盖出来的,新中国是革命战士打出来的。劳动创造一切,天经地义。特别是经过本世纪一开头就开始的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更让我懂得了经济有虚拟和实体之分。别看虚拟经济很花哨,可是实体经济比它实在多了。万丈高楼从地起。把实实在在、辛辛苦苦出力干活的人忘记了,日常的衣食住行靠谁们去?当然,现在想起他们来也还不算晚。他们在我国这几十年的时光中,所垫付的巨大成本,是应该得到相应利润的回馈了。
这是不是又在搞平均主义?不!
为嘛知识分子、政府官员,可以获得国家特殊津贴,而工人和农民以至战士,不可以获得国家特殊津贴?顾名思义,国家特殊津贴是发放给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同志的。只要对国家有特殊贡献,就应该发放国家特殊津贴,而不论他(她)是什么人,哪怕他(她)是前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作、谋生的外国人。首钢总公司的做法完全是正确的。既然人家对企业做出了特殊贡献,就应该给人家以特殊津贴。没做出特殊贡献的,就没有特殊津贴,天经地义!再吵再闹再争再抢也不行也没用。是骡子是马,您出来遛遛!人心是杆秤,埋没不了您。例如,“像毕业于技工学校的王洪军,创造出一套实用简捷的轿车车身钣金整修方法,于200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此方法还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见2009/09/25《人民日报》),为什么不可以获得国家特殊津贴?我为首钢总公司叫好,也要向国家呼吁,给对国家做出特殊贡献的工人和农民以至战士,发放有国家特殊津贴。
有些人总爱污蔑和糟蹋我们以前爱吃大锅饭,其实那是无知的表现。凡事要实事求是。要从历史实际的客观情况来研究问题,处理问题。建国初期,只能是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要不然怎么办?让另两个人喝西北风!那是生产水平决定的。后来生产水平、供给条件梢微提高了,情况就慢慢开始渐渐改变了。过去的人民军队,基本上是论功行赏,按贡献给丁点报酬,也算是“各尽所能,各取所值”吧,其实大体上还是吃一样,穿一样,单位阔气起来了,也不过分给点“伙食尾子”。全国解放以后,部队也逐渐有了一点改变,情况约莫是:初中毕业入伍的干部,多是拿班级的待遇;高中毕业入伍的,多是拿排级的待遇;大学毕业入伍的,多是拿连级的待遇。有些习惯论资排辈的工农出身的同志对此提出点意见,当领导的同志就讲,人家念书,家里也是花了钱、自己也是费了劲的嘛!于是大家也就不再吭气了。而在工厂里,不仅有徒工、普工、技工之别,有车、钳、刨、铣。。。。。。之分,还有1到8 级工资级别不同。农村也还要记工分来决定秋后的分配,看过电影《李双双》的观众不会忘记吧?虽然差别不是很大,但是并非没有差别。一概而论,说我们吃的都是大锅饭,难道不是有点昧良心吗?
当在我还在做编辑工作的时候,一位来送稿的杂文作者和我发生了争论,他楞说我们社会总是在搞官本位,例证就是和尚也评个处级。我说,和尚也要吃饭穿衣啊!和尚也有老和尚和小和尚之分,那能吃大锅饭吗?你不愿意拿部、处、科分级,也可以甲、乙、丙、丁分级,还能够用老、中、青分级,您不给他一个处级,就给他个乙级,或者给他个中级,总之你得给他一个领津贴的标准。否则不就是典型的平均主义了吗?对方终于无法回答我的质疑了,因为他不是从实际出发,不是实事求是,而是人云亦云地从一种先入为主的主观意念去看待客观现实。他的稿子我们的报社没有选用,可是有别的报社还是选用了。很可惜,直到而今,仍旧是如此戴着有色眼镜的、死鸡撑烂镬般的论者,仍然大有人在!
我从不否认,我们过去曾经有过平均主义和官本位的弊病。但是,现在就没有平均主义,没有官本位?企业高管争相攀比着拿高薪,是不是在搞平均?有钱的主儿大三辈儿,现在要叫做官本位倒不如叫做钱本位来得更准确!这些算个啥子啊?新近的一个例子是:原吉林通化钢铁厂的前总经理陈国君年薪300万元人民币,而该厂基层工人平均月工资只有300元,你让大家从何说起,气儿能顺吗?。。。。。。从绝大多数平头百姓看来,与贫富悬殊相比,与金钱至上相比,平均主义、官本位也者,孰轻孰重,孰害孰利?哥儿们姐儿们,您能不能平心静气地琢磨一下呐!特别是从最基层的群众的就业,住房,教育,医药等等民生急需方面去想上一想。据新华社主办的《瞭望》周刊证实:“从全国局面看,民生建设仍相对滞后,不少问题仍然突出存在。比如,社保覆盖面过小。以失业保险为例,覆盖人数仅为1·2忆,只占就业人口的1/5左右。另外,保障水平也比较低。以湖南为例,2008年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实现程度达到48·2%,居中部6省第一位,但当年该省农村低保人均只有42·7元。”而相反,据《环球时报》9月21日的社评指出,“人均收入不到美国1/14的中国,在奢侈品消费额上,却早已超过美国,并有可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豪华名车在中国销量最高,几乎所有奢侈品牌在中国都有分店,消费人群过一亿,占世界奢侈品消费额的25%。”一南一北,一黑一白,两厢比照,前言不搭后语,互相顶牛,真不知道,那些主流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对此等矛盾现状,该如何去自圆其说了!不过,我相信咱们的哥儿们姐儿们,是会马快就能得出结论来的,而且会很正确!。。。。。。
(2009/09/25)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