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从强化党的宗旨管理能力上看中国的未来

2025-02-14 文摘 评论 阅读

从强化党的宗旨管理能力上看中国的未来

田忠国

胡锦涛总书记在9.19讲话中明确指出:“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我个人认为,这个谋划、查找、改进、发展、衡量的问题,就是检验“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各种企业、管理军队、管理教育的权利(毛泽东语)”的权利落实标准。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借用 潘维 先生的话说就是,这些宗旨都很好,都值得人们认真总结。但我还认为,一方面要认真总结,集成完整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方面,就是认真研究如何更好的管理好宗旨,使人民群众感受到宗旨不在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镜中之花,而是在他们的生活中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为此,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旨管理问题。  

第一阶段,从1949年10月到1966年,这个时期我们不妨称之为精英管理实验期。在这一历史时期,从当时的历史史实上看,毛泽东相信有刘少奇主导的“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各种企业、管理军队、管理教育的权利(毛泽东语)”的实践,是完全可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毛泽东不得不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调整,但他最终发现,他信任的精英队伍是靠不住的。  

有人透露出说,在文革前夕,毛泽东曾在滴水洞闭关不出十多天。在这十多天中,没人知道毛泽东其间想了什么。但从毛泽东给江青的家书和此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还是能解读出毛泽东的所思所想的。因为,一,没有民权管理,只有精英管理宗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会演变成人民为官僚精英服务。二,宗旨管理的关键需要一套和平制约或叫斗争机制,而建构和平制约机制的先决条件,则是“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各种企业、管理军队、管理教育的权利”必须成为国家政体的主体,但是,建构以民权为主体的国家政体的先决条件,是思想与文化的革命,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思想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政体,比如,只有人人平等的新思想、新文化、新价值观念,才可能构建出“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各种企业、管理军队、管理教育的权利”的制度机制。三,人人平等的新思想、新文化、新价值观念的产生,并非是从天掉下来的,也并不是某个先知先觉者有了人人平等的新思想、新文化、新价值观念就能成为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的,这就需要社会实践。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通过思想文化的斗争和革命,才能形成社会的价值秩序,并在人人平等的新思想、新文化、新价值观念的价值秩序中,逐渐形成“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各种企业、管理军队、管理教育的权利”的制度机制。  

或许,毛泽东在滴水洞期间思考的全部问题就在这里。  

第二阶段,也就是毛泽东从思考到实践的宗旨管理阶段,一般情况下,人们把这个阶段称之文革。从亲历文革的左派人物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文革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不少失误、不当或错误,有的错误对文化革命来说,还是致命的伤害。但是,不容置疑的一个严重问题是,文革左派的亲历者,并没有从自身的身份演变和思想演变的角度分析文革的成因,而是从个人所受的委屈中,批判文革的错误,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给人文革全是错误的印象。对于右派而言,左派的这些对文革的误判,不仅没有起到维护毛泽东思想的作用,反而成了右派解构毛泽东思想的佐证材料。从这个角度说,推翻毛泽东思想路线的,左派在前,当了开路先锋,右派在后。这样说一些上了年纪的左派先辈一定无法接受,但是客观事实如此。当然,我无意指责那些左派先辈,只是在此提出这个问题,一方面为总结文革经验,另一方面,也旨在提醒人们不要重犯低级错误,再给“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各种企业、管理军队、管理教育的权利”制度机制造成重大损失。  

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说,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目标,在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的情况下,在探索与摸索的过程中,社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如此,世界各国的社会实践无一不是这样。当然,有人一定会说,文革使中国付出了一定的社会代价,所以,中国要发展就必须杜绝文革的发生。但是,持此论者不是别有用心,就一定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无所知,因为,人类历史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每一次演进过程,人类社会都曾付出惨痛的代价。由此可知,没有这些惨痛的代价,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现代理性,或许,到目前为止,整个人类还处于奴隶社会的理性之中。  

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角度说,没有和平的思想文化革命,就只有社会的暴力革命了。所以,中国要想避免社会的暴力革命,只有走毛泽东和平的思想文化革命之路。  

但就目前看,中国的无良精英已把和平的思想文化革命之路堵死了。中央能否重启和平的思想文化革命,是中国能否避免暴力革命的关键。  

因为,毛泽东在文革中要探索的,一是和平的思想文化革命,二是人民权利管理宗旨的问题的。到目前为止,中国人民一听说党的宗旨就激动不已,但一面对现实就懊恼不已,从这一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不是党的宗旨出了问题,不得人心,而是宗旨管理出了问题。从文革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文革时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产生了错误,但由于民权的介入,党的宗旨始终没有重大变化,也就是说,党的宗旨成了人民群众判断官员行为的价值标准,并成为支持或反对某个官员的标准理由。  

由此可知,没有民权为主体的政治机制,党的宗旨就不可能在官员队伍中的践行。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改革开放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不难发现,收走民权搞改革,搞发展,结果是,中国越改革开放,就越离党的宗旨越远,改革的成果也越离人民群众越远。失去民权管治的官员和精英,在中国历史上上演了一场自由掠夺国家与民财富的狂欢节。

因此,中国现在的问题,也是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就是党的宗旨管理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在改革开放的名义下出卖主权经济也好,官员、精英的胡作非为也好,用开制度门卖国也好,都无法得到有效扼止,科学发展观也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一、搞好党的宗旨管理是防止权力蜕变的有效途径

大多数平民百姓认为,党的宗旨很好,但管理太差。所以,从党的宗旨上看,是人民群众向往的,也是人民群众竭诚支持的,但由于宗旨与制度的分离,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再进一步说,党的宗旨离人民利益很近,但制度却走向了党的宗旨和人民利益的反面。如果认真分析这一事实,我们就不难发现,在保障社会发展方向的制度制定上,确实出现了重大问题,同时也说明,我们这个人民曾经热爱、支持的权力已经蜕变了。由于权力的蜕变,制度和宗旨相背离,甚至在这条背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从这个角度说,搞好党的宗旨管理,是防止权力蜕变的有效途径。但是,党的宗旨管理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但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的方向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也就拥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党的历史上看,1940年搞的三三制应该说是个开头,也就是说,用民主的手段确保了党的宗旨不走样、不变形。建国后,由于党从革命变成了执政党,身份的置换决定宗旨管理方法的不同,但是,直到文革前也一直没有找到一个良好的方法。或许,在建国初期,他曾寄希望政府本身的管理功能,管理好党的宗旨,但事实上,政府的官僚化导致的权力蜕变不仅没有管理好党的宗旨,而是相反。这时候的毛泽东就只有把目光投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因为他清楚,党的宗旨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为,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党的宗旨最坚决的拥护支持者。但是,要让人民群众成为党的宗旨的管理者和捍卫者,首先要确立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问题,因为,人民群众如果没有政治权利上的保障,既便再想捍卫党的宗旨也是不可能的。

有人可能认为,人民的民主权利是写进当时的宪法里的,不存在人民群众的权利问题。如果我们不是太过理想主义,而是直面中国的客观现实就会发现,宪法里的人民民主权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没有进入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观念中。而宪法真正起作用,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中,而要进入人们的思想观念里去,只有那样才能成为人们思考问题和采取行动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人民民主的权利观念,要在人民群众中扎根,就需要革除在人民群众过去思想中的封建观念、等级观念、宗法观念等。但是,人民群众要革思想观念的命,首先要有革命的权利和革命的胆量,因为,革命的权利决定革命的胆量,有了革命的胆量,人民群众在社会斗争的实践中,就能学会思想文化上的自我革命。有了思想文化的自我革命,人人平等的自由民主观念和自由民主思想、自由民主价值、自由民主文化才能形成,并最终形成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的自由民主价值秩序和制度秩序。

形成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的自由民主价值秩序和制度秩序,人民群众才能承担起党的宗旨的重任。如果不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就无法理解毛泽东在文革前后的有关对民主权利问题的论述,也无法解开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心理之迷。当然,重新思考文革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党的宗旨管理寻找新的路径。再进一步说,党的宗旨管理能力的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共和国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二、搞好党的宗旨管理是保障实现人民群众共同愿望的前提条件

我之所以说党的宗旨管理是关系到党和共和国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党的宗旨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人民群众共同愿望。

但是,不容讳言,这些年,由于社会阶层利益的分化,思想文化观念也随之分化,并形成多元对立的状态。如果仅仅在社会上形成这种多元对立的思想文化状态,是起不到对党的宗旨的解构作用的,因为,社会的多层阶利益结构,必然导致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但是,如果党内形成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必然对党的宗旨产生解构作用。有人可能认为,党从革命党转换为执政党之后,党内思想多元化,恰恰代表了不同利益阶层的利益诉求。如果不从党的基础是人民群众这个角度上说的话,这话是对,比如说多党制国家,不同的党派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但是,中国是个一党执政的国家,而中国的现实又是,仅农民人口就达九亿之多,如果再加上产业工人和流浪无产者,估计会有十亿之多。中国总共有十三亿到十四亿的人口,如果执政党不坚守这个庞大的社会基础,而是移植到其它的社会群体,以维护少数人的利益为己任,其结果只会催生暴力反抗并进而催生暴力革命。

从这个角度说,党内的思想是不能多元的。

但中国又是个多元多层阶结构的社会,不同的社会阶层必然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思想观念的多元性也是必然会存在的。大家知道,不同阶层的思想理论,都是为本阶层寻求利益或社会正义的理由,而在为本阶层利益寻找理由的过程中,如果坚持了社会道德,或基于社会道德和社会正义生成的理论体系,就形成了理论中的神性光辉。比如说, 茅于轼 先生在“民主是一个不最坏的制度”一文中说,穷人的悲惨命运是和暴力实施平等有关。绝对平等必定对贡献多的人强制剥夺,把他们所创造的财富剥夺给穷人。所以它包含着财富创造的不平等,它打击能够创造更多财富的人。 茅 先生的这段话,就是为剥削寻找理由的标准文本。但是, 茅 先生在写“绝对平等”这四个字时,一定忘记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客观事实,那就是,从有人类历史以来,至今尚未出现过“绝对平等”的先例,既便在中国的前三十年,也是实施八级工资制的。现在的青年人大概很少知道八级工资制了。所谓八级工资制,就是根据个人的技术能力和创造的效益大小,划分出八个工资等级标准,旨在奖优鼓劣,也就是说,通过对技术好、效率高的人奖励(工资高一些),鼓励技术差、效率低的人努力, 茅 先生无视客观事实,把社会发展的基准点造成的社会贫穷,硬说成是“暴力实施平等”的结果。  

我不反对 茅于轼 先生为剥削阶级寻找剥削的理由,因为,每个阶级都有诉求本阶级利益的自由。但是,请 茅 先生一定要注意,为剥削阶级寻求剥削的理由时,一定不要突破道德的底线。如果突破了道德的底线,就不单单是个阶级利益的诉求问题了,而是一个缺乏社会道德的卑劣之辈。  

其实,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就是在茅于轼之类的先生理论指导下开展的,加之有郭京毅之流的制度制定和制度操作,导致了党的宗旨与制度背离。从这个角度说,思想决定制度,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制度。  

也由此可知,要想构建一个良好的管理党的宗旨体制机制,就必须首先确立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主导地位。因为,人民群众是管理党的宗旨的唯一的重要力量,如果偏离毛泽东思想,党的宗旨的管理权,就必然交给茅于轼式的精英,而不是人民群众。

三、人民群众管理党的宗旨的途径、方法和制度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对于宗旨管理的路径、标准和方法,在今年的9、19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有了宗旨管理的路径、标准和方法,下一步就是把这些路径、标准和方法打造成以民权为主体的宗旨管理机制。当然,这种宗旨管理的民主机制,美国人会以集权的名义大力反对,中国的美国式主流精英也会以极力反对,比如说茅于轼、 李民 先生之类的主流精英,吃着中国人民的饭,一方面拿着中国人民的钱,一方面也不忘记拿美国的钱,以改革开放、政治改革的名义为美国出谋划策。这样说,此类先生一定会大为光火,以为我太国家主义、民粹主义、或者说太左,因为,在此类先生看来,现在的国际化就是无国界,谁有本事就由谁自由的拿,以民权为主体的政治体制就是群体暴政(比如说文革时期),不是民主,反对卖国就是左倾,因为不卖国中国就无法发展,就会停滞不前(他们常举的例子就是中国的前三十年,特别是文革时期),批评改革开放中的错误、失误或制度性卖国,坚持改革必须以人民利益为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普惠人民大众就是反对改革,维护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宗旨,坚持毛泽东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强化国家意志、强化国家权力意志,维护中央权威就是集权专制,任由主流精英胡作非为,任意践踏人民意志、国家意志、权力意志就是民主,那么,我甘愿作一个坚定不移的国家主义、民粹主义、左倾主义者,并坚定不移的甘愿作一个改革开放的反对者。

扯远了,继续谈管理党的宗旨的机制问题。

在前面我们已经谈过,中国建国近六十年,经历了两次精英管理党的宗旨的历史时期,一次是文革前,另一次是文革后,这一前一后都是由精英管理党的宗旨。在这两个时期,前一次是精英用现代管理解构人民的民主权利,后一次是精英直接跳出来,打着改革开放和人权、民主的旗帜,否定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剥夺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权。由此可知,两次精英管理党的宗旨,不仅没有起到维护党的宗旨的作用,相反,还严重破坏了党的宗旨。

历史事实证明,只有在文革时期,人民群众拥有了至高无尚的民主权利,包括造反权、夺权权、四大权,维护了党的宗旨。但就是这个维护党的宗旨的民权确立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却遭到党内、外极右派的坚决反对,误导了设计师的判断,对文革下了不正确的结论,进而被 茅于轼 先生之流全面否定中国的前三十年(茅于轼“民主不是一个不最坏的制度”原文地址:http://www.chinashanwang.com/articleview.asp?id=1955)。

中国的前三十年,或者说前55年,是中国共产党合法执政的基础。但不知为什么,当来势汹汹地精英疯狂拆除这个基础的时候,党内的理论精英并没有站出来捍卫党的合法基础,而是同极右精英一唱一合,用“普世价值”解构毛泽东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治国理论、党建理论。而民众中维护党的执政宗旨,向极右分子说不的文章,总是遭到莫明的压制或迫害。这是不是说明,党内的某些重要权力被反党分子占领了?

结束语

我个人认为,只有把人民群众的民主权、质询权、监督权、问责权、反对权程序制度化,既避免文革的混乱无序,又借鉴文革时的民众管理党的宗旨,才能有效的确保党不变色、权不变质。除此之外,别无它途。因为,人民群众最清楚,捍卫党的宗旨,就是捍卫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前途命运。从这个维度说,坚决捍卫党中央、捍卫毛泽东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执政宗旨的中坚力量,不是极右精英或卖国的精英,而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这样说,极右分子和党内的反党分子,一定会蒙蔽中央,说我忽悠高层,因为,中国到处发生或和平或暴力的民众反抗事件,民众怎么会支持中央呢?为政者应该明白,民众的反抗是反抗那些背离党的宗旨,破坏毛泽东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不法精英和不法官员,而不是反对党的领导、反对党的宗旨。因此,这一点必须搞清楚,搞不清楚,定错了性质,人民群众就真的会被逼迫到人民群众绝对不愿走,但主流精英渴望人民群众走、并迫使人民群众走的反抗道路上。再进一步说,中国只有让民权强化管理党的宗旨,人民群众的心才会重新凝聚在毛泽东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下,中国才能走出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围困,走上真正崛起的发展道路。

当然,中国要发展,就不可能完全避免同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矛盾冲突,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同国内官僚买办、卖国势力的矛盾冲突,但是,中国必须向国内外一切反对势力说不,重新用人民的意志打造强大的国家意志。反之,中国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科学发展。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标签:宗旨   管理   党的   人民群众   思想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