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陆学艺先生关于“中产阶层发展”的几个说法让人费解

2025-02-14 文摘 评论 阅读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教授、《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主编 陆学艺 先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 2010年02月11日 )记者(黄冲、韩妹)采访时说:“现在是中国中产阶层发展的黄金期。”“我国中产阶层已达就业人口的23%,北京、上海等大城市40%都是中产,中产阶层正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扩大。” 陆学艺 先生认为,尽管如此,但是我们社会还存在严重问题,这就是“该大的阶层还没完全大起来,即中产阶层;该小的还没小下去,即农民”。  
  陆学艺 先生还给中产阶层界定了一个标准,即“主要是按职业来划分的,比如国家管理者、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等。这样一来,教员、医生、护士、记者、编辑都是中产。工人、农民中也有中产,比如中高级技师,他们是“蓝领”里的“白领”;其次还要看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但光看收入也不好说,北京一些出租车司机比我收入还高,但他是工人,我是中产。所以主要还是看职业。即使一个人买房子、买股票亏了本,但他的身份如果没变,他还是中产,除非他辞职去当工人了”。此外,“‘蚁族’是中产的后备军”。“每年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超过40万人”,“每年毕业的600万本科生,去掉200万没就业的,也有400万人”。陆学艺先生说:“咱们13亿人口里,有七亿七千万就业劳动力,1个百分点就是770万人。也就是说,每年会增加770万中产。”  
  按照 陆学艺 先生的这个划分和计算,“自1989年有私营企业主的统计以来,每年平均增加的私营企业主有76万人,他们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中产;每年平均增加100万个个体工商户,摆摊收入微薄的不算,去掉80%,还剩大概20万人”。这就是陆学艺先生所说的目前“我国中产阶层已达就业人口的23%,北京、上海等大城市40%都是中产,中产阶层正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扩大”的根据。  
  陆学艺 先生的这个说法仅仅是根据数字上的机械统计吗?有没有考虑其中的变数呢?仅凭买房买车的数字统计就断定中国的中产阶层的比例,这也难免有些形式化了吧?中国的富贵阶层很对家庭已经不仅仅拥有一辆小汽车,更不是拥有几套豪华住宅的问题。这样的一种情形并不是富人阶层的个案,而是一个基本的现状。 陆学艺 先生单用汽车和房子来说明中产阶层是在有点偏激或是脱离实际,或可说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偏激。  
  所谓中产阶层按照 陆学艺 先生的划分其实已经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教员、医生、护士、记者、编辑都是中产。工人、农民中也有中产”。中国大面积的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长时期拿不到薪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医生、护士、记者、编辑的工资除却保证基本的生活必须消费外,很少能有积蓄的。我不知道 陆学艺 先生的这个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为什么不按照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标准”的实际“比差”来界定的,只是按照所谓的职业上的“蓝领”、“白领”来形势划分,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忽视了实际的收入和基本的生活必须消费的比例统计,以及在这方面的地区差,是绝对无法统计出中国目前的中产阶层在整个就业人口的真实百分比的。说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已经占有整个就业人口的23%,其实只是一个鼓舞人心或是安稳人心的说法。  
  中国目前贫富差距之大之悬殊,这是中国政府都承认的基本事实。中国的富人阶层确实富得让一般百姓不可想象,更不敢攀望。这是 陆学艺 先生给界定出的那些“中产阶层”所不敢对其翘望的。更谈何那些尚没有进入“中产阶层”的低收入人们呢?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员、医生、护士、记者、编辑”必然占有社会“有职阶层”的大部分,单靠薪水无法达到真正的富裕。 陆学艺 先生在划分“中产阶层”时并没有给出一个收入上和消费上的“量化标准”,只是笼统地按照职业划分。这样一来,虽然中国的所谓的“中产阶层”在数量占了客观的比例,在实际生活水平上那却是不容乐观的,是一个必须关顾和研究的严重问题。中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这种意义的“中产阶层”的收入确实很高,让内地的“中产阶层”根本无法与他们相比,只能对他们羡慕不已。  
  陆学艺 先生说,我国的“中产阶层”正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扩大。如果按照 陆学艺 先生说的我国“每年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超过40万人”和“每年毕业的600万本科生,去掉200万没就业的,也有400万人”计算,并且从这部分人是“中产的后备军”来看,这自然又是一个令人高兴的前景。 陆学艺 先生所不愿意看到的我国社会“该大的阶层还没完全大起来,即中产阶层;该小的还没小下去,即农民”的问题一面就会很快地得到解决。 陆学艺 先生当然期盼这样的现实尽快实现,越早越好。  
  陆学艺 先生认为,西方的中产阶层之所以获得很大的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是因为西方的中产阶层代表了他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我国的中产阶层还没有实现这一点。这是一个大问题,但不是中产阶层的问题。我们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还没有形成。陆学艺先生还举例说:“你看,现在去国外买豪宅的是中国人,跟蛇头偷渡到外国打工的也有很多中国人。这就要命了,哪个现代化的国家有这么多人往外跑?有钱人是既得利益者,怎么也要跑呢?于是 陆学艺 先生又提出了个“重建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他断言,中国要重建“核心价值观”,这不是一二十年就可以完成的。“中国的社会重建,可能需要几代人。”在这里,笔者不知道 陆学艺 先生所说的“去国外买豪宅”的有钱人包不包括那些逃到国外的大量贪官。  
  原来, 陆学艺 先生因为中国社会里的“中产阶层”没有更快速度的剧增是因为中国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还没有形成。那么,这个还有形成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呢?“中产阶层是市场经济的组织者、支撑者,也是消费主力,他们既不像有钱的瞎消费,又不像没钱的消费不起;在政治上,中产阶层的政治观念一般和执政党是一致的,它们要求社会稳定和谐,趋于保守;在文化上,他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消费者”。 陆学艺 先生的这番表述,是不是在说他的那个“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呢?  
  为了使中国社会的“中产阶层”迅速地崛起, 陆学艺 先生给出了中国发展的宏观安排意见,他认为中央已经提出的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安排上不科学,这样的一个发展排序不利于中国社会“中产阶层”的迅速崛起,正确的排序应该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他强调“不能因为‘社会建设’后提出来,就放到最后”。陆学艺先生认为“现代化国家的农业劳动者至少应该在30%以下,而今我们还是40%以上。如果我们在近期能先把农民工的问题解决好了,50%的社会问题就解决了”。农民工的问题解决好了,是否就意味着中国社会的“中产阶层”就达到了就业人口的50%了呢?“50%的社会问题”是不是就是解决“中产阶层”的“增长速度问题”呢?笔者读完了 陆学艺 先生的访谈录,依然有这样的问题不解。  
  统观 陆学艺 先生的“现在是中国中产阶层发展的黄金期”的判断和他在接受采访中谈到的诸多观点,其中不乏智慧之处,但笔者总感觉到老先生在做“形式上”的文章,并且是在用“机械的数字”来说明“机械的数字”问题。因此,从中国社会的最现实处看,从很多不依我们的良好愿望为转移的变动不居的客观条件上看, 陆学艺 先生的关于中国“中产阶层”的诸多观点很多是让人费解的,其中的一些“说法”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和接受!  
  2010年02月11日 于心明斋

标签:阶层   先生   学艺   中国   社会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