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论语批判

2025-02-14 文摘 评论 阅读

论语批判(简稿)

余 画 洋

2007年10月26日修订

目录

一、孔丘见老子

二、“仁”字本义

三、孔丘的歪曲

四、“礼”的表现

五、礼治的目的

六、统治的秘诀

七、见弃于时君

八、孔门诗教

九、人生经验

十、高尚其志

一、孔丘见老子

1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孔丘学问的核心就是“礼”。)

2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史记》“孔子世家”

(“仁”不是孔丘第一次提出来的。)

二、“仁”字本义

1《老子》: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注:领袖按照上等的“仁”去做,就是要不计个人目的、努力为人做事。等于过去说的“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2张舜徽《中华人民通史》186-187页:“仁”字从人、二……本义是劳动人民在工作中合群、互助、对人热爱的意思,完全是一种好的工作作风的具体表现。这个字也只有劳动人民通过集体劳动才能创造出来。但后来为统治阶级所占有,便有一个抽象的空幻的欺骗大众的名词了。

三、孔丘的歪曲

孔丘将“仁”附着于“礼”,成为“礼”的崇高化、精微化、神秘化、宗教化。犹如“义”在基督教《圣经》里是附着于教徒和上帝的关系。故儒家、儒学实为儒教、孔教、礼教。也就是说,“礼”才是孔教的核心。后来,朱熹炮制理学,甚至进一步对《论语》本身进行肆意歪曲。

引证《论语》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孝悌-不犯上作乱、守礼-为仁,故礼为仁之本)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仁”是对“礼”的要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仁,泛爱众。)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仁”是对“礼”、“乐”的要求。)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不以礼得之,不以仁得之。“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说得好!)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己为人,推己及人。可以说都是“仁”字本义的表现。)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到处都是乱臣贼子。)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推己及人的意思。能近取譬,不要扯太远。)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把“仁”字换成“神”、“上帝”,就是基督教的说教了。)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仁”是“礼”的高要求,是把“礼”化为内心的自觉规范。)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同一章里有许多人问仁,这里孔丘是针对樊迟的回答。前文有“泛爱众而亲仁”,大概樊迟不善于和人相处,所以孔丘这样答话。)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儒家认为“仁”是人的本性。)

由上可知,孔丘的“仁”哪里是什么人道主义的意思!

四、“礼”的表现

(注:以下实用孔学,是适应中国社会的方法。)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朱熹:乡党,父兄宗族之所在。恂恂,信实貌。宗庙,礼法之所在。便便,辩也。)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朱熹:訚,鱼巾反。訚訚,和悦而诤也。踧,子六反。踖,子亦反。踧踖,恭敬不宁之貌。与与,威仪中适之貌。)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朱熹:摈,必刃反,主国之君所使出接宾者。勃,变色貌。所与立,谓同为摈者也。襜,亦占反,整貌。翼,如鸟舒翼。)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朱熹:鞠躬,曲身也。公门高大而若不容,敬之至也。等,阶之级也。逞,放也。渐远所尊,舒气解颜。没阶,下尽阶也。)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枧,愉愉如也。

君子不以绀诹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诊浠裕,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霓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抉。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齐,必有明衣。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里略有人道主义意味。)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伺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入太庙,每事问。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五、礼治的目的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注:西周奴隶制是孔丘的理想社会制度。)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可见“礼”是“仁”的前提。恢复礼治是他的梦想。)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维护上下等级制是礼治的实质。)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一语“焉用稼”说得再明白不过了。种田和种菜。)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道”就是“仁”。学的内容乃是“礼”。)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以上二则为读书做官论的由来。)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注:这时奴隶制已经崩溃,领主封建制早已确立。孔丘诅咒三桓没有好下场。)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子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宜乎后世帝王尊宠孔丘。)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就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注:婉讽政治上的改良派管仲不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注:虽不认为管仲是仁者,但称赞管仲维护中原的秩序和文化有功。朱熹:谅,小信也。经,缢也。莫之知,人不知也。)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乃称哉?―――《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孔丘-吕不韦-刘安。封建领主和工商业势力的国家。旧的精英阶层的残梦。20世纪和21世纪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

尝学淮阳。―――《汉书》“张陈王周传”

(即使到了战国末年,贵族子弟学习的内容也还是“礼”。)

六、统治的秘诀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注:宋江的手法。)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注:贵族内部的权力和财产再分配。犹如今天美欧发达国家国内的社会福利制度。)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注:把握平衡,不走极端。朱熹:历数,帝王相继之次第,犹岁时气节之先后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朱熹引吕氏: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

七、见弃于时君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注:陈,阵,军旅战阵。俎豆,礼器。穷,背时。)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朱熹注:笾,竹豆。豆,木豆。可见都是礼器。曾参很清楚,孔丘那一套行不通,可谓化繁为简、后出转精。当然,曾参也很迂腐,此处不赘述。)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史记“孔子世家”》

(晏婴看不上孔丘这一套。司马迁景慕孔丘,又佩服晏婴。孔学的与时俱进。)

八、孔门诗教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一、贵族女子的服饰和仪态。二、在教学中时刻不忘“礼”。说到底,礼教是对贵族生活的向往、对贵族秩序的维护。)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唐棣的花儿呵,在风里翩然摇曳着,我怎么不想念你呢?只可惜相距是这样的遥远。孔丘说,不是真心想念呵。如果真心想念,哪里怕相距遥远。孔丘即使讲解文学作品,也要和人的修养联系起来。另参见《大学》。)

九、人生经验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当劝说朋友时,要注意适可而止。)

子曰:“其言之不怍,而为之也难。”

(大言不惭。言不顾行。)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孟轲:行有不得者,则反求诸己。《大学》: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大学》: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学》所谓絜矩之道,絜矩就是量尺。《增广》:平生只会说人短,何不回头把己量?将心比心的意思。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朱熹,足,过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注:前一句过分,后一句有理。)

十、高尚其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朱熹:率尔,轻遽之貌。摄,管束也。因,仍也。)

,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朱熹:如,犹或也。足,富足也。)

,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朱熹:宗庙之事,谓祭祀。相,赞君之礼者。)

,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也。”

(朱熹:暮春,和煦之时。希,间歇也。风,乘凉也。)

(注:沂,音宜。雩,音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自由自在的生活。整部《论语》只有这一章令我感动。)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朱熹:伐,夸也。善,谓有能。施,亦张大之意。)

标签:孔子   君子   天下   老子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