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牛也不能对历史牛
再牛也不能对历史牛
山西晚报记者 李遇
最近,一位叫袁腾飞的历史老师走红起来,被称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在网络,他拥有上百万的点击率,在电视,他走上了百家讲坛。“誉满天下,谤亦随之”,先是有人说袁腾飞抄袭,再有人指出书中的史实硬伤,而他对待历史的态度,也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大家说——
袁腾飞老师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抄袭,而是对学术不认真,人家给你挑错,总是看得起你,谁也不是上帝,讲课著书有些细节的错误那是难免,实在应该对这些硬伤采取“有则改之”的积极态度,一句“我又不是学者”一了百了,这给人有“爱谁谁”不负责任之嫌。
历史研究,本来就是通过只言片语的记录分析、整理,这也是《史记》既被认为是历史巨著,又被认为是文学巨著的原因了。比如,《鸿门宴》,刘邦项羽一干人物语言、表情、动作描写细致得和司马迁亲眼见了似的。不是他瞎编,就是他抄袭。
袁腾飞说朱元璋是个“贼王八”。姑且不论我们历史对朱元璋是个什么评价,但对历史人物总该有起码的尊敬,史学界不是有句话“理解的同情”吗?袁腾飞作为历史老师应该听说过啊。你把这样对历史的态度传达给学生,想让学生们怎么看待历史呢。我突然想起同样写明朝故事的当年明月来,人家虽说是80后,对历史上的罪恶丑陋没少写,可对于那些闪耀着人性之善之美的故事更是不惜笔墨。
快嘴刘:几位好,几位好,今天是兄弟生日,相请不如偶遇,我请大家喝几杯吧。
众:祝你生辰快乐,年年都有今朝……可喜可贺……万寿无疆,万寿无疆……青春永驻,青春永驻……
快嘴刘:青春永驻什么啊,现在的天下已经是80后90后的了,咱们70后,当不了主角啦……
常有李:过生日可不待说这么消沉的话啊,70后,如今正是社会中坚。
快嘴刘: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归根结底还是他们的,70后,就算是社会中坚,也是操劳命啊,摘果子的可是人家。你就想想吧,比如这网络吧,都是70后乃至60后的人搞出来的吧,可网络红人,韩寒、郭敬明,数吧数吧……有几个是70后呢?
神仙侯:我就给你说一个。袁腾飞,37岁,正宗70后,如今在网上红得不得了,号称“史上最牛历史老师”,教学视频短片点击率能上数百万,最后还上了百家讲坛——百家讲坛,那是什么地方?这下子,可和阎崇年、易中天、王立群等等名师比肩了。你们说说,给70后长脸不?
点子东:长脸倒是长脸,可你们说,这70后红了,怎么也跟80后要犯一个毛病——抄袭。这几天,网上吵吵的,说袁腾飞也沾上这档子不好听的事了。
常有李:哦,你说的是不是袁腾飞讲课的教材引用了网络上历史小说的情节?要是真的,我也认为不合适。
快嘴刘:这算不了什么大事。关键是要看抄袭的目的,是做学问还娱乐大众。如果仅仅是娱乐大众,抄不抄袭又有什么关系?千古文章一大抄,抄得巧就可以了。再者说,为了引起大众读史或者听史的兴趣,多些情节是必然的;如果是做学问,那抄小说就说不过去了。
点子东:我看袁腾飞真是想娱乐大众呢,他对于抄袭质疑的回应就用一句话:“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话听着很大片很专业,很代表娱乐界,就是不像一个教历史的老师说出的话。唉,错了就认了,不用强词夺理,“窃书不为偷”,那是读书人才会犯的错,光荣。
快嘴刘:光荣什么啊,一个历史教师而已,电视看中的根本不是他的学识,而是那张嘴,因此也就由着他胡说了。出版社就更加脑残了,为了赚钱什么都敢出,怕是算盘珠子里打得是就是文责自负。更小人一点猜测,保不齐出版社也巴不得出点抄袭这么有看头的事儿呢,这么一炒书,不就卖得更火了吗?
点子东:我觉得袁腾飞老师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抄袭,而是对学术不认真,人家给你挑错,总是看得起你,谁也不是上帝,讲课著书有些细节的错误那是难免,实在应该对这些硬伤采取“有则改之”的积极态度,一句“我又不是学者”一了百了,这给人有“爱谁谁”不负责任之嫌。
快嘴刘:戏说一句,这算是我们国家历史研究的传统了。大家对细节都是不太认真的。历史研究,本来就是通过只言片语的记录分析、整理,这也是《史记》既被认为是历史巨著,又被认为是文学巨著的原因了。比如,《鸿门宴》,刘邦项羽一干人物语言、表情、动作描写细致得和司马迁亲眼见了似的。不是他瞎编,就是他抄袭。假如那时候有了互联网,保不齐也有大量跟帖,也会曝出抄袭来的。
神仙侯:抄袭?既然《春秋》《战国策》摆在那儿,用了其中大量材料的司马迁的《史记》算不算抄袭?班固的《汉书》算不算抄袭,更别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更是抄了个不亦乐乎。大家都玩一样的东西,不就是观点和立场有所不同,讲述的方法和技巧有所不同,以我的拙见,即便我写的历史作业,都有可能被人说抄袭,因为里面挤满了别人的意见。
常有李:你那历史作业能卖钱吗?人家出的书可能卖钱。更何况,他可不是引用史料,他是抄人家小说情节啊!
点子东:你们两位,不要自己是70后,就光帮着袁腾飞说话嘛。尤其是快嘴刘那观点,袁腾飞也是说过的。他就说过,“比如《史记》中的对话,司马迁可能在场吗?”——袁老师嘎巴嘎巴的京片子言外之意无非是:司马迁虚构得我就虚构不得?作为教师来说,虚构历史人物情节和对话的确可以让历史鲜活起来,幽默地、很90后说书式的讲史的确容易让人发笑,但那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该干的事,袁老师有些“用力过猛”了。
常有李:一般人“用力过猛”,结果只过是闪了自己的腰,可袁老师是老师啊,教书育人的老师啊,他这一“用力过猛”,闪了的,可是学生的青春。
点子东:我顶不同意他那一句“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客气说是哗众,不客气说是轻佻。人家叫你“史上最牛历史老师”,你也不能开始对历史牛起来,对历史,怎么说还得有几分敬畏几分尊敬吧!这话给人有“其生长期太短”的感觉,70后,比80后90后是要年老,但是,看来还是欠成熟啊。那些东西可以拿来写书编剧拍大片,不适合教书育人,可上百家讲坛甚至曲苑杂坛,不适合上三尺讲台。
快嘴刘:不过是个愤青嘛!在课堂上什么都敢说,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新词,还信马由缰,听着是有意思,其实这样的人就让他在网上做一红人挺好,让大家在网上能找一乐子,顺便长点知识,总要强过芙蓉姐姐吧!问题是脑残的电视台非要跟着疯子扬土,把他弄上讲坛,这就不严肃了。
神仙侯:拜托,两位都是成年了,说话当然不腰疼,要是当年历史老师都这么搔首弄姿、哗众取宠,还不把你们爽死了?起码上课不会打瞌睡了,甚至萌发一点对历史的兴趣,进而深入钻研,最终成为一代学者……一位历史学家曾说过,如果学问不好玩,我们就让它变得好玩。
常有李:你觉得有这样的历史老师是好事,我还为他的学生担心呢,不知道摊上这么一位老师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点子东:能好得了吗?改变历史课生硬的授课形式,这是好事啊,但也不能成为你随意发挥的理由,学生们爱听评书,爱听新鲜故事,也不能是你坚持自我的理由,“文史不分家”也不应成为你靠历史细节想像来讨巧授课扯出的大旗——这些是袁老师的错觉。寓教于乐这个教育课题不是那么简单的。
常有李:他那也不叫“改变历史课生硬的授课形式”啊,未必会讲几个故事就是好老师。我曾看过他的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骂明朝》,里面用词之粗俗,几乎不能使我相信是一个老师所说出来,就举一个例子,他说朱元璋是个“贼王八”。姑且不论我们历史对朱元璋是个什么评价,但对历史人物总该有起码的尊敬,史学界不是有句话“理解的同情”吗?袁腾飞作为历史老师应该听说过啊。你把这样对历史的态度传达给学生,想让学生们怎么看待历史呢。我突然想起同样写明朝故事的当年明月来,人家虽说是80后,对历史上的罪恶丑陋没少写,可对于那些闪耀着人性之善之美的故事更是不惜笔墨。要我说,当年明月做历史老师比袁腾飞可合适多了。
神仙侯: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能拔高,也不能贬低,他存在就是合理,袁腾飞的存在就是他学生的合理,而我希望我当年曾经有这样一位历史老师,但是可惜,大多数人没有这个福分!
快嘴刘:我们都老成这样了,这个福分就更没有了。能不能再有这样的历史老师,就更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了。再者,依网络的规律,各领风骚三五天,袁老师说不定也是红一阵,刮过去就过去了。我们也没必要多费口舌,还是喝酒去吧。
时间:2009-09-17
来源:山西新闻网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