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色•戒》、文化冷战与阶级斗争

2025-02-13 文摘 评论 阅读

《色•戒》、文化冷战与阶级斗争

禁得了《激流中国》,禁不了《色•戒》

《色•戒》在大陆公映后,关于电影是否是在宣扬“汉奸”哲学逐渐成为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其热度大有超过另一个针对“吴祚来”的“全民骂汉奸”运动之势。

看起来支持《色•戒》的一方与认定《色•戒》是为汉奸张目的一方棋逢对手势均力敌。

在支持电影《色•戒》的一方阵营里,人们大多不去争论《色•戒》是否是在为汉奸整容,而是认为,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汉奸”根本就不存,而那些称《色•戒》是汉奸电影的人则是思想老化、僵化,还停留在上上个世纪,还停留在文革年代。

在认定《色•戒》是一部汉奸电影的人那里,许多人呼吁文化部门出面干预,禁止《色•戒》的放映与流传。在他们看来,如果以色列人拍了一部宣扬纳粹之人性的、犹太热血青年与纳粹分子情爱缠绵的电影,肯定是要被封禁并判刑,中国人让这种侮辱本民族的电影大行其道只能让其他民族认为劣等。甚至,中国应该像学习现在韩国的做法那样,掀起一场全民锄奸运动。

的确,按照文化部门应该遵守的意识形态规范,“汉奸”电影应在禁止之列。但现实却是禁得了反映中国贫富分化现实的《激流中国》,却禁不了《色•戒》。大陆版除了删除几段露骨色情镜头之外,把结尾处王佳之暗示汉奸逃走时说的“快走、快走”改为“走吧、走吧”从而降低了王佳之的“汉奸”成分。这样一种处理表明文化部门毫无疑问知道电影《色•戒》的“汉奸”嫌疑。但是文化部门不可能行使他的主要权力,在这类“汉奸”问题上,有前面《冰点》事件引以为戒,中宣部处理了《冰点》,却引来海内外强大的某种力量的抗议与压力,最终《冰点》不得不复刊,而袁伟时则一下子成了英雄,除了继续作着国立大学的教授拿着国家的俸禄之外,比以前更加意气风发。假如文化部门禁播了《色•戒》,恐怕又会引起国内外某种强大力量的抗议,使《色•戒》更加广受关注之外,给李安导演也增添不少政治资本。在自由主义看来,强大而恐怖的利维坦——民族国家在某种力量面前也不得不战栗发抖。是什么力量使得中国社会不断突破自己的底线,到了今天,连汉奸都可以大行其道?

全球化时代的中心——外围国家:上层融合下层受损

这种力量其实是主导全球化的资本的力量。

《色•戒》广受支持保护,在中国这个爱国主义传统及其强烈的国度大行其道,大背景是整个中国国民国家意识的淡漠:爱国,汉奸等字眼,对今天很多《色•戒》的支持者来说已经属于过去的那个世界,而今天这个世界,只有物欲、娱乐、消费。所以,他们会把《色•戒》的汉奸问题的提出当作粪青情绪的又一次莫名其妙的歇斯底里发作。

去国家意识的资本全球化文化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空洞的理论与学说,它的广泛传入伴随着强大的资本的流动,正如当年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伴随着铁骑与利剑一般。八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思想也十分活跃,从反思文革“极权”模式入手,知识达人们很快就走到了警惕“爱国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当美国三百年殖民地就现代化了的言论也一度出现,但是这种突破底线的思路始终没有得到知识界及大众的广泛认同。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跨国资本的大量流入,这种局面很快得到改变。以周作人、胡兰成、张爱玲为代表的汉奸文学,在资本的炒作下逐渐开始广泛流行,学术界为帝国主义侵略反案的努力不断出现,直到今天电影《色•戒》大行其道。一种思想产品销路好是因为市场广阔,市场广阔是因为需求巨大。在外国资本占据中国经济大半壁江山的情况下,中国的上层阶级的阶级利益便必然与各种外国资本联系在一起:即包括直接受惠于外资及其主导产业的各类经理、白领员工,亦包括通过各种不当手段积累巨额财富因此需要国外居民身份的富豪。这样一部份人群,由于经济利益使然,他们天然地对民族国家的感情是淡漠的。他们接触到国外发达国家资产阶级的文化最多,通过移民等手段成为外国人的机会也最多。在全球化的时代,他们真的已经全球化了,他们某种程度上已经跟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融为一体,切断了与中国母体的有机联系。与外资势力急速膨胀的同时,是国有企业不断萎缩,老产业工人被抛入底 层;民族产业迟迟不能升级,只能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赚取微薄利润,这就决定了大量打工群体只能是廉价的工具——正如菲律宾劳工罢工再多,也无法有效提高其工人工资;由于骨干产业被外资控制、大量利润被外资拿走,这就决定国家没走足够的财力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总而言之,正是因为中国及广大第三世界绝大部分人民被抛到全球化之外,直接或者间接成为资本剥削剥夺的对象,中国的上层精英才能享受全球化的好处,成为进入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餐厅的一条狗。在这样一种贫富尖锐对立的状况下,与祖国母亲脱离哺乳联系的中国上层阶级必然选择一种与民族国家脱离的文化——即汉奸文化,只有如此,才能解释他们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进而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总而言之,汉奸文化的盛行一定是某种原因导致了国民的分裂:使其中一部分人为了自身利益从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意识中分裂出来——在王佳之、易先生的年代,造成这种国民分裂的是日本军队的大举入侵,在李安、袁伟时生活的我们的这个时代,造成国民分裂的是外资的大举入侵。认同汉奸文化的只能是汉奸——只不过易先生是有意地主动地当汉奸,而今天《色•戒》的支持者大多无意被动地当了汉奸而已。

垄断资本的卫士——中情局——的文化冷战

国际垄断跨国资本只需通过简单的经济关系,即通过投资、收购、雇佣、订单的模式,就能弱化大批的中国国民的国家意识与反资本的社会主义意识。除此之外,垄断资本还有意地介入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文化冷战,发起主动攻击,以便瓦解资本的敌人:民族国家以及社会主义。美国桑德丝的《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法国吉尔博的《纽约是如何窃取现代艺术的概念的》等书籍对美国中情局的部分解密了的历史进行了描述,当然大量的真相还在黑箱之中。

比如冷战中为对抗共产主义运动,在西欧美国政府投入巨资执行了秘密的文化宣传计划“文化自由代表大会”(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他们出版20多种名声颇大的刊物,举办各种艺术展览,通过刊物、图书、会议、研讨会、美术展览、音乐会、授奖等等方式控制了西方高层文化领域,使社会主义意识文化难以进入。文化自由大会利用强大的金钱力量让西欧的文化人阵地为中央情报局变相服务,如《撞击》,《评论》(Commentary),《新领袖》(New leader),《党人评论》(Partisan Review),《肯友评论》(Kenyou Review),《哈德逊评论》(Hudson Review),《塞万尼评论》(Sewanee Review),《诗歌》(Poetry),《思想史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转型》(Transition),《审查》(Censorship),《代达罗斯》(Daedalus,是美国科学与艺术院的机关刊物),其中影响巨大的有英国的《邂逅》杂志,德国的《月刊》(Der Monat),法国的《证据》(Preuves)和意大利的《当代》等。美国的大家族、大财团,如洛克菲勒家族财团、福特家族财团、惠特尼家族财团等,美国的精英贵族学校哈佛、耶鲁等“长春藤联盟”大学积极介入这场战争。比如洛克菲勒家族大力支持的芝加哥大学成为新自由主义“芝加哥学派”的发源地、“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海外策源地。中情局不小心漏出的马脚已经证明它插手的出版物至少有1000种,如吉拉斯的《新阶级》和巴斯特纳克的《日瓦戈医生》都是中央情报局的推销重点。仅50年代后期,就有一大批反共影片被生产出来:如《赤色噩梦》、《红色的威胁》、《侵略美国》、《我是联邦调查局的一名GCD员》、《红色火星》、《铁幕》……等。中情局还介入了著名政治寓言《动物庄园》的电影拍摄,在他们的主导下,原著中代表资本主义的农场主不见了,只留下可恶的代表共产主义的“猪”以激发观众对反共情绪。

中情局的马脚所留下的几乎都是对美国无害的的信息,今天活跃在中国学术、影视、文学舞台上哪些人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到了它的遥控,也许五十年后真正证据才能有发现的可能。李安的《色•戒》之类电影是直接还是间接地受到跨国资本的遥控,我们不得而知,但透过种种蛛丝马迹,垄断资本的无形之手依然若隐若现。

比如好莱坞曾经有一部批评中国司法的电影Red Corner ,由国际著名影星Richard Gere 担纲主演,著名导演Jon Avnet 执导。曾经担任柏林电影节评委的中国女星白灵女士当年是该片女主角,从此之后国际明星之途便一路坦荡,而著名的反华明星孟广美在电影 中饰演一个小角色。此片顾问是魏京生,而导演Richard Gere 是跟随达赖学佛多年的学生。而金融巨鳄索罗斯先生曾经是中国民运赞助商之一。

张爱玲与李安的成名背景的背后:汉奸成名的蹊跷

回过头来看《色•戒》。《色•戒》的原著张爱玲的成名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的力捧开始,张爱铃在夏志清1961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占了41页,这是张爱玲第一次被写入文学史。夏志清对张爱玲最为推崇的不是被公认为是文学水平较高的《金锁记》,而是两篇带有明显反共色彩的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他认为,《秧歌》“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已经是本不朽之作”。这两篇反共小说却是张爱铃1952年到香港之后,在美国驻港总领事馆新闻处处长理查德.麦卡锡“直接指导”写成的。麦氏后来颇为自得告诉他人:是我们提供资料,张爱玲便坐在书房里写出来的。张爱玲自己也在后来坦言,故事大纲预先已经定好,她是在“授权”的情形下写成的。

而李安之所以在国际上比张艺谋影响更大,是因为李安更会投洋人所好。张艺谋所作的只是把中国文化最恶劣的成分当作中国文化的代表给洋大人看,这样一种跪的姿态让洋人感觉不错。而李安却对西方文化更加了解,在《推手》、《喜宴》中十分成功地表现了中西方的文化冲突与优劣,集体主义内核的东方文化与个人主义内核的西方文化之间,李安无疑更接受后者,他的这样一种立场的影片,十分清晰地让西方人看到了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优势与征服。李安的这个下跪,跪的更干脆漂亮,获得西方主人的赏赐也就越多。

当前关于《色•戒》的争论,是全球化时代一场有意或者无意识的阶级斗争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色•戒》的争论实属必然,类似的争论也必然伴随全球化的进程不断进行下去。那些在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受损的大多数普通民众们,那些认识到自身的利益与自己的国土、和国土上的底层阶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他们无法淡忘历史,也无法无视现实中的国外势力对自身利益的剥夺,他们出于自身的感情、更出于自身的利益来捍卫这个他们离不开的国家,也只有他们才真心爱这个国家。全球化下,登上现代化快车的中国富人们为了解决自身的身份认同,必然不断突破共产党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力图掩盖当代全球化对绝大多数人的剥夺的本质,他们会不断重新认识近代历史,只要美国日本垄断资本还是现实世界的强者、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必然会不断美化历史上的汉奸,以给自身的经济逐利行为披一件高尚的外衣。在这场将持续几百年的争论中,参与其中的只有极少数是有意的,绝大部分参与者都是出于阶级本能的无意识反映。最可怜的是那些认为《色•戒》无关政治无关“汉奸”问题的人当中,有不少并非全球化的受益者阶层,他们处于社会的中下层,却稀里糊涂地被灌输了剥削他们的上层阶级的文化意识。是起身反抗彻底警醒,还是继续跪着享受奴隶主的麻醉剂?


标签:文化   汉奸   中国   他们   全球化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