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油荒是否危及中国

2025-02-14 文摘 评论 阅读

油荒是否危及中国


2008-6-10   《理财周刊》


  2008年5月28日开始,越来越多的加油站开始限量供油甚至高挂“无油”字牌,种种迹象表明,新一轮“油荒”可能来袭。

  记者也在那天开车跑了几个上海市区的加油站,尽管加到了200元93号无铅汽油,却着实排了近50分钟的队。加油站的伙计告诉记者:“很多加油站进的油品少,所以过了中午就见底了,特别是0号柴油和90号汽油,因为便宜,进货更少。还有一种说法是6月1号可能要涨价,所以加的人也多起来了,油站也想留点货到涨价以后再卖。”

  尽管截至记者6月4日发稿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仍未见上涨,但市场对油价上涨的预期已经极端高涨,难以阻遏。

  高油价成灾

  6月2日星期一,有上海媒体报导,中石化和中石油合力从6月1日起将供应上海的汽油和柴油数量分别增加1000吨,但是加油站排长队的现象依然未得到缓解。同样的场面在北京和广东等地也陆续发生着,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机柴油也开始告急。

  不要以为全世界仅仅是中国存在石油紧张的状况,油价高企已经成为全球的“公害”。5月22日石油价格创135美元新高,目前虽有所回落,但依然在125美元一桶之上震荡。

  如果你了解了这个高价形成的背景当更为惊讶:从5月10日起,沙特阿拉伯给美国买主的石油供应量日均增加了30万桶,科威特石油公司于5月20日将原油出口增长一倍,至每日260万桶,伊拉克计划从6月开始将基尔库克油田日出口量提高12.5万桶至60万桶,达到战后新高。5月16日,美国能源部宣布今年下半年将暂停增加战略石油储备,此举将会使得每日有7万桶原油改道流入市场……

  然而,在一片增加供应的消息出台后,国际原油价格愣是节节高升,这种现象甚至逼使许多原本坚定认为超过100美元的油价就是“泡沫顶点”的市场观察家纷纷倒戈,开始“憧憬”150、180、甚至是200美元一桶的油价来。

  “油荒”是价格问题

  然而,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不同,中国的老百姓暂时感受到的还不是高价,而是短缺,道理很简单,在我国,成品油价格被管制,形成了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倒挂。于是,只要市场预期成品油价格即将上涨,就会诱发前文所述的“油荒”。

  对于广东的司机来说,“油荒”是最熟悉的事,三年来光顾过5次,2008年春节和雪灾过后,广东就遭遇过一次。

  对于近期成品油供应短缺的出现,中国石油相关负责人认为,其中既有正常因素,也有非正常因素。正常因素是,国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各行业对成品油的需求稳步增加。特别是两次灾后重建对成品油的需求增加较多。非正常因素则是,近期国际市场油价持续攀升,社会上存在国内成品油涨价的心理预期,甚至出现一些涨价谣言,少数单位借机囤积牟利,加剧了成品油供应偏紧的状况。

  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原油加工量达到3.268亿吨,由汽油、柴油、煤油三种油品构成的成品油总产量为1.95亿吨,消费量为1.93亿吨,供需大致平衡。今年国内新建和扩建产能将达5450万吨,在国家鼓励进口、抑制出口的政策之下,不会出现供应短缺的问题。之所以出现“油荒”局面,其实是“卖者不愿供应”的结构性失衡,归根到底是价格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邓郁松认为:“纵观历次油品紧张局面,国际油价高,国内油价相对偏低,是一个共同原因。在我国成品油非市场化管理的特殊情况下,存在着诸多变数。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如果国际油价继续攀高,国内油价长期偏低,成品油市场压力就越大,两大集团确保供应的难度就越大。反之,如果国际油价下滑,市场状况则会有所好转。”

  可是,国际原油价格究竟会不会下跌,何时下跌,都是无法预测的事情,难道坐视中国内地不断出现“油荒”景象吗?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曹晓日希认为:只有理顺价格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油品供应紧张的难题,其他措施都是次要的。

  补贴两巨头

  然而,纵使消费者可以暂时克服加油难的问题,国内两大成品油供应巨头却纷纷表示自己抗不下去了。

  中国石油2007年年报显示,公司炼油与销售板块2007年亏损206.8亿元;中国石化2007年年报则显示其炼油业务亏损则高达136亿元。4月21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公布的《一季度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一季度炼油业全行业亏损239.24亿元。

  在此情形下,国家从4月份至今已连续3次下达了补贴两石油巨头的指令,现金补贴、进口成品油增值税先征后返、对用作乙烯、芳烃类产品原料的石脑油免征消费税等政策均直接提升了两公司的盈利能力。但市场最期待的仍不是这类补贴性的政策,而是“放开成品油价管制”,让炼油商直接定价。

  5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指出:在当前四川遭遇8级特大地震等特殊背景下,我国对于重点物资价格不可能一味管制,要从稳定价格工作转向抑制过快增长的方向转变。其中,要对成品油等重点物资商品的价格进行特别关注,同时要求对未来的价格走势做出及时分析、预测。此后,市场人士开始憧憬成品油价格放开的可能性。

  然而,大量的境内外投研机构却认为这种想法并不现实。

  里昂证券的一位资源研究分析师说:中国既要控制通胀,又要在8月奥运会之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国的最佳选择肯定不是调高油价,使得通胀风险难以控制,而是应该取消石油特别收益金,调整石油公司的资本结构。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也在上周表示,政府正在考虑降低特别收益金的提议。

  中国内地从2006年3月26日起,在原油价格超过每桶40美元时,开始对国内石油企业征收20%-40%的收益税。现在有传闻说,政府可能会把收益税的起征点提高到每桶60美元,按照中国原油年产量13.6亿桶计算,石油企业将能直接获益60亿美元左右,远高于其他补贴项目的总和。

  放开油价暂时无望

  一些国际观察家认为,以中国政府对两个石油巨头的控制力,只要补贴到位,让它们开足马力生产解决油荒问题并不难,但是必须要考虑这种巨额补贴成本能承受多久。

  不久前,在油价达到135美元一桶的时候,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都开始大幅上调享受政府补贴的国内油品价格主要的原因就是补贴负担过重令财政无法承担。

  高盛的一位研究员撰写的研究报告认为,如果国际原油价格稳定在120美元左右,中国炼油行业的整体亏损幅度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内,以去年中国政府超过5万亿元的财政收入来衡量,并非不能承担的重任,但如果原油价格真的涨到160美元甚至是200美元一桶,则必须通过涨价和补贴并举才能度过难关。

  问题是,高额补贴固然令政府为难,但如果真的放开成品油价格管制,可能带来的高通胀和社会不稳定也许代价更大。

  国金证券分析师刘波估计,中国的柴油零售价格需上涨50%、汽油价格需上涨25%之后,其油价水平才可与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的税前油价相提并论。但这个举措可能令CPI立刻暴涨,并可能引发公众对通胀加剧的进一步忧虑。

  是谁推高了国际油价

  2005年3月,高盛预言原油价格将达到每桶105美元,没有人相信这一“豪言壮语”;2008年2月,纽约原油期货收盘价首度突破每桶100美元关口,还有很多机构认为这是原油“见顶回落”的开始;然而,当2008年5月22日,国际原油价格突破每桶135美元,市场居然一面倒地悲叹:“油价上200美元只是时间问题”。

  从2002年至今,国际石油价格已经飙升了近400%的。问题是,究竟是谁导演了这一切?

  美元贬值推动油价

  嫌疑最大的当然是国际原油的最主要供应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然而,OPEC却不愿意“背这个黑锅”。2008年6月1日,OPEC轮值主席、阿尔及利亚能源和矿业部长沙基卜?哈利勒表示,美元贬值、市场投机和次贷危机是导致油价暴涨的主要原因。他再次强调,OPEC不会在9月的部长级会议之前考虑增产,因为,OPEC的产量只占全球总产量的四成,而且目前的油价不是供需基本面决定的,不能将高油价归咎于OPEC。

  OPEC的这一辩解并非没有道理。众所周知,OPEC卖出的原油以美元计价,但从2002年以来,美元对欧元贬值了35%。关键问题在于,假如OPEC成员国把石油换成美元再从美国采购进口货回家,则损失还不算大,偏偏那些海湾富豪从欧洲进口的物资远比美国多。在2006财年,OPEC国家从美国进口400亿美元,同期,从欧盟进口960亿欧元,比照当时汇率,相当于1250亿美元。以购买力计算135美元一桶的石油其实不到2002年的90美元。

  此外,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在次贷危机影响下,美联储不断下调利率,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导致美元进一步走低,OPEC甚至进一步收缩产量以维持高油价,最终大大推升了原油价格。在2007年12月、今年2月和3月的成员国会议上,OPEC各国都拒绝了来自美国的增产请求,决定维持产能不变。其中,阿尔及利亚、伊朗和委内瑞拉等国甚至表示要削减供应。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如果美国依然采取美元贬值战略,将威胁其“石油美元”地位。事实上,OPEC国家正在考虑使用欧元,而俄罗斯则在考虑使用卢布,作为石油交易的结算货币,以终结“石油美元”的地位。

  需求增长也是推动因素

  除了供应面的吃紧,近几年来的石油需求大增显然也是导致油价飞升的主要动力。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新兴国家2008年的GDP增长率,虽然不会超过2007年的7.9%,但仍然会保持在6.7%以上。尤其是中国,今年和明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9.3%和9.5%。石油需求的增长随之而来。

  国际能源署(IEA)4月21日公布的数据是,中国、印度、俄罗斯和中东的石油消费量,已经达到每日2067万桶,超过了美国的2038万桶。美国在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从7年前的26%下降到24%。

  令很多预测人士此前没有想到的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的石油需求固然庞大,但最近几年石油需求增长最快的居然是那些原油产地,如中东地区等。高油价带来的高利润在沙特阿拉伯及整个中东地区引发石油消耗热潮,导致可用于出口的石油减少。中东地区六大石油出口国(沙特、阿联酋、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和卡塔尔)的日产量减少了544000桶,但它们的日需求量却增加了318000桶,两者相加,导致日出口量净减少862000桶。其中,沙特的能源需求尤为突出,它正试图成为全球石化、制铝和农药生产大国而大举投入,这几个产业均需要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与此同时,油田的老化及投资不足导致墨西哥、挪威乃至最近的俄罗斯石油出口大幅下降。据IEA的数字,全球最大的15个石油出口国去年的日净出口量为3870万桶,减少近100万桶。这15国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5%。

  投机资金难逃干系

  也有人将怀疑的目光盯向华尔街上的对冲基金们。

  前不久,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宣布,将着手调查美国原油期货市场,以查清是否存在价格操控行为,并将推进该市场的交易透明度。

  美国马斯特斯基金公司经理迈克尔?马斯特斯日前在美国国会作证时称,过去五年间,投资商品期货市场的指数基金规模从130亿美元激增至2600亿美元;仅今年前52个交易日,新流入商品市场的投机资金就高达550亿美元。

  这个数字令人联想到,在油市基本面并未发生突发性事件、反倒是次贷危机的爆发甚至可能导致全球原油需求下降的背景下,油价在这么短时期内如此快速的拉升,怎会没有市场炒作的嫌疑?美国国会议员们一直在向监管部门施加压力,要求他们打击市场操纵行为。因为今年秋天面临改选压力,历史上最亲能源巨头的总统小布什即将下台,议员们希望向民众展示他们积极应对汽油价格飙升的形象。

  事情的真相究竟为何,也许只有等油价真的见顶回落以后才会水落石出。

标签:石油   油价   美元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