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态文明?

2025-02-14 文摘 评论 阅读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态文明?  

  

郭 剑  

  

当前的生态危机是促使人们追寻生态文明的根本原因。鉴于此,在研究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时候,我们应该从生态危机入手。人们应当理性地把握如下三个问题:1.如何界定生态危机?2.现代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在哪里?3. 怎样实现生态文明?  

  

一、生态危机的界定:由人类造成的、属于人类的危机  

准确地界定生态危机是正确地理解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第一步,简要地说,生态危机是以人类的生活时间尺度来衡量的以及由人类自己造成的。“以人类的生活时间尺度来衡量的”是指,自人类产生以来的几百万年的适应过程塑造了人们的个体生活史、种群生活史以及由与人们密切相关的其它物种共同构成的群落生活史,这些生活史特别是个体生活史,要求人们用生活时间尺度而不是历史时间尺度、地质时间尺度来从事实践,并理解我们身处其中的自然环境所发生的变化。生活时间尺度是以几十年为单位的,历史时间尺度是以一个世纪或几百年为单位,地质时间尺度则以一千万年为单位。依据不同的时间尺度从事实践和理解实践,就意味着人在创造不同的历史并形成不同的历史观。生活时间尺度是由人类立场出发判断生态危机的最佳时间尺度,也是人们从事实践的最佳时间尺度。“由人类自己造成的”是指,人类有属于由我们自己创造的历史(这是我们与其它物种根本的区别),而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呈现出“历史进程加速”(acceleration of historical processes)现象,也就是说,历史进程以一种惊人的方式突然加速,在人类历史上曾需要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发展,现在在另一种方式下只用几个月或几个星期里就能轻快地完成了。这种历史进程的加速,意味着在人类的参与下,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直至地球生物圈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速率在加速。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的量和质,以人们无法估算的速度在递增和复杂化。这些物质和能量的加速变化归根结底是人类造成的,当它们表现出将要危及人类的生存时,不用说,这些“自然界的危机”的肇始者是我们人类。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以前仅是局部的生态危机,现在则表现出全球性和深重性。  

当前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如下:  

1.全球气候变暖;  

2.生物多样性减少(如有的科学家所认为,我们正处在地质年代上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  

3.能源和资源的“单向”流动;  

4.海洋污染以及对海洋生态的深层次破坏和掠夺。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兴起了与生态和环境相关的社会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各国政府间和政府内部的为解决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的机构,这标志着我们对生态危机认识的深度和关注的程度。到目前为止,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影响,受到最大范围和最多的层面的关注。2007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为唤起全球关注和着手解决气候变暖而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机构。   

二、现代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现代的工业生产方式  

现代的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现代社会的工业生产方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述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关系时告诉我们,“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是不能起支配作用的东西,那是自明之理。……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它要素”,因此,我们不妨从生产角度来分析现代社会引发生态危机的一般机理。  

人类一般生产及由之决定的一般分配和一般消费,是作为自然的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循环过程中的环节而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物)→产品→产品的消费→消费后的残余物→自然界。近五个世纪以来,工业生产方式逐渐发展成为人类生产活动中最主要、最普遍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与上述一般循环过程的关系如何呢?工业生产的具体过程极端复杂,我们着重考察决定工业生产具体过程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对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循环过程的影响。  

从总体上考察,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主要有以下非物质性要素及相关的因素:  

1. 现代工业技术(和现代科学);  

2. 现代的经济制度(以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为典型);  

3. 国际市场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普遍化,特别是上个世纪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的兴起(在消费主义支配下,人的需要片面化了);  

4. 人口的膨胀与城市化;  

5. 现代工业生产基础上的自然观和价值观等。  

这些要素和因素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决定了现代工业物质生产过程表现出特有的特征和影响,使得工业生产区别于它以前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如农业生产方式。  

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看,现代工业的物质生产过程的一般特征表现为:深度地改变或创造出各种层次的物质形态,即创造出自然本身不可能自发进化出来的新物质形态,并且这些新的物质形态种类的数量非常巨大。在现代工业技术和现代经济制度的推动下实现的这些被改变或创造的新物质形态,一方面能够满足不断膨胀的人口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能够满足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需要;最终,在现代技术、现代制度和需要之间形成反馈机制。从社会和经济角度看,立足于不同的立场,这种反馈或被理解为正反馈,或被理解为负反馈;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角度看,在以地质时间为尺度时,这种反馈也可以被理解为是负反馈,但以人类的生活时间为尺度,甚至以历史时间为尺度时,这种反馈一定是正反馈,换句话说,在现代工业生产的影响下,自然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表现出在人类的生活时间尺度下的“不可循环性”,它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在生活时间尺度下,工业生产作为一个环节,阻断了自然的物质和能量的有序动态循环,它使生态系统日趋恶化和不稳定,也即我们通常说的不可持续。  

正因工业生产改变或创造的新物质形态的速度和复杂程度,超出了生活时间尺度下甚至历史时间尺度下的自然的“消化”能力,直观的结果就是,在当前技术水平下,可利用的能源和资源加速减少,而无法“化解”的“废物”以同等速度增加,其结果就导致一系列生态上的灾难和危机。这些变化超出自然生态当前的承受能力,也超出人类的适应能力,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是不适合于生态规律的,甚至是反生态规律的。它从根本上摧毁人类的未来,为人类的未来投下巨大的阴影。正当人类工业时代为征服自然而胜利欢呼时,突然发现被人类的狭隘的、短期的目标所改造过的地球,似乎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富足之日就是恶果来临之时。”[1]   

三、走向生态文明:生态地生产和生态地生活  

面对生态危机,人类的个体、群体和后代都不会坐以待毙,人们要寻求一个根本的解决。那么,出路何在呢?  

地球生物圈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社会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的部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都是历史演变的,人类在任何时候都是依赖于自然的。正是基于这个认识,要求我们在生产和生活时必须与生态保持协调和一致。也就是说,人类在从事各种实践,发挥个体、群体和全社会的能动性时,要严格遵循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既向自然索取,又要回报自然,既生态地生产,又生态地生活,以保持生态系统的有序循环和稳定,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应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一切行为的规范。  

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带来的是人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异化,并最终导致自然生态的异化。出路在于扬弃这些异化,要求我们采取一系列的相关的变革:  

1.改变技术的性质,实现由工业技术向生态技术的革命,相对于现代工业技术的庞大、复杂而言,未来的生态技术则表现出中、小型规模和具有灵活方便、低耗洁净等特性;  

2.改革现代经济制度和管理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实现以量为生产目标向以质为生产目标的转变;  

3.重新审视和创造人们的需要,由只追求低级生活的单一需要转向追求高度满足生理的、社会文化的、精神心理的无限丰富多样的需要;  

4.自觉地控制人口的量,提升合乎人性全面发展的人口的质,并实现人口的分散化;  

5.否定“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观、价值观,确立新的生态伦理观,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应由主从关系转向协调统一。  

总之,人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变革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实现以生态技术主导的生产方式。随之而来,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人的消费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人的思想观念形态,最终总体上个人和社会本身就会发生相应的转变了。  

所有这一切意味着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文明形态,可称之为生态文明。这正是我们需要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个全新的文明,它们之间有着质的区别。在这个文明阶段,人是新人,社会是新社会,自然生态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社会和自然将实现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正如马克思说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因为,从根本上看,人类史和自然史是同一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1][美]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  

  

  

标签:生态   人类   自然   生活   尺度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