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苏联解体十五年的总结

2025-02-28 文摘 评论 阅读
  

  苏联解体十五年的总结
亚历山大·戈洛夫科夫
《国外理论动态》 2007年第7期

  

  


  2006年12月是苏联解体15周年。15年前的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维奇签署了《别洛韦日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声称“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体将停止存在”。2006年12月4日,俄罗斯《政治杂志》第45—46期合刊发表了亚历山大·戈洛夫科夫的《关于纪念别洛韦日分裂的思考》一文,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后果作了分析,对解体以来的15年作了总结。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我们失去的苏联
  
  苏联是在俄罗斯帝国的废墟上、经历了国内战争腥风血雨的大混乱而建立起来的,因而它不可能不成为高度集权的、专政类型的国家。这个国家以无数生命的牺牲为代价,实现了工业现代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了德国,达到了与美国的核均势,从而保障了以苏联的名称保存下来的、以俄罗斯国家主义历史传统为基础的伟大国家独立存在的必要条件。
  但是,苏联的发展道路最终陷入了绝境。极权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使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失去了竞争力。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能够有效地利用科技进步的成就。20世纪60、70年代之交,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潜力已经耗尽,从而陷入了严重的停滞状态,在旧的政治经济关系的体制框架内,这种停滞已经无法消除。
  至少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在苏联人民生活中发生了某些积极的变化。在当今俄罗斯人的记忆中,那时的苏联是比较人道的国家,统治者对臣民的控制采取相当灵活的手段,没有使用大规模的镇压手段。苏联的制度在严格限制公民政治权利的同时,使公民的社会保障维持在很高水平上。威权主义国家把犯罪活动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不允许民族冲突和其他性质的内部冲突发生。于是,普通老百姓得以过上有保障的、初步富裕的、安全的生活。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留下了消极的教训,但也积累了不少积极的经验。从原则上来说,它是可以进行改革的,只要及时地开始这样的改革,并且深思熟虑地进行改革,它并非必然导致破坏性的革命动荡。当代中国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
  赫鲁晓夫解冻年代的苏联与毛泽东留给其后继者的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农民占居民的大多数,但是它拥有自己的核武器,可以保卫国家免遭外部威胁,并且拥有进行独立的工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那时还存在从基层的农村开始把经济逐步转向市场基础的可能性,就像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所做的那样。在取得必要的一定水平的经济发展成果后,就可以缓慢地、但持续地改变苏联的政治上层建筑,把民主因素灌输到苏联(中国领导只是现在才着手实行类似的改革)。经济上繁荣、逐步民主化的苏联此后本来有相当大的机会来保持自己的完整和超级大国的地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赫鲁晓夫本人或其继任者都没有能够实现这一前景。
  在由戈尔巴乔夫发起、后来失去控制的激进改革过程中,曾经有过保持联盟国家(至少是它的历史核心——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可能性,同时把瓦解了的帝国边缘部分分离出去,因为这些边缘部分已经不可能、也没有意义继续保留下来。
  但是实际结果却是已经发生的那样。
  众所周知,“伟大的俄罗斯”曾经打造了牢不可破的各自由共和国的联盟。但是,俄罗斯自己却通过叶利钦及其同伙之手摧毁了这个联盟,而这些人是通过1990—1991年在一定程度上的民主选举掌握了国家领导权的。
  
  没有苏联的俄罗斯
  
  自苏联正式解体至今已15年,现在可以对此作出某些总结。
  现今的俄罗斯(这里具体是指俄罗斯联邦的一般公民)从联盟国家的解体中与其说遭到了损失,不如说得到了好处,至少从功利主义的经济层面来说是这样。这不仅在于俄罗斯不必再为从前的各加盟共和国的预算提供补贴,这些国家在获得独立后必须依靠自己的收入生活;而且在摆脱了联盟这一级之后,俄罗斯的最高政权在1991—1992年之交得以实施激进经济改革,而不必考虑那些没有完全准备好进行这样的改革的邻国,迅速转向市场原则使经济避免了当时即将到来的完全崩溃。在此后经历了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混乱时期之后,俄罗斯从1999年起进入了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时期,这早于独联体的其他成员国,而且具有良好的起始条件。
  但是历史上形成的俄罗斯(大俄罗斯),即所有自认是俄罗斯人的非正式总和,按照新的国境线被活生生地分割开来。这些国境线是按照苏联时期荒谬的行政区域划分确定的,把自古以来就是俄罗斯人居住的一些相当大的俄罗斯土地分了出去。
  俄罗斯联邦保留了超级大国的某些属性(导弹一核潜力,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的席位,等等),但完全丧失了苏联在国际事务中曾经拥有的威望。真诚的朋友很少,几乎没有真正的同盟者,但是在当今世界的各个地区有大批对俄罗斯不友好的人。
  苏联瓦解在许多俄罗斯人心目中是伟大国家的地缘政治失败和屈辱。从这一逻辑出发,可以把1991年12月8日签署的别洛韦日协定看作是民族背叛行为。
  但是,必须记得,按照1991年的状况,大俄罗斯本身已经接近耗尽人民力量的危险边缘。近年来关于人口问题的谈论很多。这个问题早在苏联时期就已经存在并且日益加剧。但是当时这些问题被令人满意的联盟平均出生率所掩盖了。在统一的苏维埃国家里,很难采取旨在保持俄罗斯人多数地位的某些措施。不仅如此,这一多数本身经过一两代人很可能将变成少数,由此将产生一系列后果。
  享有主权的俄罗斯拥有经济增长的资源和前景,具有克服其人口危机的充分可能性。只需要俄罗斯的掌权者具有足够的智慧和意志,他们最终将认识到早在18世纪伊万·伊凡诺维奇·舒瓦洛夫——伊丽莎白女皇的宠臣所提出的任务。
  
  联盟解散后的各民族
  
  苏联解体后,与俄罗斯相邻的、新成立的大多数主权国家的生活水平低于俄罗斯。此外,几乎在所有的后苏联范围内,从德涅斯特到帕米尔,到处或多或少地爆发了冲突,数以千计的老百姓牺牲了生命,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
  由此可见,独立给这些民族共同体造成的损失大于带来的好处。从独立中获利的主要是掌权的各民族精英集团。但是,上述国家中的每一个居主导地位的民族都把自己的国家独立看作是重大历史成就,为此可以忍受许多艰难困苦。与此相应的心理状态在每一个后苏联国家随着该国的发展而得到传播和加强。
  即使兄弟般的白俄罗斯人,他们的绝大多数也不会赞成现在就让自己的国家与俄罗斯联合起来,也不会赞成在联盟国家或其他某一种结构框架内把自己主权的重要部分转交给莫斯科。卢卡申科完全懂得这一点,他巧妙地利用白俄罗斯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制造对苏联时代的神话式回忆。他把这样的意识形态混合物灌输到人民群众的思想中去,以阻止潜在政治对手的思想传播。
  在前苏联的所有民族中间,“兄弟般统一的劳动联盟”的怀旧情绪可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传播。但是,把后苏联的各国重新联合组成一个统一国家的思想实际上在任何地方都得不到群众的支持。
  
  苏联解体后的世界
  
  现在的波兰精英分子热衷于发表反对苏联和俄罗斯的议论,他们以“团结工会”在上一世纪80年代的业绩为骄傲。但是,很少有人还记得,在莱赫·瓦文萨走上政治舞台前的数十年间,波兰几乎是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最可靠的盟友。而波兰人基本上赞成这样的联盟,甚至在反对本国共产主义当权者的群众性运动时期也是如此。在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内,苏联曾经是波兰西部边界的主要保证人,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则对这一边境线持有异议,这一边境线也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
  莫斯科在上世纪70年代上半叶的坚定政策为波兰带来了它所需要的结果:沿奥得河和尼斯河的边界得到了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签署的条约和赫尔辛基协议的确认。这些文件宣布整个欧洲的版图是不可侵犯的。于是,对波兰来说,这样的时机到来了:它可以毫无顾忌地转过身去,背对自己的东方邻国,面朝西方的新朋友。波兰人比东欧其他国家更早地实现了这样的转变,为此它获得了可观的奖赏。在加入北约和欧盟后,波兰获得了确保本国完整和安全的新的、大洋彼岸的保证人。关于已经消失的苏联,在华沙的政治集团总是只提其最坏的方面,因为这会讨好西方朋友。
  与波兰人不同,塞尔维亚人在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后遭受了极大的灾难。当苏联存在并在巴尔干拥有稳固的地位时,谁也不会想到,美国的炸弹和导弹会落到贝尔格莱德——对当时两个超级大国保持中立和友好的欧洲主权国家的首都。但是,当苏联不复存在,塞尔维亚人没有及时地以一个亲美的活动家替代米洛舍维奇,为此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无论是1975年赫尔辛基协议的条款,或者是丧失威信的莫斯科的外交努力,都没有能挽救他们的领土完整。
  上述事例揭示了苏联在欧洲和世界政治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苏联和美国被迫在核均势体系中共处,它们是两大互相平衡的军事政治势力中心。苏美对抗造成了全球核灾难的经常性危险,但是这一危险本身迫使两个超级大国及其盟友保持克制和谨慎。在被牵入进许多地方性冲突的时候,苏联和美国领导人总是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从这样的实践逐渐形成了某些非正式的地缘政治游戏规则,这些规则后来在具有条约性质的文件中得到了反映。这些条约成为国际法的实际规则,华盛顿和莫斯科或多或少地都遵循了这些规则。
  以许多单方面的让步为代价结束冷战后,改革时期的苏联领导人力图提出所谓的新思维来为自己的让步进行辩护,这是可笑的。按照这种理论,全人类的利益,首先是消除全球性核冲突危险的必要,被说成是最主要的政治优先问题。把这种说法翻译成实际外交语言,就是号召把整个国际关系体系纳入严格的法制轨道,排除滥用武力的可能性。衰弱的苏联已经没有能力用某些具体的政治行动来支持这一号召。“新思维”思想与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的其他不切实际的想法被束之高阁。
  在苏联瓦解后,美国自称为冷战的胜利者,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着手重新划分世界,毫不客气地使用武力,不受任何条约和国际关系准则的约束。这种政策的结果是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整个国际关系体系遭到破坏。发生冲突的地区日益增多,军备竞赛愈演愈烈。企图掌握大规模杀伤性导弹一核武器国家的范围有日益扩大的趋势。全球性核决战的危险,在苏联自愿退出与美国的对抗后在一段时间内曾经被遗忘了,现在重新成为威胁全人类存在的现实因素。
  苏联70年的历史充满了戏剧性的情节,凯旋和灾难、功绩和犯罪、胜利和叛变、人类精神最高尚的飞跃和最低下的堕落密切地互相交织在一起。但是,不管怎样,这是俄罗斯国家1200年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与俄罗斯帝国的崩溃相比,苏联解体就其政治后果的规模而言(幸运的是,不是就牺牲者的数量而言)是一场历史性大灾难。但是,我们不必为15年前发生的事情感到懊悔。因为有理由希望,俄罗斯历史上新的篇章会比别洛韦日协议所结束的苏联时期更加光明灿烂。

相关文章 张捷:评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秘密告(旧文)“你们等着吧,1917年还会来的。”谭天宇:《斯大林:未经修改的档案》简介【组图】5月9日,斯大林重回莫斯科谭天宇: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对苏联历史的评价对“斯大林模式”岂能“否定得越彻底越好”久加诺夫:斯大林——时代的天才和杰出的组织者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家的思想状况及其反思斯大林与二十世纪(旧文)斯大林与赫鲁晓夫,谁更可爱些?20年来俄罗斯社会历史观的嬗变肃反扩大化的罪魁--赫鲁晓夫建议搞“红场公开处决”
标签:苏联   俄罗斯   国家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