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美国:违约陷阱把经济拖下水;欧盟救助东欧陷两难

2025-02-27 文摘 评论 阅读
  

  美国:违约陷阱把经济拖下水

  

  2009年04月02日 中国新闻周刊

  

   从第一波的金融海啸,到实体经济的危机,再到第二波的违约陷阱和更加广泛的企业倒闭潮,美国经济在危机和衰退中,仍不断下沉

  

  本刊特约撰稿/吴晓鹏(发自美国纽约)

  

   美国大城市将看不到当地纸了

  

  2009年,或许将是美国业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悲情的一年。

  

  在西雅图、旧金山、费城等美国大城市,散发着油墨香的本土纸将永远成为记忆。

  

  3月16日,美国《西雅图邮》图片编辑约翰·迪克森与工作人员克丽丝·贝林格在做完最后一期纸后拥抱告别。当天,这间拥有146年历史的老字号馆宣布关门,以后只发行电子版。

  

  《西雅图邮》是今年美国第二家倒下的老牌日。此前,作为美国科罗拉多州最古老的纸,连续出版了150年的《落基山新闻》2月底已宣布停刊。

  

  《西雅图邮》总编辑戴维·麦坎伯说,该现拥有员工181人,而电子化后只需要雇佣20名编辑以及20名广告业务人员,他本人也不会留任。电子版的《西雅图邮》的自采新闻,较之于印刷版将大幅缩减,与博客和其他新闻媒体的链接将成为主要消息。

  

  《西雅图邮》在市场上的消失,使得西雅图市仅剩下《西雅图时》一家日。然而,《西雅图时》的发行人弗兰克·布莱森表示,他对此无丝毫幸灾乐祸之意。布莱森说,在美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每家纸都自身难保。

  

  作为美国最大的出版界巨头,赫斯特集团拥有数百家纸、杂志、电视频道、娱乐互动机构。拥有《西雅图邮》的赫斯特集团称,这家纸去年亏损1400万美元,“已经没有存在的理由”。赫斯特集团原本想把社卖掉,但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

  

  像《西雅图邮》一样,“已经没有存在的理由”的赫斯特国际集团下辖的地方纸还有很多。赫斯特集团不久已经发出警告,他们可能关闭亏损巨大的《旧金山纪事》,这家纸去年每个星期亏损超过100万美元。

  

  西雅图市之外,丹佛、图森等城市最近一个月之内都有纸宣布倒闭。《费城问询》今年1月份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圣何塞信使新闻》和《底特律新闻》目前也处于申请破产的边缘。

  

  受经济危机冲击的,不仅只有地方纸,即便是业佼佼者也不例外。

  

  纸倒闭潮的波涛汹涌已经波及到大的传媒集团。美国四大业集团中,排名第一的甘奈特集团(超过了纽约时集团、赫斯特集团和论坛业集团),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一共裁员8300名。

  

  2009年3月26日,美国影响力最大的两家纸《纽约时》和《华盛顿邮》,同时宣布了降低成本的措施,以缓解衰退给纸带来的经营困境。

  

  对于《纽约时》的多数员工来说,在未来9个月,他们将面临5%的减薪。减薪就是为了避免裁员,但纽约时公司表示,还将进一步裁员100名。

  

  美国经济自2007年12月开始步入衰退。在整个2008年,《纽约时》广告收入下降了13%;今年1月份,纽约时公司40年来首次宣布停止分红。而接下来,他们还将压缩纸版面,削减自由撰稿人的经费,以此节省印刷和稿费支出。

  

  《华盛顿邮》的措施,则是向员工推销“买断工龄清退计划”,即由员工主动提出提前退休请求,由纸按照其工作年限发放一定金额的补偿款。

  

  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这已是《华盛顿邮》第三次实施买断工龄计划。在去年的一轮买断计划中,有100多名员工提前退休。

  

  这两家纸降低成本的措施,都将在新闻采编和广告市场经营等各个部门同时展开。而他们的困境,只是整个美国业真实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其他许多纸的境况还要糟糕得多。

  

   纸破产倒逼公司债违约率上升

  

  纸的大批倒闭,也意味着纸欠债的违约风行,大量的媒体公司债将成为废纸。

  

  尽管公司债违约会发生在所有行业,但压力最大的仍是媒体、娱乐、赌博以及酒店等公司,还有汽车厂商和零售商。标准普尔预计,在263家媒体公司和娱乐公司中(其中包括酒店和赌博),有90%的公司面临违约风险。

  

  过高的融资杠杆率是导致媒体、娱乐行业公司债风险高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7年,芝加哥房地产大佬Samuel Zell自己仅拿出了3.15亿美元,然后以杠杆贷款的形式收购了论坛业公司,同时还将承担这家公司高达130亿美元的债务。

  

  不过,这位热爱业的地产大佬运气实在糟糕。就在他收购论坛业之后,次贷危机爆发,并引发了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期。此后,美国纸的广告开始不断收缩。每当有新一轮的债务到期时,论坛业公司就会进行一轮裁员,或者削减产品。

  

  Zell在给员工的信件中说,这场金融风暴让他无力偿还公司债务,最后只能选择破产保护。目前,论坛正在与其债权人协商修改债券的本金和利息条款,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其公司债出现违约。

  

  在这一过程中,多家华尔街金融机构扮演了主要角色。贷款给Zell收购的银行包括美林、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德意志银行和花旗集团。他们属于论坛业的优先级债权人,他们认为,论坛业在本身财务状况不佳的情况下,继续向次优先级债权人支付本金和利息,将伤害优先级债权人的利益。

  

  因此,华尔街银行们提出该公司应该进行破产保护。论坛业在申请破产保护的第二天,就有7000亿美元非优先级债券到期,但该公司没有支付——即这笔债务出现了违约。

  

  整个2009年,论坛公司总共要支付9亿美元的利息和6.5亿美元的本金。

  

  信用评级公司穆迪资深分析师JohnPuchalla说,10&#;15年前,美国业的债务非常小,但后来,各家公司借贷杠杆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泡沫。

  

  破产的纸有的已经如论坛业一样违约,有的则还在寻找买家。但目前人人自保,业想找到买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华尔街分析师都预计,纸连续两年下滑的情况,将是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以来,首次在全球发生。

  

  目前,在各种机构的预测中,今明两年美国公司债和银行贷款违约规模将达到4500亿美元和5000亿美元。标准普尔预计,高收益公司债券违约率今年将达到13.9%,但是如果经济下滑比预期还要糟糕的话,可能会达到18.5%。

  

  公司债违约对于全球金融系统来说,将是一个新的大麻烦。目前,因为抵押贷款证券、消费贷款证券等方面的损失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公司债违约会进一步伤害银行、养老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些公司囤积了巨额的各类公司债券。

  

  去年秋季,金融危机高潮时就曾引发CDS(信用违约掉期)市场的混乱。CDS是一种类似保险的产品,买家定期向卖价支付,如果违约或者申请破产保护可以得到赔偿。在雷曼倒闭之前一个星期,政府接管了房利美和房地美,迫使参与者结算他们手中约1万亿美元的CDS。市场认为这种接管就等同于申请破产。

  

  雷曼倒闭之后,很多机构担心,从雷曼购买CDS无法得到保障,他们不清楚自己欠雷曼多少钱,又能从雷曼身上收回多少钱。一些公司无法识别其投资组合的价值,这些产品基本上不交易。

  

  当时全球市场一度陷入极度恐慌,全球股市一周之内下跌了约20%。CDS市场最高有62万亿美元,到今年3月份,已经减小到30万亿美元。保险巨头AIG是CDS市场上的主力,AIG签署的金融产品保险合同面值有5000亿美元以上。

  

  后来市场不断恶化,其担保的金融产品价值也不断急剧下跌。AIG给他们做了保险,因此就要偿付。AIG的亏损基本上全部都是从这儿来的。一旦AIG损失很大,资本金不够,信用评级机构就会调降评级。评级一降,从AIG买保险的那些公司(称为交易方)就又要求AIG提供资金抵押。这些抵押实际上又是AIG新的亏损。

  

  因此,当企业债市场进一步恶化时,已经四度接受政府救助的AIG可能还会继续爆出新的损失。

  

  德勤监管与资本市场咨询部门经理李粤说,目前公司债券市场的风险还远未展开。

  

  上一次1990年代的经济衰退,企业债券的违约率曾经上升到10%。目前只有4%左右,但根据这次经济衰退的深度,市场上的估计是会达到15%。而事实上,企业债券的违约率跟经济衰退是同步展开的,“如果真达到15%,这对高达数万亿美元的企业债券市场,会有巨大的影响。”李粤说。

  

   美国经济面临重构

  

  不断膨胀的公司破产数字,进一步恶化本已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仅今年2月份,美国失业人数新增65.1万人,失业率上升至8.1%,为25年来的新高。如果从这场衰退开始的那个月算起,美国已经有440万人陆续丢失了工作。

  

  “扩散已经开始了,就看政府能否止住了。”花旗集团驻纽约的投资组合经理管大鹏说,目前金融危机现正在向实体经济的所有行业扩散,“以前贝尔斯登和雷曼都是个体的问题。现在出问题是经济基本面造成的。这个时候要出问题就是一批批,而不是一个个。”

  

  管大鹏预测,如果经济不断收缩,美国接下来肯定会出现很多破产,且破产的不仅仅是在银行,银行作为美国经济运行的的血液,“一个地方环节断了,其他地方都断了”。

  

  目前的失业情况,可能导致美国经济结构的重组。

  

  美国经济的几个核心领域,如金融、制造以及零售业等,目前已经不是简单裁员,而是直接砍掉一整个部门。摩根大通总经理吴向阳悲观地告诉记者说,未来50年,可能再也不会有人搞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担保债权凭证)了。

  

  对于汽车工业来说,全球的汽车生产重心也可能不再是美国底特律。一名当地出租车司机说,底特律现状非常悲惨,大量汽车厂和配套产品生产厂破产倒闭,很多人失业、流离失所。他所在的ALAMO租车公司去年还有4000辆汽车,今年只剩下2000辆汽车。通用汽车则称,有7500名员工将接受买断退休计划。

  

  而在具备经济发动机功能的消费领域,随着美国人在经济危机中逐步从借钱消费转向储蓄开始,未来很长一段日子,美国人也可能再也不需要那么多商店了。华尔街20多年的老兵Eric Salzman告诉记者,“即使我们在2010年最终能够从衰退或者萧条中走出来,我们的经济,再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爆发式增长了。”

  

  “当我们在借贷消费转向储蓄的过程中,可能要经历多年的经济缓慢增长。”Salzman说。他曾在多家华尔街投行、房地美及美国财政部担任管理层。

  

  失业及其导致的消费萎缩情况,预料仍将持续。

  

  摩根士丹利公司任职的张霄岭预计,美国经济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应该是此轮危机中经济下滑最快的两个季度。失业率在最近两个月也可能是一个最高峰。

  

  法国BNP北美首席经济学家Brian Fabbri说,失业会进一步打击消费者信心,如果失业持续高速增长,国会甚至会考虑实施新一轮的经济刺激计划。 ★

  

  东欧危机:推倒第二波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

  

  部分中东欧国家可能重演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东欧危机并非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冲击,主要是西欧国家为转嫁金融危机而抽取东欧的投资所造成

  

  本刊记者/孙春艳

  

  柏林墙倒塌20周年,北约东扩10周年,欧盟扩张5周年——2009年,对于中东欧国家来说,本应是欢庆之年。但这些通过西欧的援助而褪去意识形态色彩的国家,却因今年的金融危机肆虐,而处在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东欧总理频频辞职

  

  4月2日于伦敦召开的G20金融峰会上,注定要缺少捷克总理托波拉内克的身影了。这位刚刚在今年元旦接任为期半年的欧盟轮值主席,十分不幸地在3月25日,被捷克众议院通过了对总理的不信任案,被迫辞职。

  

  由于捷克是欧盟的轮值主席,因此,捷克政府的垮台对于欧盟来说是个重创。欧洲改革中心副主任巴瑞斯就指出,“捷克政府在G20第二次金融峰会前垮台,实在是太糟糕了。”

  

  但托波拉内克并非不幸者中的唯一。

  

  3月21日,匈牙利总理久尔恰尼·费伦茨在执政党社会党代表大会上宣布辞去总理一职。由于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久尔恰尼领导的政府支持率一路下滑。鉴于久尔恰尼已成为改革的“障碍”,他表示愿意辞职,让一名新总理带领国家走出金融危机。

  

  而几乎在一个月以前的2月20日,高居欧洲亏损之首的拉脱维亚,其总理戈德马尼斯恰已经主动请辞,成为东欧第一个向由危机引发的动荡屈服的政府。在总理请辞前的1月,摇摇欲坠的经济状况已经导致民众大约1万人示威游行,大量抗议人士与警察发生了冲突,并洗劫了很多商店。这是自苏联解体以来,拉脱维亚所发生的最严重骚乱事件。

  

  短短一个月间,东欧三国政府相继垮台,无疑为东欧未来的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久尔恰尼、托波拉内克们的困境,不仅是这三国匈牙利经济危机的梦魇,也是东欧诸国窘迫现状的缩影。

  

  “东欧危机并非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冲击,主要是西欧国家为转嫁金融危机而抽取东欧的投资,以及西欧为保住国内就业与产业发展而牺牲本国在东欧地区的投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博士余翔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债台高筑的东欧

  

  早在两年前,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就已发出预警,称中东欧地区为“全球高危之最”,担心其成为欧洲经济的“定时炸弹”。但当时的中东欧,仍被西欧等国誉为“钱生钱”的经济热土,国际资金也源源不断汇集于此。仅仅2007年,东欧甚至一跃超过亚洲,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市场。

  

  2002年,欧盟最大的一次东扩,曾将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10个中东欧国家纳入。从2002年至2007年,东欧国家在加入欧盟后经济进入繁荣期,经济年均增长率在9%左右,成为重要的新兴市场国家。

  

  然而,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东欧热土,从去年10月至今短短数月,经济经历了过山车:债台高筑、外资撤离、本币大幅贬值、失业率上升。

  

  “国家的发展不能完全依赖外资,东欧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迟早会出问题的。”东欧问题专家、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纪军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上世纪90年代在匈牙利留学多年的纪军,很早就关注到了东欧国家经济转轨中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之后,根据1990年确定的“华盛顿共识”,成为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指导方针。这个方针的原则是,“财政紧缩、私有化、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转轨的最终目的,是从中央计划管理的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制度,转变成市场经济和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制度。

  

  为实现“回归欧洲”的目标,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过程努力按照欧盟的标准,重新塑造了自己的经济体制。欧盟也推出一系列经济援助措施,引导中东欧国家靠拢和加入欧盟。

  

  据纪军介绍,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的私有化进程和方式虽各具特色,但无一例外地导致外资控制了这些国家的关键产业,尤其是金融、高新技术产业等。截至2003年,波兰、匈牙利等国家的工业部门、银行等金融部门,其资产的70%&#;80%都被西欧的外国人买走。

  

  中东欧的转轨,不同程度上受到来自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但即使在新自由主义最受青睐的英国,也从没有将任何关键性的国有资产出售给外国人。在德国、法国、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中,外国资本所占的比重不超过25%。

  

  “这就为未来埋下了祸根。”纪军说。自此,中东欧国家经济步入怪圈:在经济高速增长外贸连年创新高的情况下,出现了财政和外贸双赤字。

  

  2004年美籍波兰裔教授卡齐米耶日·Z·波兹南斯基所著的《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东欧国家的民族资本被剥夺》一书中认为,外国公司在东欧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轻而易举地利用对外贸易等手段将利润和租金转移到国外,而主宰了中东欧金融的外国银行,为其利润转移提供了便利。

  

  其实,早在金融危机之前,中东欧国家已经债台高筑。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中东欧国家的外债总额已超过1.54万亿美元。匈牙利的外债水平已经达到外汇储备的6倍,波兰和乌克兰为2.6倍。另据估算,中东欧地区2009年到期的外债约4000亿美元。

  

   波兰水暖工不见了

  

  波兰在西欧多个国家做过一个很有名的广告,“波兰的水暖工来了”,画面上一个英俊、年轻、健康的波兰水暖工人手里拿着钳子,向西欧国家宣示,缺少蓝领工人时可以想到波兰人。在东欧国家中,波兰有近4000万人口,是匈牙利的3倍左右,波兰拥有受到良好教育的、较低成本的高素质劳动力,劳动力价格是西欧的1/4。

  

  而现在的情况不同了。波兰水暖工不再受到欢迎,英国等西欧国家本国失业率上升,在西欧务工的移民也开始大量回流。

  

  就在3月24日,中国商务部提醒,受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近期中国公民应暂时不要赴波兰等中东欧国家务工。

  

  根据波兰就业中心公布的数据,受经济危机影响,越来越多的波兰海外移民从英国、爱尔兰、冰岛等地回流,造成国内失业人数激增。截至2009年初,波兰全国的失业率从2008年底的8.8%迅速上升至10.5%,失业人口达147万人。仅仅2009年1月至2月,就有16万人失业,创下了1991年以来单月失业人数最多的纪录。

  

  失业率上升最重要的原因,是实体经济领域外资的撤离。

  

  西欧国家是东欧的最大债主。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奥地利、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德国等欧元区国家的银行,相当于外国银行对这一地区拥有债权总额的90%左右。其中奥地利的银行已向东欧放贷2300亿欧元。

  

  “拉脱维亚、匈牙利、波兰等国90%的抵押贷款和消费信贷及大宗企业贷款是以欧元、瑞士法郎和日元等外币来计算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博士余翔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为保西欧本国银行的流动性,母公司纷纷从在东欧的子公司抽离资金。

  

  外资大量集中撤离,造成大量东欧国家人们到银行把本币挤兑成外币还贷,使本就严重贬值的中东欧国家货币继续下挫。

  

  根据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披露的数字,从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初,波兰货币兹罗提对欧元汇率贬值30%,匈牙利货币福林对欧元汇率下跌22%,罗马尼亚货币列伊林对欧元汇率下跌16%。

  

  货币贬值,加重了贷款人的负担,直接后果就是大量违约的发生。一旦东欧大规模爆发违约事件,势必将严重拖累作为债主国的西欧经济,并使中欧和东欧近二十年来的经济改革,面临前功尽弃的危险。

  

  进入3月初以来,匈牙利政府计划为失业的购房贷款人提供政府担保,计划向2008年9月1日之前办理按揭的购房者提供担保,时间最长为两年。但不幸的是,3月21日,匈牙利总理久尔恰尼主动辞职,使得国家信誉扫地,民众对经济前景预期更加悲观。

  

  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包括联想、华为、中兴、海信等电子企业在匈牙利都有分公司,目前海信、华为的匈牙利分厂已经停止生产,只留下售后服务部门负责后续产品的保修。

  

  即将倾倒的多米诺骨牌

  

  长期以来,东欧已经成为西欧的产业基地,一旦东欧地区出现大规模的经济政局动荡,不仅西欧企业会失去大量的产品市场,同时也会损失大量既有投资。

  

  欧盟可以动用的一笔基金是“危机基金”。“危机基金”又称中期财政援助基金,只有在某一非欧元区成员国发生国际收支危机或面临严重困难时,欧盟才会动用这笔基金为其提供紧急财政支持。

  

  去年12月,欧盟领导人决定将这笔基金的规模从原先的120亿欧元增至250亿欧元。到目前为止,匈牙利和拉脱维亚已分别从这笔基金中获得65亿欧元和31亿欧元的紧急财政支持。

  

  但这250亿只是“杯水车薪”。据统计,仅东欧银行业今年就将面临高达4000亿美元的还款压力,相当于该地区GDP的三分之一。

  

  向IMF提出救援申请也是一个渠道。匈牙利最早向IMF提出援助申请。去年10月至11月,IMF、世界银行和欧盟向匈提供了251亿美元的救助贷款。但目前IMF现有成员交纳的资金和黄金储备仅2000亿美元,急需其他国家注资。

  

  在3月1日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上,时任匈牙利总理久尔恰尼在会上建议,欧盟富国应设立1800亿欧元的统一基金,以帮助中欧、东欧国家重振金融市场信心。不过,这一建议在随后召开的欧盟特别峰会上被否决。在近日闭幕的欧盟春季首脑峰会上,欧盟27国领导人决定把对东欧地区国家的援助资金增加一倍,由目前的250亿欧元提高到500亿欧元。

  

  “东欧危机的窟窿需要至少2000亿以上欧元填补,现在的500亿欧元只能补好一角。以目前的情况看,这个窟窿只能越来越大。”余翔分析。

  

  记者采访的多位欧洲研究专家认为,东欧危机的损失和危害将超过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现在中东欧国家的政治动荡很有可能演化为国家经济的破产,一旦某国出现破产,很可能引发本就脆弱的欧盟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全面爆发,并将十多年来欧盟东扩辛苦建立起的成果付之东流。

  

  高度依赖出口的中东欧国家,更加寄希望于欧元区、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复苏,认为那时内部危机自行解困。但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东欧国家必将经历像东南亚危机后漫长而痛苦的调整,这些国家高度依赖出口和大量举借外债的发展模式必然改变。否则一旦面对危机,其经济基础的薄弱性还会使其步入深渊。★

  

  欧盟救助东欧的两难抉择

  

  欧盟大举救助东欧势必造成欧元的贬值,今后的复苏将非常缓慢。欧盟现在更多冀望注资后的IMF

  

  本刊记者/孙春艳

  

  3月19日,法国巴黎阳光明媚,市中心共和国广场上人山人海,彩旗飘扬,但这不是要举行什么庆祝活动,而是法国300万工人的集体罢工。这也是今年第二轮法国的全国性大罢工。罢工人群高举标语、呼喊口号,声讨总统萨科齐的经济政策,要求政府在经济危机中切实保护工人利益。

  

  
  欧盟的另一大国英国,情况也同样不乐观。金融是重要支柱产业的英国,国内商业银行的外债总额达4.4万亿美元,约为英国GDP的2.5倍。虽然G20伦敦峰会即将在这里召开,可英国民众却没有因此乐观起来。

  

  甚至,就连G20伦敦峰会花费的5000万英镑计划,也遭到了部分民众的反对。民众认为这对陷入衰退的英国经济将带来沉重负担,而之前,5000万英镑仅相当于球星贝克汉姆夫妇的身价,也仅相当于美国歌手麦当娜离婚时所支付的费用。

  

  除了英国法国之外,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经济衰退,也在最近几个月里表现明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欧盟所受的冲击和衰退程度甚于美国。

  

  长久以来,东欧已经成为西欧的产业集中地,救东欧就是救自己。然而,救助东欧显然并非易事。即将召开的G20伦敦峰会上,一场关于救助东欧的利益博弈,势必在欧盟和其他国家之间上演。

  

  欧洲“经济铁幕”

  

  在欧洲的政坛上,法国总统萨科齐一直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但这次,萨科齐所引起的冲击波,可能更为剧烈。捷克、匈牙利等国家甚至认为,萨科齐是在欧盟内部竖起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经济铁幕。”

  

  事情源于2月初,萨科齐推出的一项国家资助汽车业计划。2月5日,萨科齐召集三大车商标致、雪铁龙、雷诺总裁到爱丽舍宫会面,提出将向他们提供30亿欧元的低息贷款。条件则是,这几个企业不转到捷克等低成本的地区,而保证在法国国内生产。

  

  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显然触了“雷区”。 欧盟自从1993年1月1日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以来,商品、服务、人员和资本四大因素一直在欧盟内部自由流通,这也是十多年来欧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我们是否真正在同一条船上?或者我们有不同的甲板(在欧洲船里)?我们有一等甲板、二等甲板和三等甲板?”

  

  现任欧盟轮值主席的捷克总理托波拉内克对此愤慨地说。欧盟的27个成员国中,2004年以后加入欧盟的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对此更加反弹强烈。

  

  但事情并没有按照萨科齐的意志运转。对于企业来说,生产成本是经济危机条件下不得不考虑的事实。三大汽车巨头在萨科齐召见之后都表示,不会撤离捷克。

  

  但被触痛神经的东欧国家,显然必须做些努力。在现任欧盟轮值主席、捷克总理托波拉内克和时任匈牙利总理久尔恰尼的积极斡旋下,3月1日欧盟特别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敦促西欧富国尽快救助东欧。

  

  然而,东欧各国心愿难偿。久尔恰尼提出的1800亿欧元综合性援助方案没有通过,最大的阻力来自德国。

  

  德国在金融危机后的实体经济之糟糕程度,一点也不弱于法国和英国,甚至更加严重。德国联邦政府从去年年底决定,暂缓执行财政预算平衡的目标,目前财政赤字已达3.9%。德国第一支柱产业的汽车业,销售量屡创新低,行业巨头纷纷减产。德国高档汽车生产商戴姆勒公司,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一直处于停产状态。

  

  
  德国总理默克尔反对的理由是,“东欧各国的情况各不相同,应分别对待。”她的不同是指,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两个加入欧元区国家,两国情况较好,不应受到援助。

  

  其实,作为缴纳最多欧盟“会费”的国家,德国官员已经在多个场合反对由欧盟“轻率”出资援救个别国家,而是希望东欧各国更多争取IMF的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分析原因认为,西欧国家银行大量放贷给中东欧国家,如果西欧大幅救助中东欧国家,东欧理所当然要求债务减免,这是西欧的商业银行和政府不愿意看到的。

  

  欧盟的救助难题

  

  匈牙利等国家提出欧洲“新经济铁幕”,反映东欧国家对欧盟救助政策的焦虑和不满。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欧洲所研究人员杨芳则认为,目前热议的欧洲新“经济铁幕”,再次反映了整个欧盟经济一体化与政治上各自为政之间的冲突。

  

  这显然不仅反映在救助东欧的问题上。在金融危机袭来时,各国分别采取了救市政策,比如,德国2008年11月5日通过了“以促进增长保障就业”的振兴经济方案;法国政府推出了3600亿欧元的救市计划;英国推出了将部分银行国有化的救市方案等。但就欧盟集团总体而言,在面对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其协调程度和反应速度较为迟缓,明显缺乏统一的大规模应对措施。

  

  欧盟冗长繁琐的官僚程序是出了名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中心主任邢骅,有一次与欧洲一位接近欧盟决策核心的人士会面,当邢骅问及欧盟的政策制定是否真如传闻的那样,90%都是在凌晨两点钟通过时,这位人士笑言:“完全属实,不过可以补充的是,其余10%是在清晨四点钟通过的。”

  

  “它们在利益协调的拉锯战中浪费了宝贵时间,很可能错过救助东欧的最佳时机。”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博士余翔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事实上,近日闭幕的欧盟春季首脑峰会通过的“500亿救助计划”,也是拖到了最后一刻,而且是在奥地利、法国等几个东欧债主的极力说服下,德国总理才勉强投票同意。

  

  同意救助计划只是第一步,随后各国能掏出多少真金白银,还需要反复的斡旋和讨价还价。迄今为止,欧盟只有一个松散的跨国主权国家联合体,只有统一的货币政策,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由于财政政策由各成员国国会自己掌控,所以欧盟各国国会财政政策的出发点,自然多从本国利益来考量。

  

  各国出资多少,还受到欧盟坚守的共同财政纪律制约。1997年通过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对成员国的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率等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其中政府财政预算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按照这个标准考察,德国的赤字已经超过标准。

  

  在2002 年至2007年间,欧元区国家的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基本保持在1%以内,甚至有的国家只有0.2%。当时甚至有欧元区国家认为,当时规定的财政赤字上限3%太高了。

  

  
  “其实《稳定与增长公约》也对战争、或者经济危机等特殊情况做了上限可以浮动到4%的规定,但是很多国家当然不愿意冲高,否则这些国家将回暖乏力。”余翔解释。目前,法国、德国的财政赤字分别为8.8%和3.9%。

  

  这正是欧盟的救助两难:大举救助势必造成欧元的贬值,今后的复苏将非常缓慢。欧元不是世界第一大货币,欧盟也无法向美国那样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大量印钞转嫁危机。

  

  欧盟能做的,只能是加快中东欧国家加入欧元区的进程。

  

  在前述欧盟特别首脑会议上,久尔恰尼要求欧盟缩短东欧国家进入这一体系的时间。他说,“加入欧元区是抵抗经济困境的‘疫苗’,但我们并不是要降低加入欧元区的条件,而是不应该让我们在‘等候大厅’里再呆上两年。”德国总理默克尔虽然反对缩短加入欧元区的两年准备期,但是她也暗示,可以加快中东欧国家进入准备期的速度。

  

  欧盟将责任推到IMF

  

  与世界银行致力于帮助最贫困的人民和最贫穷的国家不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扮演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亚洲各国的经济复苏,正是因为亚洲各国的资金,首先于IMF的贷款救助。

  

  这一次东欧的危机,显然也不能缺了IMF。IMF的职责,是负责帮助各成员国克服短期性国际收支失衡,以提供政府间贷款的方式来缓和成员国的外汇短缺困境、协调国际货币的秩序。此次东欧危机,也正是IMF大显身手的时机。

  

  随着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IMF已经向一些国家提供了支援,其中多数为中东欧国家。据统计,过去半年,IMF共批准约550亿美元的贷款,其中包括:乌克兰的164亿美元,匈牙利的157亿美元,拉脱维亚的104亿美元,白俄罗斯的25亿美元,冰岛的21亿美元,巴基斯坦的76亿美元以及塞尔维亚的5.16亿美元。目前,土耳其和罗马尼亚正与IMF就贷款进行商谈。

  

  但是,目前IMF的资金储备只有2000亿美元,仅是东欧今年需要偿还的4000亿美元的一半。

  

  “G20峰会上,欧元区国家会要求中国、日本和石油输出国等为IMF输血以救助东欧。”张明表示。美国在IMF中的份额为16.77%,与美国的经济地位相匹配。中国仅有3.72%。

  

  3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英国《泰晤士》发表文章称,中国愿意为扩充IMF资金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中国等国家注资IMF,势必要求增加所占有份额和拥有更多的表决权,这也要求欧元区国家必须让出部分份额。但在危机面前,欧盟各国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对于欧盟而言,卸下东欧巨额的援助压力,显然是他们目前最需要的。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标签:欧盟   国家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