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抗日战争中南京决战的可行性

2025-02-27 文摘 评论 阅读


蒋介石就是个狐疑的家伙,搞搞小阴谋还可以,上不了大台面

南京保卫战如果选择不战,就让城而走,让日寇扑空。如果选择抵抗,就化南京为绞肉机,每一座废墟都要争夺。

蒋介石选择把淞沪作为主战场让日寇的海空优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在日寇杭州湾登录后,国民政府以南京为依托,以镇江为支点,以江南为网罗,以江北为奇兵,利用宁沪地区水网复杂,浙北地区层峦叠嶂的特点,与日寇战略决战,胜算比淞沪决战要大得多。

一是日寇拉长了补给线,便于小部队穿插迂回到宁沪之间打击其辎重部队。江南水网地区,道路易于毁坏,不利于日寇机械化行军。虽然日寇有溯江而上的选择,但是以长江的深度、宽度和广阔的防御纵深,沉船则大舰不能通行,炮击则小舰不航,结合水雷、小舰突击和渔船爆破等方式,日寇根本不能够保证一场决战的运输,到了南京就会成为强弩之末。

二是镇江南京地区虎踞龙蟠,向东防守,守宁必守镇,常州镇江到南京一线丘陵密布,正是节节抵抗的用兵之所,利用浙北、宜兴的山地隐蔽大规模部队的调动,等到日寇钝兵于金陵城下,直击对方侧后,以夜战混战抵销对方空中优势,完全有可能全歼敌人的重兵集团。

三是南京的首都意义。南宋采石矶之战和明兴江东桥之战,前者延续了南宋百年之命,后者开创了朱明王朝数百年都基业,可见死守南京并非不可能。而且在当时全民抗日热情空前高涨都情况下,只要国民政府有决心,守卫首都,未尝不能成为日后斯大林格勒的预演。以南京复杂的地形,只要有坚持城市巷战的勇气,坚守60天是完全可能的。在此期间,城市内的补给,完全可以依靠江北地区的夜渡来解决。日寇却会因补给线的拉长,而削弱战力。

四是长江的阻隔作用。日寇不夹江并进,则不能切断中国军队的补给线;夹江而进,则会因长江的阻隔而首尾不能相顾。一旦南京陷入大规模巷战。日寇必然选择在江北开辟第二战场,切断中国军队的退路。中国军队在江北的部队可采取节节抵抗,不断骚扰的战术,吸引一部分日寇主力进至六合天长一线。另从安徽、福建、两广调动重兵集团,从郎溪、溧水一线利用山区隐蔽东进,与从宜兴、镇江一线侧击日寇的部队配合,直扑在南京陷入巷战的日军集团,将会取得比台儿庄战役要大得多的战果。

当然,采取这样的选择肯定是要付出代价和承担风险的。

第一、南京镇江一带残破,不可避免。但是就日后南京成为鬼域来说,完全是值得的,虽然大量的平民会因此流离失所,却也总比被杀戮为好。且这样的战略,会使中国军队能够有目的的作战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不至于成为任人宰割的一盘散沙。蒋介石不采取这个战略,不是因为爱民,也不是因为爱国,是因为他一直打算和日本讲和,讲和成功后还是要把金陵作为首都的怎么能够容忍巷战残破之呢?

第二、存在被日寇围歼的可能。当时日寇确实有在南京地区围歼中国军队有生力量的图谋,事实上所谓的南京保卫战也帮助日寇实现了这种图谋。但是,这种选择的关键点,除了南京的巷战之外,中国军队更多是在可以构筑兼顾工事并可从容撤退的浙西北和皖南,日寇难以实现对以上地区对迂回合围。最关键对是这是在与日寇以攻对攻,打运动战,是国民党政府从来不用打。

第三、北方日寇集团的威胁。日寇在华北地区的集团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威胁,如果日寇采取在宁沪的常州一线采取守势,等华北的日寇突破徐州一线,从皖北南下,形成钳形攻势,从北部迂回,切断南京合肥一线中国军队的退路的话,南京战役的计划则应该取消了。但是,以日寇的骄横和短视,绝对不可能等上半年。他们最有可能的是采取从连云港登陆,席卷苏北,直插合肥的战略,但是,这样日寇的军队更加分散,关键是只要徐州还在国民政府手里苏北地区的补给线比苏南更难保证,日寇的辎重部队进入狭窄的京杭运河才是真正的自寻死路。

当然,一场南京战役的胜利,并不能完全改变中日两国的对比,也不能改变中国长期抗战的进程,但是,至少可以使中国人死得少一些,保住更多得国土不被蹂躏或者迟遭践踏,保住更多得人民。
标签:南京   地区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