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金融热点问题之我见
关于当前金融热点问题之我见
“2008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温总理年初判断,宣布了08年中国金融形势的复杂和多变。外围国际油价,粮价飞涨,能源和生活资料齐头并进,经济源头水位节节攀新高,世界经济龙头,美国次级债危机波及范围广,时间长,和石油互为作用,对他国经济形成冲击,中国作为新兴经济国家,当然不能幸免。在内部,30年的改革开放,以出口,基建为主的粗犷型,消耗型企业成为中国经济构架中的主梁,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暴露。事实上,中国实体经济的主力是初级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这里最大的问题一是能源消耗大,国家实际储备不足,特别是石油等工业必须物质匮乏。第二个矛盾是,回旋余地小,各种实体经济的搭配不合理,不能形成有效互补和充分的经济内循环,导致应付起来非常吃力。第三,经济问题专家团队实际能力欠缺。在中国谁拿过诺贝尔经济奖?有多少教授,专家能客观,实际,能抛开外部干扰,不带政治偏见,来研究和分析国家经济状况和运行规律的?按中国当前教育,人才培养环境,培养出来的是次品已经很不错了,大多数还是等外品。
问题一,通涨
通涨的根本原因是流动中的货币量大于实际需求量,外在表现形式是物价全面上涨,物价指数上扬,通俗的说就是“钱不值钱”。国际上认定的安全通涨率是2%-3%,我国从07年下半起近一年处于安全界限上,足以说明现在中国经济在通涨通道中。因此,国家08年货币政策是从紧。采取的手段是:提高准备金率,央行开具票据,提高利息等,目的就是将过多的流动货币收回来,保证供需平衡?从逻辑上讲是非常正确的,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那是为什么呢?因为,对于流通中的货币为什么会多出来这个原因没有找到明确答案!我个人认为,流通货币突然多出来,有两大原因,一是,外贸企业连续顺差,企业攒到的是美元(主要是美元,当然还有其他外币)到国内流通需要将美元换成人民币,美元攒的越多,兑换量越大,央行的人民币发行量也就加大。二是,国际热钱的海量涌入。对于国际热钱的定义有很多种解释,关键一点这些钱到国内来是寻求保值和升值的,因为人民币有强烈的升值预期,银行又有加息的预期,国际资本可以在中国无风险套利,加上国外金融衍生品的放大功能,使得“热钱”进入中国的欲望很强烈,钱进来了还是要兑换成人民币,应此,货币供应量又猛然提高。就是以上两大原因,造成目前国内货币流通领域,流动性过剩。那么,国家货币政策为什么不能发挥有效作用?是因为,国家采取的正规办法,控制的是商业银行,目标是贷款。那么正常的外贸就会受到抑制,顺差减小,但是,对于“国际热钱”却无能为力,他们进入中国的渠道多,且在暗处,常规办法当然对他们无用。那究竟有多少热钱流入中国?到目前为止官方没有任何明确答案,而民间从1.8万亿美元到3000万美元各种传言皆有。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热钱确实存在,且数量庞大。那么他们对中国有危害吗?答案也是肯定的。首先就造成,货币发行量猛增导致通涨。其次,他们逐利本性决定,可以扰乱国家正常金融,典型如“地下钱庄”,还有楼市,股市价格的暴涨暴跌。只要有套利可能并适合于大规模资金运作的地方,就有“国际热钱”的身影。任何政策都有他的两面性,那么从紧的货币政策他的危害是什么呢?前面,已经分析过,导致货币投放过度的原因,主要是外贸和热钱上,而从紧的货币政策,打击是资金密集型企业需求面的企业,而支撑国内经济的主要靠这些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如房地产,钢铁,水泥能,另外,还制约了新兴企业,特别是高新企业的发展,科技靠的就是研发资金的投入,小企业要发展,初期必须有资金的支持。这样的货币政策直接就导致上述企业出现财务危机,引发破产倒闭等事件。综上所述,要控制通涨,就必须控制热钱的流入和流出。还有,就是控制热钱在中国的稳定性,宁可让他们呆在银行,也不能放出来去四处宣泄!
问题二,股市
中国14年来的股市发展一直遵循着中小投资者付出重大代价这个规律。其根本原因就是所谓的走“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总是在政策和市场化之间寻求平衡,造成一次又一次的爆涨爆跌。证监会这个政府单位与上市公司,财务公司,券商,银行,保险等形成有时对抗,有时团结的局面,他们团结时股市就是牛市,他们对抗时股市就是熊市,细心的朋友们可以查阅中国股市的牛熊历程,就可以清晰的发现这个简单的逻辑。也就是时常听到的“政策和市场博弈”。现在我本暂且不讨论这个问题,我想探讨的是从6000点跌到2800点后,股市的发展方向。48%的跌幅,使得中国在全球88个主要国家指数排名从当时的前5名,到如今的最后一名,其可怕之处不言而喻了。因为上市公司利润总和基本和印花税+券商佣金持平,那么实际上中国股市就是个0合游戏,也是说,你亏的钱等于人家攒的钱,理论上和赌博相似。目前实际情况亏损的是绝大多数散户,应此,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散户亏的钱到其他人手里去了。那么谁在攒钱,有这么几个重要去向,一个是上市公司圈走了,一个是卖出股票的大小非,还有一个就是消息灵通的个人和单位。总金融涉及数万亿资金,数万亿啊,只要其中的百分之10流通到社会中,就会引起货币供应失衡。另外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引发社会问题,再有一个就是散户人数众多,深度套牢,必然导致消费下降,按目前的国内经济环境,必须要刺激消费才有可能摆脱高通涨的困境。因此,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的考虑,股市必定不能再下跌!再下跌,上市公司圈不到钱(昵称“融资”),券商要亏本,银行储蓄上升贷款收紧,负担加重,证监会失去公众信任。在这个时候,几大决定股市去向的不同利益体会达成利益一致,那么股市必然就会上涨。至于什么时候涨,涨到什么位置,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发表稳定金融市场文章,各大公司大股东承诺延长锁定期和设置最低抛售价格,证监会严格监督大小非解禁,总总迹象表明,利益趋向基本在慢慢达成一致。我的判断是这样的,如果全球石油价格向下回落,出口企业得到政府实质性的政策优惠,那么舆论会借此机会大力唱多,这个就是股市转向的时间点,另外还取决于机构筹码的收集力度,我相信他们会配合的相当好的。至于涨到什么程度,则完全取决于散户在解套,或者轻度割肉后的资金去向,假如大部分留在股市,则高度可期,如果集体外逃那就必然不会很高。现在指数在3500点附近有密集的套牢盘,可以这样理解,当到达这个位置附近的时候,就是各利益集团检测资金去向的关口,也许会利用媒体强大宣传来主导散户的思维。所以,我判断第一波涨势会在3200-3300附近。祝大家好运!
问题三,楼市
楼市同样是国内利益集团的焦点,和股市一样,为此买单的就是普通百姓。但和股市不同的是,涨跌循环的次数和时间显得比较缓慢,波动的灵敏性没有股市高,再一个就是参与利益分配的群体少,除了炒房团,普通居民就是被迫承担高消费。换句话说,只要居民承受得其,房价就不会大幅度下跌。按市场经济学,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除去耕地和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中国实际房价持续可增长性相当大,但问题就出在,短期增长过快,炒作过猛,导致房价超过消费主流经济承受力脱节。这必然会导致房价短时间内下跌。那么如何来测算下跌的幅度呢?我是这样逻辑,就看每年公布的城镇居民实际可分配收入的均值和实际房产成交价格的比值,参考系数0.8。例如我市,人均实际可分配收入为18000每年,按20年还贷,100平方计算。就是房价的极限价格,每平方18000*0.8=14400元每平方,如果再进一步,是这价格乘以,GDP于CPI的比值。也就是在高增长,低通涨经济环境下,房价还可以略微再向上浮动,反过来,如果通涨率提高,房价就会向下调整。目前国内经济正是处于通涨阶段,那么房价下跌是必然的!那么跌到什么程度呢?我认为,只有跌到0.3附近时,才能说房价比较正常,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问题是利益集团们是绝对不会答应的,且看深圳房价跌到去年年初水平时,就有“需要稳定楼市”舆论要求,可想而知,房价每下跌100元,就会引起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满足大多数人的正常需求,就需要政府重拳瓦解利益集团,而这又有多大可能呢?应此,楼市的政治问题,远大于他本身的经济问题,这就可以解释长达4年对楼市的宏观调控,为什么只见涨,而不见跌?另外楼市所带来的经济连带问题是,利益集团需要房价稳定在支配收入附近,如果成功,必然导致其他消费降低,其他消费降低,又不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长期如此,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发,而如果房价下跌力度明显,则会导致,整个经济循环体系的破裂,也会产生政治动荡,引发社会矛盾爆发,这是个二难命题。
限于篇幅,和本人水平,暂且讨论到这里,欢迎大家指正,同时祝大家好运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