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社会主义
从1848年2月24日《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社会主义运动一路坎坷,时而轰轰烈烈,时而摇摆不定,甚至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这是何等的悲哀啊!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无疑是当今最先进的制度,必定战胜而取代资本主义。但在资本主义垂死挣扎下,社会主义依然被大多数人怀疑,依旧不被多数国家所接纳,这正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真实写照。
我们没有理由怀疑社会主义,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去反思这其中的缘由。就本人来看,我们至今依然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依然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也正是修正主义层出不穷的关键所在,这也正是无法全世界无产阶级专政,少数国家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也坚持不好、发展不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所在。
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搞不清这一根本性问题,就会犯各种各样的修正主义错误,而且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能犯修正主义错误,如果不把社会主义说清,社会主义就永远只能是个乌托邦,社会主义将死路一条。
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如何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二是夺取政权后,如何坚持社会主义;三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大联合,并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社会主义。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的修正主义错误,除了极少数修正主义者是别有用心外,大多数起初还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但他们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也不清楚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所以才最终走向了修正主义,相当一部分修正主义者到死也还认为自己是彻底的社会主义者,这又是何等的悲哀啊!
社会主义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其对立面是资本主义,走社会主义必须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前提,这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基石,在理论上没有任何争议。但在如何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应该通过改良主义来实现这一目标,这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一次修正主义。事实证明改良主义是无法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社会主义最终还是倒向资本主义,形成了事实上的修正主义,并差点葬送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最终被无产阶级所抛弃,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这一点已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共识,马克思主义对这个问题阐述的也最清晰。
科学社会主义战胜民主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后,更大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也就是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大联合,就无法实现全世界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是没有从理论层面搞清。在这个问题上出现过两次修正主义,分别以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为代表,前者把社会主义教条主义,后者直接葬送了社会主义。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基本上没有逃脱这两种模式,这也正是社会主义运动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根本原因所在。
那么,应该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大联合呢?我们除了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外,还得搞清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讨论,才能将这一问题看得更清。
在如何坚持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给我们的答案比较笼统,因为马克思主义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而对于坚持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只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框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不可能提供一条现成的路线,列宁显然也没有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因此,出现以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为代表的修正主义,也是合乎情理的。从目前来看,或左或右似乎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某种规律,然后就出现了戈尔巴乔夫,苏东剧变正是遵循“左-右-垮”这一规律,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社会主义运动“垮”的命运就很难避免,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者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产品按劳分配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剩余价值论,论证了资本的剥削性,但遗憾的是没有提出按资分配这一概念,这也正是搞不清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所在。
本人认为,劳动统治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资本统治社会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劳动统治社会还是资本统治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所有制层面,一般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之间的对立,但不是绝对的对立。如果一个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或部分私有制,但仍然实行按劳分配而不是按资分配,劳动依然统治资本占主导,那这个国家就不能称之为资本主义社会。邓小平提出“不问姓社姓资”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这也正是搞活生产要素市场的原因所在。可惜的是,搞活生产要素的同时,在事实上承认了按资分配的合法性而又没有很好地去规范,这也正是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者否认生产要素市场引入社会主义的原因所在。
至于市场经济,就更不能成为资本主义的专利品了,过去我们由于底子薄、产品少而实行计划经济,给人造成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的假象。但到现在我们就不能这样去想了,市场经济不过是产品交换的载体而已,通过市场能够获得物美价廉的产品,能够高价销售自己的优势产品,岂不也能增加社会总财富吗?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能否实现劳动对资本的绝对统治,能否实现劳动者对资本家的有效制约,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如果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劳动者对整个国家拥有主导权,那这个国家就是社会主义。
私有制和市场经济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都可以用来造福无产阶级,关键还在于能否实现劳动者对整个社会的绝对控制,但这并不意味着不承认按要素分配的合法性。如果实现劳动者以劳动入股,并规定资本股份不得超过整个股份的20%-30%,劳动者按股份参与决策和分配,资本家一资独大的局面也就不复存在了,这样的社会难道是资本主义社会吗?
当然,以上仅是从理论方面论证了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如果不考虑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就又难免会犯或左或右的错误。本人认为,在实践和操作层面,国有经济应该定位为第二产业的主力军和财政的主要贡献者(至少要占到60%以上),成为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的重要示范,成为经济民主和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践行者和推动者,不仅要在总体控制力上占绝对优势,在80%以上的主要行业中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在规模上也要占绝对优势(至少要占到40%以上),并且要实现所有行业的全覆盖,否则社会主义集中精力办大事的优势就无法发挥。集体经济也要占到30%左右,要定位为第一产业和轻工业的重要生产者,国有经济的重要补充,区域共同富裕的重要示范,按要素分配者最多不能高于平均水平的3倍。私有制经济比例不能超过20%,应该定位为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重要补充,服务业的主要提供者,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集散地,搞活经济的重要试验区,劳动者以劳动入股,资本股份不得超过整个股份的20%-30%,劳动者按股份参与决策和分配,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要在关键环节对私有经济形成绝对制约,并为私有经济承担一定的经济风险,劳动者要对资本家形成绝对制约,当然资本家的合法分配是要严格保护的,但资本家的工资不能大于平均工资的10倍。
这样一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私有经济便处于有序发展的良性轨道,只要牢筑“劳动统治资本”这一社会主义本质不动摇,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底线比例卡死,邓小平同志所担心的“十个如果”就不会出现了,修正主义也就没有藏身之地了,因为我们为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套上了紧箍咒。
至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大联合,并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我就不回答了,因为解决了前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