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义”和“问题”的论争说起
上个世纪“五四”运动时期,曾有过以李大钊为首的“主义派”和以胡适为首的“问题派”的论争。
李大钊等认为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而胡适等则认为只有发展教育,兴办实业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实践证明。在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下的中国,把马列主义引进中国,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压迫,才挽救了中国,使中国人民真正走上了当家作主,快速发展的道路,中国人民从此才完全站起来了。相反,胡适派的“教育、实业救国”之策,肯本行不通。如果行得通,那亚洲、非洲那大部分私有制国家不都赶上欧美国家了?不会到如今还要靠联合国救济生存。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居然又出现了类似的论争,这就是“姓资、姓社”,也就是中国要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复辟资本主义老路的问题。出现这种论争,本来是件好事,因为它是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是高举什么旗帜的问题。可就在这个时候,某位垂帘听政的无耻小人出台说话了,不要管什么姓“社”姓“资”,“不争论”,还说什么只要“三个有利于”就行了,这不过是“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老调重弹而已。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其统治,也曾提出过“三个有利于”的观点。因此,这是从根本上抹杀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一些人以“不争论”为由,一切问题都不让争论。其实,所谓不争论,正确的做法只应是一般问题不应过多纠缠,而重大的原则问题,还是应开展必要的争论的,不然如何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呢。垂帘听政的他,一言九鼎,争论被扑灭了。于是中国又回到了没有民主,没有客观真理,只有权力真理的时代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毛主席说:在路线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据此,重大问题上不争论,这是极不科学的,甚至是十分有害。宣传“不争论”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包藏祸国殃民之心。
追溯起来,今天一些人的私有制叫嚣的始发点,其实就是最初的小岗村“包产到户”。因为不争论,“包产到户”的路线就顺利地沿着自身逻辑必然向私有化演变。而这正是60年代XX路线所鼓吹的。他们完全无视广大农民“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呼声,无视中国农民早就提出的“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把小岗村的血手印吹得天花乱坠,“小岗是中国改革第一村”,“是中国改革的方向”,却不了在村第一党委书记沈浩为私有制改革殉葬后,为了宣传沈浩却又不得不承认:“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进富裕门”,还有人用“偏、穷、乱、散”四个字描述小岗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村里到处是柴垛、垃圾,环境差;缺乏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1月4日《人民日报》上宣传沈浩那篇文章中的一段话)这就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形象?这就是新长征时代小岗村“十八勇士”用血印为全国老百姓划开的“幸福”之路?这位记者真该下岗了(不,应该是主持宣传媒体的负责人),为了提高沈书记的形象,却大大揭露了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真实面目,证明原来所宣传的都是“假大空”,是忽悠老百姓的。
既然小岗这个改革第一村“20年没进富裕门”,并造成全国诸多的“三农问题”,那在这个错误典型的启动下进行的农村改革就是失败的。
而在城市进行的企业改革更是反对声一片。农村改革后,复辟派就提出要搞活企业,实行激励机制,要完全彻底地按劳分配,拉开分配差距,让少数人先富起来。我们一些能干且勤劳的职工,着实高兴过一阵子,收入确有一些增加;可是,不久,出现了分配上的任意性,少数当权者利用权力提高自己的收入,为此广大职工提出质疑。复辟派提出的对策是搞企业承包,因为农村的经验就是承包,一包就灵。(但真的灵吗?广大亚洲、非洲的农村地区本身就是私有制,从未听到他们讲过“一包就灵”啊!)在广大企业实行承包后,更大的问题却接踵而至,──经营管理者的短期行为来了,为了业绩、政绩,拚资源、拚消耗、拚设备……。同时,在公、私企业并存的情况下,一些公、私企业的负责人互相勾通,故意把公、国企业的肥水,流给私人企业;更有甚者,故意“毁庙肥和尚”,(一个开创在先,接着仿效不断),致全国绝大多数集体、国营企业,每况日下; “此时,胸有成竹的复辟派装出一付惋惜的样子说“这是产权不明的原因所致,搞股份制啊,或者干脆卖掉呀”。于是就卖风四起,现在全国的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已经绝大部分卖掉了。
“工人能有什么钱去买企业(况且,在有个别人占较大股份的企业里,经济上侵吞、排斥小股,有其必然性),买断工龄回家吧”。就这样,五千万下岗工人产生了。
于是,今天的许多下岗工人抱怨:“开始听信美好的改革许诺,被兜弄了一圈子,我们被兜懵后,连人都给卖了”。如今,这些复辟派也撕下伪装,公开明确自己是要复辟资本主义的目的了!
在不管姓“社”还是姓“资”的鼓噪声中,开始了所谓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于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集体所有制逐步蜕变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全民和集体的资产拱手给了少数人,使他们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其速度之快,连西方的资本家都望尘莫及,也使西方的经济学家叹为观止。在生产资料变更以后,工人已不再是企业的主人,他们重新变成了被雇佣者,一无所有,只能以出卖劳动力来换取基本生存权利,纷纷被解雇下岗,自谋职业,劳动力彻底沦为了商品。人与人的关系再也不是社会主义的那种平等的、同志式的关系,而是回到旧社会的那种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分配也不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资、按权分配。这样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三个根本特征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众所周知,政治不是独立的政治,经济也不是独立的经济,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变了,那么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形态还可能是社会主义吗?纵观改开以来种种社会和环境问题,还看不出坚持姓“社”还是姓“资”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争论的重要性吗?很多事不能不说是强奸民意,愚弄广大百姓了。
有人说“包产到户”是经典之作,是发展了马列主义。以我们所见,马克思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列主义的旗帜上分明写着要逐步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并没有说要发展几千年一贯的私有制,扩大剥削。只有那些追随者,或者叫做既得利益者才会如此吹捧;至于广大人民群众,也就是被称为弱势群体的人,是绝不会赞成的。马克思在《所谓的原始积累》一文中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在该文中谈到资本的属性时,引用《评论家季刊》中的话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蹈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的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无耻的复辟资本主义私有经济,结果弄得中国成了世界的血汗工厂,产品假、冒、伪、劣,工伤事故层出不穷,黄赌毒黑铺天盖地,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丧权辰国,……。这些严重问题,这就是典型的胡适派观点所带来的,也是私有制经济这一罪恶根源的结果。
消灭私有制与复辟私有制是水火不相容的,如若不信,不妨做一次全国性的问卷调查,结果会再次证明九十年前的那场论争,胜者还是主义派,败者还是问题派。
常州市毛泽东思想学习小组(执笔:老布衣 赵明)
2010年1月10日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