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毛泽东大传》第九卷 风雷磅礴 第355章 作者东方直心

2025-02-27 文摘 评论 阅读
  

  第355章

“他们的检讨是假的。庐山的事情还没有完,还根本没有

解决。这个当中有‘鬼’。他们还有后台!”

话说1971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批陈整风汇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地方、军队的负责人99人。正在北京参加军委座谈会的143人也参加了会议。

此前,毛泽东在审阅上的与会人员名单时,提出要增加陈毅、徐向前、聂荣臻3人。此时,陈毅因病住院,徐向前、聂荣臻参加了会议。

李雪峰在批陈整风的汇会上,见了周恩来,他说:

“总理,我这次又跟错了,跟陈伯达和其他的人,犯了错误。”

周恩来很生气,对他说:

“你跟这个,跟那个,就是不跟毛主席!”

4月15日这一天,国务院在批陈整风汇会开始的同时,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个会议后来一直开到7月31日才结束。

再说批陈整风汇会先后听取了军委办事组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5人的检讨。

4月20日,周恩来给在19日回到北京的林彪,送去了会议文件和毛泽东的有关批示,并示意林彪到会讲话。但林彪却表示“坚决不讲”,也没有要出席会议的意思。

4月29日,周恩来在批陈整风座谈会结束时,代表中共中央在会上做了总结发言,他说:

“军委办事组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5位同志,在政治上犯了方向路线错误,在组织上犯了宗派主义错误,站到陈伯达的反九大路线上去了。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不听毛主席的话,站错了立场,走错了路线。希望他们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实现自己的申明,认真改正错误。”

4月底,尼克松接到了通过“巴基斯坦渠道”传来的周恩来的“口信”,说是中方愿意公开接待美国总统的特使或者是尼克松本人。尼克松认为:“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迈出更大的步子和提议进行总统访问的时间已经到来”。

1971年5月1日晚,华灯初上,毛泽东身穿灰色中山装制服,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来到休息室,他微笑着与起立相迎的中央领导人们打招呼,尔后走到屏风后面休息。西哈努克亲王和他的夫人以双手合十的礼节,向毛泽东问好。他们坐在毛泽东身边聊天。不一会儿,周恩来带着陈毅来了。

“主席,”陈毅走到毛泽东面前,立正说:“我来了。”

毛泽东见到陈毅,百感交集,连忙站起身,像一切上了年纪的老人那样,张着嘴笑,伸手握着陈毅的手,亲切问道:

“身体怎么样啊?恢复得好把?”

陈毅身患肠癌,不久前刚做过手术。他用力拍拍自己厚实的胸脯,爽快地说:

“好了,恢复得很好,主席。”

毛泽东保持着轻松的气氛,他说:

“少个零件不要紧。剩下的零件不要出问题就好。”

陈毅说:

“坏的零件取掉,好的零件一切正常。”

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也上前与陈毅互致问候,他们有着十几年的友情。周恩来在一旁说:

“晚会该开始了,请主席到前面就坐吧。”

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上摆放着许多圆桌,正中的那张圆桌是专门为毛泽东和林彪安排的。毛泽东来到中央的圆桌东首坐下,对面的位置还空着。西哈努克亲王夫妇和董必武、陈毅等许多领导人见毛泽东落了座,也依次坐下了。

林彪过去有一个习惯,凡是和毛泽东共同出席晚会,他总是提前5分钟在电梯旁等候着。而这一次,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是火树银花,歌舞翩跹了,可他却一反往常,迟迟未到。毛泽东和西哈努克谈着话,还时不时的朝对面的空位置上瞥一眼。

周恩来十分着急,他时不时的看一下手表,还派秘书去打听林彪的下落。

林彪终于来了,他慢条斯理的登上了城楼。已经是5月天了,可他还是披着一件军呢大衣,一副萎靡不振的模样。

林彪来到观礼台中央的圆桌旁,与近在身边的毛泽东没有握手,也不搭话,甚至看也不看一眼,就冷冷的坐在了圆桌的西边。

“林副主席,”董必武探过头去,眯着眼望着林彪,关切的问道:“身体不大好?”

“嗯。”林彪拉着脸,稍微向董必武点了一下头,既不看毛泽东,也不看董必武,依然望着桌面说:“不好。”

此时的摄影记者杜修贤急忙跟了上来,他的任务是拍摄林彪与毛泽东亲切交谈的照片。可是,现在那两个人隔着桌子,互不搭腔,根本没法拍摄。杜修贤就随意拍了一张全景照,便放下相机,等待时机。可是刚过了一会儿,等他再回头时,瞥见圆桌旁林彪的位置已经空着了,人早不见了,顿时吃了一惊。

此时的周恩来也急了,目光频频望着那个空荡荡的座位,喉结上下滚动。他招手将警卫员叫来,低声吩咐了几句。警卫员急忙去了城楼大厅,不一会儿就回来了,跟周恩来耳语了几句,周恩来神色异常冷峻。杜修贤也去打听了一下,原来林彪早就回家了。

毛泽东对林彪的不辞而别,表现出毫不介意的样子。西哈努克询问林副统帅哪里去了?董必武解释说:

“他身体不好,先回去了。”

几个记者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悄悄的议论着:

“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党的副主席怎么能这样随便,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我们还没开机子,他的座位就空了,这片子怎么拍?”

“林副统帅今天怎么啦?他来的时候就一脸不高兴的样子,最多只坐了几分钟就走了,连个招呼也不打,真让人想不到,太意外了!我们连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早知道这样,他一来我们就拍。”

周恩来心里很窝火,他把宣传单位的负责人和记者们叫到一边,教训他们说:

“林副主席身体不好,大家是知道的。上午他参加了活动,晚上讲身体不好不能来。我亲自请他参加晚上的活动,这样的活动,面对人民群众,面对全国的观众。最后他来了,你们是新闻宣传的负责人,你们记者手里拿着摄影机,拍呀!可为什么不拍摄呢?”

有个记者小声辩解说:

“我们是想等主席和副主席讲话的镜头。”

“林副主席来了没有?”周恩来实在憋不住了,他一手叉腰,一只手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弧,怒气冲冲的重复了一遍:“林副主席来了没有?他毕竟还坐了一会儿。你们都看见了的,你们在等什么!等他们讲话?什么时候规定新闻拍摄要等领导人讲话才能开机?你们就是老框框。坐在一起就应当开机拍摄。记者就是要眼疾手快,会抢拍。新闻就是时间,新闻等得来吗?”

停了一会儿,周恩来看着大家很内疚的样子,这才放缓了口气,说:

“人们希望党中央团结,国家安定,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在城楼上与首都人民一同欢度节日的夜晚,这是多么重要的宣传主题,这是安定人民的大事情啊!组织指挥新闻宣传的领导应当充分重视。如果人民问:城楼上观看焰火,怎么没有林副主席呀?你们回答说,林副主席只待了几分钟,行吗?”

好在有杜修贤拍下的一张全景照,周恩来回到西花厅,坐等这张照片。直到杜修贤把照片送来了,周恩来这才松了一口气。

5月2日,毛泽东与林彪坐在一张桌子旁的照片,在各的头版头条刊登了出来。虽然毛泽东和林彪互未理睬,但毕竟是坐在一起,显示出了安定团结的气氛。

5月中旬,美国方面正式通知中国政府说:尼克松总统“准备在北京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诸位领导进行认真交谈,双方可以自由提出各自主要关心的问题。”“由基辛格博士同周恩来总理或另一位适当的中国高级官员举行一次秘密的预备会谈。基辛格在6月15日后来中国。”

此时的尼克松认为“木已成舟”,他还说:“现在只有等待周的答复,别无它事可做了。”

5月26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中美预备性秘密会谈的问题,就处理中美关系,特别是台湾问题以及印度支那等问题,提出了8条原则。

会后,在周恩来主持下,将政治局讨论结果草拟成《中央政治局关于中美会谈的告》,呈给毛泽东审批。

5月29日,毛泽东批准了《中央政治局关于中美会谈的告》。并指示成立一个由周恩来直接领导的对美工作小组。

这一天,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立即通过巴基斯坦向尼克松传出“口信”,说是欢迎基辛格访华,进行初步秘密会谈,为尼克松访华进行准备并做必要的安排。

尼克松接到这个“口信”后,兴奋地说:

“这是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总统所收到的最重要的信件。”

此后,周恩来等人就开始在乾隆皇帝的旧行宫钓鱼台里忙碌了起来。

有一次,毛泽东听了对美工作小组的汇后,他饶有兴趣地说:

“你们在这个行宫里,有没有看到乾隆皇帝在一块石刻上刻的题钓鱼台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众乐康衢物滋阜,由来诸事在人为’。连乾隆皇帝都懂得事在人为。我们现在所为的事,我们有的同志,有的朋友,也许会不理解、想不通,我看是须后人才能明白它的深远意义的。”

5月31日,经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转发了《毛泽东主席会见美国友好人士斯诺的谈话纪要》,纪要中公开了毛泽东欢迎尼克松来华访问的消息。

此时,有人对与美国谈判表示不理解,毛泽东说:

“台湾问题,我们可以等,放一下。越南在打仗,在死人,我们请尼克松来,不能光为自己。”

1971年6月初,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康生在118号房间接待罗马尼亚客人。摄影记者杜修贤忙着拍摄宾主握手的镜头,待宾主落座后,他又赶快拍摄宾主双方会谈的场景。

杜修贤见双方会谈气氛已经进入了正常轨道,就退了出来,在门外大厅里等候会谈结束时,再进去拍摄。

杜修贤转了一圈,让一个新华社记者先把拍好的胶卷送到社里冲洗。待他再回到大厅里,只见林彪一个人坐在大厅西北角的一把椅子上。杜修贤以为是会谈结束了,但一看毛泽东、周恩来的警卫员都还在大厅里,他们和杜修贤一样楞楞的瞅着莫名其妙的林彪。

此时的天气已经很热了,可是林彪却好像怕冷似的畏缩成一团,帽檐压得低低的。

杜修贤进入118房间,看见毛泽东旁边的沙发上空荡荡的,几乎和五一节晚会上那个圆桌旁的座位如出一辙。毛泽东依然和客人们交谈着,他那朗朗的笑声十分感人。周恩来平静的微笑着,偶尔插上一两句话,康生说的话也不多。

会谈就要结束了,林彪还没有进来。杜修贤等毛泽东他们都走了,收拾完摄影器具,离开118房来到大厅,见林彪还是那个姿势,依然冷冰冰的坐在那里。

6月9日,林彪、叶群为了试探江青的口风,来到钓鱼台请江青给他们照相。江青一见二人,十分厌恶,但她还是客气的推脱说:

“拍摄机器已经收起来了,不用了。”

林彪一副不高兴的样子带着叶群离开了钓鱼台。江青马上用电话向毛泽东告了此事,说林彪他们几点几分走了。毛泽东听后很长时间没吭声,江青正等候指示,突然听到毛泽东大发雷霆,他说:

“你糊涂,你坏了大事,你知不知道团结林彪,分化陈伯达?你为什么不请示,一贯无组织无纪律?”

江青吓坏了,拿着话筒连大气都不敢出,小声请示道:

“主席,怎么改正?”

毛泽东放缓了口气说:

“今天下午你拿相机、灯,到林彪那里承认错误,让他感觉你可信,请求给他拍照。”

这天下午,江青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带着照相器材来到林彪家里,向林彪承认了错误。林彪听了很高兴,笑着说:

“这哪是错误。”

叶群立即为林彪整理仪容,还拿来了一本毛泽东著作,让江青为林彪拍摄了一幅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照片。这幅照片上的林彪,一反总是戴着帽子的常态,显眼的露出了他那光头。照片的题名是《孜孜不倦》;摄影者:峻岭。

多少年后,从秦城监狱出来的刘庆棠曾经说过,在一次会议上,江青诚恳的对他们说:“批评错了,你们不要生我的气,我这个人脾气急,我不是故意的,错怪你们了。你们要经得起批评。毛主席批我,那就是直接骂了。我捅了漏子,主席在电话中骂我不对。”接着,江青说起了为林彪照相而挨骂的事:“1970年庐山会议后,林彪、叶群到处探风,到钓鱼台请江青照相,江青不想照,就借口说拍摄机器收起来,不使用了。林彪、叶群从钓鱼台走了,一副不高兴的样子。江青向毛主席电话告,说几点几分林彪离开,毛主席五分钟内不言语,突然间大发雷霆地说:‘你混帐,你糊涂,你坏了大事,你知不知道团结林彪,分化陈伯达,你为什么不请示,一贯无组织无纪律……’江青吓坏了,拿着电话筒连喘气都不敢出,小声问:‘主席,怎么改正?’毛主席说:‘今天下午你拿相机、灯,到林彪那里承认错误,让他感觉你可信,请求给他拍照。’江青迅速带着器材赶到林彪住处,向林彪承认错误。林彪很高兴,说:‘这哪是错误……’这就是那张著名的林彪学毛选照片的由来。记得1973年开十大,分组会上谈创作,江青闲时又谈起这段经过,主席五分钟内不说话突然大发脾气给人印象最深。”

且说1971年7月8日,国务院转发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告》,告中提出在第4个五年计划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要逐年降低,争取到1975年一般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要降10%,农村降15%。

告中要求:除人口稀少的地区以外,各级党委都要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

7月9日,中国人民海军根据黄永胜和李作鹏的指示,制定了《打击蒋匪在东南沿海登陆窜犯的作战方案》,方案中准备调用海军各类舰艇和各型飞机相当一部分,其中南调舰艇100艘、飞机86架。

其后,空军参谋长会议也随之召开。《空军参谋长会议纪要》经空军司令员吴法宪和政委王辉球的批准,把10个航空兵师和刚刚组建的地对空导弹部队定为全国的机动作战部队。4个航空兵师和两个部队、一个大队,随时准备支援东南沿海作战。其中一些部队已经分别进驻惠阳、福州、漳州等地的机场。从1971年7月至9月,经总后调往广州的弹药已经达到9710吨。

再说7月9日凌晨,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在巴基斯坦方面的配合下,在伊斯兰堡登上波音707飞机,飞往北京,对中国进行第一次代号为“有历史意义”的绝密访问。

中午12时,基辛格乘坐的飞机徐徐降落在北京南苑机场。

7月9日晚,夜已经深了,周恩来、熊向晖来向毛泽东汇和基辛格会谈的情况。毛泽东说:

“那个不忙。”

他朝周恩来摆摆手,转向熊向晖问道:

“黄永胜和他那个军委办事组——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还有叶群,他们在庐山搞鬼,黄永胜讲了没有?”

熊向晖不由得一怔,心想:那些可都是不可一世的大人物啊!他们怎么可能给我讲什么呢?于是就据实告说:

“没有听黄总长讲过。”

毛泽东又问:

“有没有看过黄永胜等人的检讨?”

“没有。”

毛泽东转身问周恩来说:

“那5个人的检讨,发给总参了没有?”

周恩来回答说:

“发了。总参和军委一共发了60多份。”

60多份材料,应该发到熊向晖这一级的干部手里,然而他竟然不知情。毛泽东沉思了片刻,深深的吸了一口雪茄,突然提高声调说:

“他们的检讨是假的。庐山的事情还没有完,还根本没有解决。这个当中有‘鬼’。他们还有后台!”

室内空气一下子紧张起来。周恩来委婉地说:

“我过去也犯过错误,一经主席提醒、批评,总是努力改。这次黄永胜他们犯了错误,主席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他们作了检讨,以后也会在实践中改正的。”

毛泽东摇摇头,认真地说:

“那个不同。你犯错误是阳谋,他们是阴谋。实践证明,他们的检讨是假的,是阴谋。连熊向晖这样的干部都不让知道,这不是阴谋?我历来主张,党内允许有公开的反对派,绝不允许暗藏的反对派。黄永胜他们搞阴谋,搞分裂,他们是暗藏的反对派。搞阴谋,搞分裂,就是搞修正主义。真正搞马克思主义的人,就要讲团结,就要光明正大。黄永胜他们光明正大吗?完全不是。他们的检讨是假的。总而言之,庐山的事情,还没有完。”

毛泽东停了停,问熊向晖有秘书没有?写告、起草文件是否由秘书代劳?熊向晖说,都是他自己动手。毛泽东说:

“那好。我这里的文件,是由一个秘书管,他的任务就是收收发发。文件来了,我自己挑选重要的看。需要提点意见的,我自己动手写,从来不让秘书代劳。共产党员一要动手,二要动口,就是要动脑筋。现在一些大官、小官,自己不动手,不动口,不动脑筋,什么事都靠秘书。听说连科长都有秘书,搞成了‘秘书专政’。有的人让自己的老婆当自己的办公室主任,这不是共产党的作风,是国民党的作风。”

熊向晖听了,心中一惊:让自己的老婆当自己的办公室主任的人,党内军内只有一个,那就是林彪。

周恩来向毛泽东汇了跟基辛格会谈的情况。基辛格在会谈中主动告诉周恩来说,美国今年将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席位,但不同意从联合国驱除台湾代表。在尼克松访华前如果美国听任台湾失去联合国席位,将使尼克松总统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周恩来马上正告基辛格说:你们要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一定公开批驳。毛泽东听了,说道:

“我们绝不上‘两个中国’的贼船。不进联合国,中国照样生存,照样发展。我们下定决心,不管是喜鹊叫还是乌鸦叫,今年不进联合国。”

关于台湾问题,毛泽东又说:

“猴子变人还没变过来,还留着尾巴,台湾问题也留着尾巴。它已不是猴子,是猿,尾巴不长。”

周恩来被毛泽东的比喻逗得笑了起来。毛泽东接着说:

“我看,台湾问题事小,世界的局势事大。台湾问题拖一百年再谈也可以,先谈世界格局的大问题。”

周恩来说:

“我已经向基辛格说过,美国朋友总是喜欢强调美国的尊严、体面,你们只有把你们的所有军事力量统统撤走,一个不剩,这就是最大的荣誉和光荣。”

毛泽东将大手一挥,说:

“美国必须重新做人!多米诺骨牌是什么意思?基辛格英文比我们好,让那些骨牌倒了算了。这就是进化嘛。当然不打它也不倒,不是我们打,是他们打。美国要从越南撤军。台湾没有仗打,越南在打仗,在死人呀!我们让尼克松来,不能就只为自己。”

周恩来又汇说,他和基辛格也谈到了日本问题。毛泽东说:

“要给基辛格吹天下大乱,形势大好,不要老谈具体问题。我们准备美国、苏联、日本一起来瓜分中国,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邀请他来的。”

此时,天已拂晓,周恩来起身告辞,又要去处理与基辛格谈判的有关事务了。

7月10日晚,周恩来因为要宴请朝鲜代表团,就让叶剑英、黄华先去向毛泽东汇与基辛格谈判的情况。

叶剑英向毛泽东汇说,基辛格说美国不会进攻中国,中国对付美国的军队应该向北开。毛泽东非常感兴趣,他说:

“他们要我们把军队往北开啊!过去我们是北伐,后来是南伐,现在是北来北伐,南来南伐!”

叶剑英汇说,双方已经商定,以巴黎为中美之间的联络渠道。毛泽东说:

“你基辛格说不经过官僚机构,华沙是官僚机构,那我们驻巴黎使馆是不是官僚机构?你不想派个常驻的,也不想派个临时的,就靠你基辛格。现在只好听他的,我们怎么能强迫人家呢?那就通过巴黎吧!”

叶剑英汇到有关基辛格访华的公问题,他说,双方对于有关尼克松访华是谁主动的提法、以及会谈要讨论的问题和尼克松访华的时间问题,双方有争议。正在此时,周恩来赶来了。毛泽东说:

“尼克松来访,谁也不主动,双方都主动。公中也不要写我要见他的话,要学诸葛亮留一手。”

7月11日,毛泽东起得很早,他看了周恩来送来的中美会谈公草稿,满意地说:

“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这样写好。不然,好像我们只关心我们的问题。关于尼克松访华日期,公一发表,会引起世界震动。尼克松可能不等到5月份就要来,早点来也好嘛。”

7月11日中午,基辛格吃过午饭,愉快的秘密由原路返回,由巴基斯坦回到了美国。

基辛格回国后对尼克松说:

“非常实在,非常明确,双方都不说空话。我们真荒唐,怎么能没想到周恩来会狠狠的敲桌子骂人呢?”

7月15日晚10时30分(美国时间),尼克松在白宫发表电视讲话;7月16日(北京时间),新华社及《人民日》发布消息;双方几乎同时发表了中美会谈公告的全文,称:

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这一篇不过200字的公告一经发表,立刻震惊了整个世界。

欲知毛泽东向熊向晖作了调查之后有何决策,请看下一章内容便知。

东方翁曰:毛泽东于1971年7月9日晚上在听取周恩来汇与基辛格会谈的情况前,先向熊向晖搞了一个调查,他这才发现黄永胜等人的检讨是假的,由此断定“当中有‘鬼’。他们还有后台!”并说“庐山的事情,还没有完。”

历史的发展固然有它的规律性,但有一些突变的情形也往往取决于一个瞬间的某些因素。如果毛泽东没有对熊向晖的调查,也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南巡之行。如果没有他的南巡之行,就不会发现那么多让他警觉的事情。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将会如何呢?再后来又将会是一种什么情形呢……

毛泽东在7月11日看了中美联合公的草稿后说:“关于尼克松访华日期,公一发表,会引起世界震动。尼克松可能不等到5月份就要来。”果然不出他之所料,尼克松没有等到1972年5月份,就提前于2月21日来到了中国。毛泽东无论事无巨细,都料事如神,历来如此。


《毛泽东大传》第三版今日已经在淘宝上架,一套全十卷共六册,只收工本费230元包邮,淘宝店铺网址:或淘宝搜索店铺号:;。东方直心,联系方式:,QQ:



标签:毛泽东   林彪   周恩来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