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彻查高盛才是反思金融危机
彻查高盛才是反思金融危机
在金融危机爆发19个月之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终于“鼓起勇气”,向华尔街“带头大哥”——高盛宣战,指控其犯有欺诈行为。对高盛的指控会否掀起一场台风级的内幕交易调查风浪?并由此推动美国真正兑现《萨班斯法案》中关于证券欺诈犯罪的追责,进而祭出更严格的金融监管大旗,才是问题的关键。
众所周知,对于高盛这类超越国家影响力的跨国金融资本,美国政府是爱远大于恨。二战以来,美国之所以高居世界金融之颠,频频“携美元”以令诸侯,并成功打压了日本和欧洲等竞争对手,除了仰赖机制化霸权以及高人一等的国家竞争战略之外,高盛、摩根士丹利以及摩根大通等大投行也功不可没。
如今,以高盛为代表的跨国金融资本已成为美国控制世界经济、打压竞争对手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力量工具。例如,曾在两年多以前导致全球性通胀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日益困难的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其实就与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跨国投行的操纵直接相关。其中,高油价的显性原因在于国际市场原油供求平衡比较脆弱、美元贬值、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以及新兴经济体需求上升等;进一步的原因是市场投机炒作;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看起来比较成熟的定价体制的日渐扭曲,为高盛等投资银行的操纵提供了可能条件。事实上,在国际油价于2008年7月11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交易纪录之前,走势几乎与高盛推出的告一致,足见高盛影响力之大。不仅如此,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跨国资本还利用对经济信息的垄断,操纵经济话语权,制造经济恐慌,直接影响了新兴经济体国家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与理性经济政策的制定,越南等中小国家就曾大吃苦头。
此外,高盛、花旗等金融资本凭借其专业人才与资源优势,在制定金融衍生品时,就已定下了市场风险。如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股市泡沫破灭后设计的次级按揭贷款,从其入市那天起,设计组合产品的主导者对其可能产出的风险可能就心知肚明,但是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仍通过技术包装不仅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更在全美乃至全世界找到了大买家,而且价格不菲。可见,彻底的市场经济是极度无耻的。难怪西方学者阿尔贝尔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越是成为短期财富的创造者,就越会成为长期社会价值的破坏者”。
也许,随着内幕交易调查的深入,高盛本次暴露出来的相关欺诈行为只是冰山一角。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政府恐怕不会就此打住。世人注意到,奥巴马总统日前就誓言,将否决任何不能严格管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金融改革方案。但是,令笔者担忧的是,一向极为倚重华尔街的美国政府会不会和这些金融大鳄们来一场精彩的“双簧戏”?
的确,华尔街的贪婪早已罄竹难书。一度玩过了头的金融寡头们甚至差点把美国的金融帝国招牌给毁了。但当华尔街摇摇欲坠之时,美国政府不是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了吗?因为,尽管高盛有时并不那么听话,甚至在危机尚未结束时就把魔爪伸向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但精明的美国政府是不会自毁王牌的。美国政府曾经通过它们长期玩弄世界经济于鼓掌之间,获取的回也难以统计。如今,尽管高盛声誉不彰,但“风骨”仍在,尤其是操纵世界经济的看家本领并未丢失。其对美国政府来说,仍然有着巨大的利用价值。况且还有保尔森这类影响力极大的前财长撑腰。高盛要躲过这场危机也并非不可能。
看来,享尽金融帝国一切好处的美国可能并不愿意对这场危机深刻反省。而在全球欠缺一个建立在制度化和持续性基础上的沟通与协调机制的情况下,其他国家又无法对高盛等华尔街金融巨头进行实质性的约束。这才是世界的悲哀。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冀望,美国政府和华尔街不要演这出双簧戏。美国要想赢得全球尊重并避免危机再度光临,彻查高盛肯定是一门反省金融危机的必修课。
(《环球视野》摘自2010年4月19日《环球时》)
链接一:高盛被美政府贴“欺诈”标签
董颜刘雅芳魏莱
“尽管相关讨论已经进行了很多,人们仍在讨一个简单的说法,解释为何相对少数的人付不出房贷竟会演变成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高盛公司的22页起诉书看似提供了一个剧本。”《华尔街日》17日这样评论说。美国证交会16日对美国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高盛集团欺诈投资者提起民事诉讼。指控其销售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次贷产品,并对投资者隐瞒重要信息。分析人士认为,起诉高盛只是美国政府整肃华尔街的一个开端。
高盛被诉,股市油价齐跌
故事的起因是,高盛曾向投资者销售了一种与次级房贷有关的金融产品,这种金融产品在房市下跌的情况下会变成垃圾债券。美国证交会在对高盛的民事诉讼状中指出,高盛当时未能如实披露一项“重要信息”,即该产品是高盛的一个客户“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帮助设计的,而该公司赌的就是美国房市下跌。故事的结尾是,保尔森对小基金公司依靠做空美国房市大赚几十亿美元,购买高盛销售的这种金融产品的投资者则损失超过十亿美元,而高盛获得了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支付的1500万美元费用。不过,美国证交会的起诉名单里并不包括最大受益者保尔森基金,因为“出面兜售金融产品的是高盛”。
高盛集团否认了这一指控。高盛在一项声明中指证交会的指控“在法律和事实两方面均完全没有根据”,并说该公司将“积极抗辩,维护公司及其声誉。”消息一出,高盛股票暴跌13%,金融股纷纷重挫,同时拖累石油、黄金等商品市场大跌。
欧洲银行和投资者要索赔
《纽约时》18日评论说,高盛和其他金融机构设计出房产投资产品然后卖给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即使在美国政府救援金融系统18个月之后,也没有人确切知道在这些投资中到底损失了多少钱。公众一直怀疑华尔街在玩“一开始我们赢,最后你们输”的游戏,高盛和其他金融机构用纳税人的钱做赚钱生意,然后给员工发放高额红利。美国证交会对高盛的诉讼似乎在证实美国人对华尔街最坏的猜测,法律专家说,人们想搞清楚华尔街在金融危机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也许是牵扯出的第一个大案件,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华尔街:美国的梦幻宫殿》一书的蒂夫•弗雷瑟说:“如果美国证交会对高盛的诉讼属实,那就证实了这些金融机构彻头彻尾的贪婪自私。这不是轻率的问题,这不是能力不足的问题,而是一种赤裸裸的剥削。”
对于华尔街来说,这是一个敏感时期,美国国会和政府正准备对华尔街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不法行为进行整肃,而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同一天表态要强力推动金融改革法案。对高盛的起诉为国会轰炸华尔街提供了充足火力,美国证交会的行动还会让几十家投资公司和机构对高盛之流的华尔街大鳄们采取法律行动。事实上,上周六,数家在交易中损失惨重的欧洲银行声称他们正在调查这一事件,也许会要求高盛给予赔偿。德国政府也已经要求美国提供相关信息,准备对高盛提出起诉。分析人士称,高盛和那些躲过了金融危机的银行目前面临着新的危机:愤怒的投资者。
美国政府可能放高盛一马
现在人们更关心的是,如果美国证交会的指控属实,作为华尔街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将会命运如何?是否会在华尔街引发更长远的危机?高盛能否受到重罚?以色列《国土》18日分析说,美国很有可能对这家最赚钱的银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美国的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股东文化”。每个美国人都在金融系统上有利益。从以前的例子来看,高盛将会受要指责,而且会接受严重的处罚。该银行也会屈从于公众愤怒,他们的股票会下跌,华尔街的强强联盟会受到伤害,但是理智终究会回来,高盛不太可能会受到致命打击。在雷曼兄弟破产后,许多人说投资银行的末日宣判已经到来,但现在知道这些人是多么的幼稚,他们错了,各大银行依然健在。
《洛杉矶时》18日评论说,在民主党需要支持的时候,高盛案件来得正是时候,这有助于奥巴马转移选民的愤怒,将矛头转向共和党。华尔街与共和党向来关系匪浅,金融危机中高盛之所以有惊无险、甚至从中受益,多少仰仗时任美国财长的高盛前首席执行宫、共和党人保尔森。共和党领导人上周还与二十多名华尔街高管会晤,商讨“如何阻止对金融机构的监督改革取得进展”。
一位华尔街资深对冲基金合伙人对《环球时》记者说,“高盛现在面临巨大的名誉风险,公众对高盛信任的丧失要比美国证交会对高盛的实际处罚严重得多。”一位外资投行首席经济学家则表示,中国政府早就不该信任高盛了,当初正是高盛炒高又做空油价,给国家和很多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如今的高盛可谓“多行不义必自毙”。
(《环球视野》摘自2010年4月19日《环球时》)
链接二:“大到不能倒”的高盛,却欺骗投资者
据新华社特稿(郜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16日对高盛公司提起民事诉讼,指控这家华尔街巨头在次级抵押贷款相关金融产品交易中涉嫌欺诈,导致投资者损失大约10亿美元。
金融分析师认为,高盛遭起诉或许预示美国政府对这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尤其对金融衍生品等国际金融危机“祸源”加强监管。
遭诉欺诈
证交会向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提起诉讼,针对高盛及高盛原副总裁法布里斯•图尔。
起诉书说,高盛2007年2月应美国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委托,推出一款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抵押债务债券,向多国银行、基金和保险企业等投资者推销。
保尔森公司看空美国抵押债务债券市场,向高盛支付大约1500万美元设计和营销费用,意在借做空抵押债务债券谋利。但高盛在向投资者推销时没有说明保尔森公司与这款金融产品有关,导致投资者在不足一年时间内损失大约10亿美元。
证交会执法部门主管罗伯特•库扎米说,高盛允许意在做空的委托人参与决定“投资组合中纳入何种抵押债务债券产品”,推销时却声称这一产品由“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推出,涉嫌误导投资者。
“这种金融产品新鲜而复杂,但其中欺诈和利益冲突并不鲜见,显而易见。”
高盛在一份声明中否认涉嫌欺诈,称证交会指控“毫无根据”。按照高盛的说法,它“没有义务”向金融产品买卖双方交代对方身份。
声誉受损
一些投资者先前指责,高盛不看好抵押贷款相关金融产品市场,却仍设计和推销抵押债务债券,有损投资者利益。
高盛拥有超过140年历史,自称以“客户利益第一”为宗旨。这家全球顶级金融机构借助高风险投资等业务,即使受金融危机冲击仍保持颇佳赢利状况。“股神”沃伦•巴菲特上月称赞高盛为“非常强劲、运转良好的企业”。
然而,欺诈诉讼可能使高盛“可信赖”的声誉受损。
高盛遭诉消息引发股票市场震荡。
只是其一?
按照证交会执法部门主管库扎米的说法,这一机构正在“大范围调查金融危机相关活动”。这意味更多金融机构可能面临诉讼,正如一家对冲基金主管道格•卡斯所说,高盛遭诉“可能是多个诉讼中的第一个”。
证交会寻求法庭对高盛和图尔处以民事处罚,同时不排除诉诸刑事诉讼可能。彭博社道,如果证交会胜诉,高盛可能损失数亿美元。
美联社援引哥伦比亚大学证券法教授约翰•科菲的话道,证交会通常在与被告达成解决方案前不会将指控公诸于众。但证交会这次“转变风格”,对高盛采取严厉措施,“是告诉世界,它认为高盛有错”。
证交会态度或许表明,美国政府对被视为金融危机“罪魁祸首”的次贷相关金融产品“出手”。
很可能和解
据新华社纽约4月16日专电(记者杨蕾道员席玟)前美林著名分析师、美国商业内幕网创始人亨利•布洛杰特发表评论文章说,美国证交会证据不足,未来证交会与高盛很有可能达成和解,高盛会“破财消灾”,支付数亿美元了事。
(《环球视野》摘自2010年4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
链接三:高盛被控涉嫌证券欺诈
【美国《纽约时》4月17日道】高盛公司16日在一起民事诉讼案中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证券欺诈指控。这一举动标志着监管机构首次对华尔街帮助投资者利用住房市场崩溃牟利的交易采取法律行动。
设局做空赚取利润
这起诉讼所涉及的投资工具名为Abacus2007-ACI,高盛设立的25种投资工具之—。高盛设立这些投资工具是为了使自己和经过挑选的客户可以做空住房市场。一开始这些合约使高盛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崩溃时免受损失,后来又让高盛获得利润。
随着这些Abacus合约价值的暴跌,高盛和某些对冲基金因为做空而大赚其钱,而购买了109亿美元该投资产品的高盛客户却亏损巨大。
根据原告的起诉文件,高盛应著名对冲基金管理人约翰•保尔森的要求在2007年2月设立了Abacus2007-ACI投资产品。保尔森因为准确地预测房产市场泡沫将破裂,在2007年赚了大约37亿美元。
SEC的起诉书称,高盛公司让保尔森选出他希望做空的抵押贷款债券——即最有可能贬值的债券——并把这些债券打包成为Abacus2007-ACI产品。然后高盛把Abacus合约销售给外国银行、养者基金、保险公司和其他对冲基金等投资。
起诉书称,投资者所面对的是不利于自己的被设计过的牌局,因为这一投资产品中充斥的是保尔森选出的很可能违约的债券。而高盛在Abacus产品的推销材料中对投资者称,这些债券将会由独立营理人挑选。
SEC执法部主任罗伯特•胡扎米说:“这种产品新颖而复杂,但其中的骗术和矛盾却古老而简单。高盛错误地允许一个做空抵押贷款市场的客户来左右投资组合中抵押贷款证券的选择,与此同时又告诉其他投资者,这些证券是由独立、客观的第三方选择的。”
奋力辩解捍卫声誉
[美联社华盛顿4月16日电]SEC提出的民事控诉是美国政府涉及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崩溃的最重要的法律行动。房贷市场崩溃引发金融危机,使国家深陷经济衰退。
SEC称,对于其他与房贷市场崩溃有关的金融交易将继续调查。此次诉讼打击了这家在金融危机中几乎毫发无损的金融巨头的声誉。
高盛在一份声明中称,SEC的指控“完全没有法律和事实根据”,并表示公司将会“奋力对这些指控提出抗辩,捍卫公司及公司的声誉。”
SEC称,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2007年付给高盛约1500万美元以设立一种投资工具,这种投资工具由保尔森公司认为很可能要贬值的抵押贷款类证券所组成。另一方面,保尔森取得了某种形式的保险,使自己在这些证券暴跌时获得巨额利润。
欺诈指控主要集中在高盛销售这些证券的方式上。高盛对投资者说,用来设立这些证券的次级抵押贷款组合是由第三方即ACA管理公司挑选的。这些证券即所谓的“合成抵押债务”。
SEC指控高盛误导了投资者,没有披露保尔森公司也在抵押贷款组合的选择中扮演了角色并且会从这些投资产品的贬值中获利。
但是高盛在声明中说,它在交易中从未就保尔森的策略误导投资者。高盛还表示,它并没有义务“向销售者披露购买者的身份”,也没有义务“向购买者披露销售者的身份”。
引发股价油价下跌
[法新社纽约4月16日电]由于高盛公司被指控误导投资者,美国股市今天暴跌。
关于SEC已经对华尔街的这家大公司提出民事欺诈指控的消息让美国各大股指都出现大幅下跌,金融公司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高盛公司的股价暴跌了12.79%,跌至每股160.70美元。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125.91点(跌幅1.13%),跌至.66点,结束了让道指达到18个月来新高的连续6周的上涨势头。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34.43点(跌幅1.37%),跌至2481.26点。标准普尔500指数则下跌19.54点(跌幅1.61%),跌至1192.13点。
SEC发布的这一消息以及它拒绝排除对整个金融领域提出进一步指控的做法让华尔街一些大公司的股价出现跳水。
分析人士说,情绪促使交易者急于将最近各大股指达到的近年来的高点转化为利润。
[美联社纽约4月16日电]继美国政府指控高盛公司存在欺诈行为、谷歌公司发布令人失望的财务告以及独栋房屋建设数量减少后,国际油价16日跌至每桶83美元以下。
纽约商品交易所5月交货的标准原油价格每桶下跌2.52美元,跌至82.99美元。
原油交易商通常把股市作为衡量投资者总体情绪的晴雨表,也会考虑经济大环境。
在伦敦洲际期货交易所,布伦特原油价格每桶下跌1.82美元,85.77美元。
(《环球视野》摘自2010年4月18日《参考消息》)
链接四:跟高盛斗,中国的路会更长
周子勋
高盛祸害的并不只有美国投资者。自美国监管部门起诉高盛集团欺诈后,美国金融服务管理局日前也表示,将就高盛的欺诈问题开始进行正式执法调查。
从各国政府的“座上客”到人人喊打的“诈骗犯”,高盛的放纵与堕落,根子还得从制度上找。说到底,就是华尔街利用其掌握的金融信息进行以逃避金融监管为目的的过度金融创新。不过,高盛一向强势,“通吃”政商两界有目共睹,在美国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声望和影响力,即使在金融危机中,它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市场机构,而是一个特殊利益参与者。英国要想远隔重洋惩处高盛,绝非易事,还得看美国人的态度、决心和行动能力。
同样,由于中国在金融监管上存在诸多漏洞和法律缺陷,高盛等国际投行几乎是在明目张胆地进行诈骗,受害者既有民间资本,也有国有资本。它们将一些在欧美根本不允许卖给本国百姓的金融衍生品,通过代理人堂而皇之地卖给中国老百姓,把很多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在香港卖给中国企业,或通过香港私人理财等形式卖给国内民营企业家,如同洗劫一样,把民营企业家的财富掠夺。针对国有企业体制上的漏洞引诱相关管理者进入他们设计的掉期交易圈套也比比皆是,像深南电以及中信富泰等都具有这明显的隐瞒情况。
然而,要为受骗的中国投资者说话,让高盛这样的金融流氓显出狐狸尾巴,其难度将会更大。高盛目前在全球活动的操作手段已经变得越来越隐蔽,要获得其切实证据很困难,这从高盛对美国监管部门的指控不屑一顾就可以看出。而对中国而言,经验丰富、善于调查分析的高盛等投行早就对中国的金融监管漏洞洞若观火,不仅提早预防,而且早已备好后路,这在他们挑选“猎物”的时候就已经做了伏笔。例如,在民营企业家投资金融衍生品失利的案例中,由于监管不到位、法律不健全和可能涉及“露富”、“原罪”、“逃避外汇管制”等其他原因,民营企业家投资亏损很多也不敢告或无处可告,而国际投行也吃准了这一点。
当然,投资者自身对高盛的迷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盛是世界上影响力第一的美国投行.正是这种荣誉,才使那些对中国经济现实状况不甚了了,又迷信高盛的权威经济学家的投资者轻而易举地着了“道”,按照高盛的解释去认识中国经济、布局和投资策略,一条道走下去。也许,在中国经济与金融逐步与全球相融会的时候,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投资者而言,更需要小心的是别陷入迷信洋面孔的怪圈里。
因此,在高盛事件中,对于金融体系还不健全的中国来说,切不可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看高盛和英美两国政府如何斗法,而是尽早查漏补缺,规范外国投行在中国的金融行为,甚至主动寻找证据,代中国投资者向高盛讨说法。如果因为畏难而不去做,等到高盛等投行在西方国家碰了人壁,它们对新兴经济体的掠夺只会更多。
(《环球视野》2010年4月26日第289期,摘自2010年4月21日《环球时》)
相关文章 高盛最后的疯狂高盛“道德黑幕”震动美国欧债危机蔓延背后再现高盛“魔影”欧洲新主人就叫高盛金融资本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美国高盛财团“欺诈门”谈起高盛:欧洲的新主人郑若麟:金融资本“高盛嫡系”已渗透欧洲?河清:欧洲的“高盛政府”---全世界都为国际私人银行家买单海啸后的希望:高盛必将在三年左右倒闭高盛涉嫌欺诈国内企业真相忽悠是企业巨亏主因双面高盛“三屠”我国资本市场叶檀:向国际投行泄密就是出卖同胞
章玉贵
在金融危机爆发19个月之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终于“鼓起勇气”,向华尔街“带头大哥”——高盛宣战,指控其犯有欺诈行为。对高盛的指控会否掀起一场台风级的内幕交易调查风浪?并由此推动美国真正兑现《萨班斯法案》中关于证券欺诈犯罪的追责,进而祭出更严格的金融监管大旗,才是问题的关键。
众所周知,对于高盛这类超越国家影响力的跨国金融资本,美国政府是爱远大于恨。二战以来,美国之所以高居世界金融之颠,频频“携美元”以令诸侯,并成功打压了日本和欧洲等竞争对手,除了仰赖机制化霸权以及高人一等的国家竞争战略之外,高盛、摩根士丹利以及摩根大通等大投行也功不可没。
如今,以高盛为代表的跨国金融资本已成为美国控制世界经济、打压竞争对手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力量工具。例如,曾在两年多以前导致全球性通胀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日益困难的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其实就与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跨国投行的操纵直接相关。其中,高油价的显性原因在于国际市场原油供求平衡比较脆弱、美元贬值、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以及新兴经济体需求上升等;进一步的原因是市场投机炒作;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看起来比较成熟的定价体制的日渐扭曲,为高盛等投资银行的操纵提供了可能条件。事实上,在国际油价于2008年7月11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交易纪录之前,走势几乎与高盛推出的告一致,足见高盛影响力之大。不仅如此,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跨国资本还利用对经济信息的垄断,操纵经济话语权,制造经济恐慌,直接影响了新兴经济体国家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与理性经济政策的制定,越南等中小国家就曾大吃苦头。
此外,高盛、花旗等金融资本凭借其专业人才与资源优势,在制定金融衍生品时,就已定下了市场风险。如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股市泡沫破灭后设计的次级按揭贷款,从其入市那天起,设计组合产品的主导者对其可能产出的风险可能就心知肚明,但是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仍通过技术包装不仅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更在全美乃至全世界找到了大买家,而且价格不菲。可见,彻底的市场经济是极度无耻的。难怪西方学者阿尔贝尔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越是成为短期财富的创造者,就越会成为长期社会价值的破坏者”。
也许,随着内幕交易调查的深入,高盛本次暴露出来的相关欺诈行为只是冰山一角。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政府恐怕不会就此打住。世人注意到,奥巴马总统日前就誓言,将否决任何不能严格管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金融改革方案。但是,令笔者担忧的是,一向极为倚重华尔街的美国政府会不会和这些金融大鳄们来一场精彩的“双簧戏”?
的确,华尔街的贪婪早已罄竹难书。一度玩过了头的金融寡头们甚至差点把美国的金融帝国招牌给毁了。但当华尔街摇摇欲坠之时,美国政府不是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了吗?因为,尽管高盛有时并不那么听话,甚至在危机尚未结束时就把魔爪伸向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但精明的美国政府是不会自毁王牌的。美国政府曾经通过它们长期玩弄世界经济于鼓掌之间,获取的回也难以统计。如今,尽管高盛声誉不彰,但“风骨”仍在,尤其是操纵世界经济的看家本领并未丢失。其对美国政府来说,仍然有着巨大的利用价值。况且还有保尔森这类影响力极大的前财长撑腰。高盛要躲过这场危机也并非不可能。
看来,享尽金融帝国一切好处的美国可能并不愿意对这场危机深刻反省。而在全球欠缺一个建立在制度化和持续性基础上的沟通与协调机制的情况下,其他国家又无法对高盛等华尔街金融巨头进行实质性的约束。这才是世界的悲哀。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冀望,美国政府和华尔街不要演这出双簧戏。美国要想赢得全球尊重并避免危机再度光临,彻查高盛肯定是一门反省金融危机的必修课。
(《环球视野》摘自2010年4月19日《环球时》)
链接一:高盛被美政府贴“欺诈”标签
董颜刘雅芳魏莱
“尽管相关讨论已经进行了很多,人们仍在讨一个简单的说法,解释为何相对少数的人付不出房贷竟会演变成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高盛公司的22页起诉书看似提供了一个剧本。”《华尔街日》17日这样评论说。美国证交会16日对美国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高盛集团欺诈投资者提起民事诉讼。指控其销售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次贷产品,并对投资者隐瞒重要信息。分析人士认为,起诉高盛只是美国政府整肃华尔街的一个开端。
高盛被诉,股市油价齐跌
故事的起因是,高盛曾向投资者销售了一种与次级房贷有关的金融产品,这种金融产品在房市下跌的情况下会变成垃圾债券。美国证交会在对高盛的民事诉讼状中指出,高盛当时未能如实披露一项“重要信息”,即该产品是高盛的一个客户“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帮助设计的,而该公司赌的就是美国房市下跌。故事的结尾是,保尔森对小基金公司依靠做空美国房市大赚几十亿美元,购买高盛销售的这种金融产品的投资者则损失超过十亿美元,而高盛获得了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支付的1500万美元费用。不过,美国证交会的起诉名单里并不包括最大受益者保尔森基金,因为“出面兜售金融产品的是高盛”。
高盛集团否认了这一指控。高盛在一项声明中指证交会的指控“在法律和事实两方面均完全没有根据”,并说该公司将“积极抗辩,维护公司及其声誉。”消息一出,高盛股票暴跌13%,金融股纷纷重挫,同时拖累石油、黄金等商品市场大跌。
欧洲银行和投资者要索赔
《纽约时》18日评论说,高盛和其他金融机构设计出房产投资产品然后卖给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即使在美国政府救援金融系统18个月之后,也没有人确切知道在这些投资中到底损失了多少钱。公众一直怀疑华尔街在玩“一开始我们赢,最后你们输”的游戏,高盛和其他金融机构用纳税人的钱做赚钱生意,然后给员工发放高额红利。美国证交会对高盛的诉讼似乎在证实美国人对华尔街最坏的猜测,法律专家说,人们想搞清楚华尔街在金融危机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也许是牵扯出的第一个大案件,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华尔街:美国的梦幻宫殿》一书的蒂夫•弗雷瑟说:“如果美国证交会对高盛的诉讼属实,那就证实了这些金融机构彻头彻尾的贪婪自私。这不是轻率的问题,这不是能力不足的问题,而是一种赤裸裸的剥削。”
对于华尔街来说,这是一个敏感时期,美国国会和政府正准备对华尔街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不法行为进行整肃,而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同一天表态要强力推动金融改革法案。对高盛的起诉为国会轰炸华尔街提供了充足火力,美国证交会的行动还会让几十家投资公司和机构对高盛之流的华尔街大鳄们采取法律行动。事实上,上周六,数家在交易中损失惨重的欧洲银行声称他们正在调查这一事件,也许会要求高盛给予赔偿。德国政府也已经要求美国提供相关信息,准备对高盛提出起诉。分析人士称,高盛和那些躲过了金融危机的银行目前面临着新的危机:愤怒的投资者。
美国政府可能放高盛一马
现在人们更关心的是,如果美国证交会的指控属实,作为华尔街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将会命运如何?是否会在华尔街引发更长远的危机?高盛能否受到重罚?以色列《国土》18日分析说,美国很有可能对这家最赚钱的银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美国的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股东文化”。每个美国人都在金融系统上有利益。从以前的例子来看,高盛将会受要指责,而且会接受严重的处罚。该银行也会屈从于公众愤怒,他们的股票会下跌,华尔街的强强联盟会受到伤害,但是理智终究会回来,高盛不太可能会受到致命打击。在雷曼兄弟破产后,许多人说投资银行的末日宣判已经到来,但现在知道这些人是多么的幼稚,他们错了,各大银行依然健在。
《洛杉矶时》18日评论说,在民主党需要支持的时候,高盛案件来得正是时候,这有助于奥巴马转移选民的愤怒,将矛头转向共和党。华尔街与共和党向来关系匪浅,金融危机中高盛之所以有惊无险、甚至从中受益,多少仰仗时任美国财长的高盛前首席执行宫、共和党人保尔森。共和党领导人上周还与二十多名华尔街高管会晤,商讨“如何阻止对金融机构的监督改革取得进展”。
一位华尔街资深对冲基金合伙人对《环球时》记者说,“高盛现在面临巨大的名誉风险,公众对高盛信任的丧失要比美国证交会对高盛的实际处罚严重得多。”一位外资投行首席经济学家则表示,中国政府早就不该信任高盛了,当初正是高盛炒高又做空油价,给国家和很多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如今的高盛可谓“多行不义必自毙”。
(《环球视野》摘自2010年4月19日《环球时》)
链接二:“大到不能倒”的高盛,却欺骗投资者
据新华社特稿(郜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16日对高盛公司提起民事诉讼,指控这家华尔街巨头在次级抵押贷款相关金融产品交易中涉嫌欺诈,导致投资者损失大约10亿美元。
金融分析师认为,高盛遭起诉或许预示美国政府对这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尤其对金融衍生品等国际金融危机“祸源”加强监管。
遭诉欺诈
证交会向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提起诉讼,针对高盛及高盛原副总裁法布里斯•图尔。
起诉书说,高盛2007年2月应美国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委托,推出一款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抵押债务债券,向多国银行、基金和保险企业等投资者推销。
保尔森公司看空美国抵押债务债券市场,向高盛支付大约1500万美元设计和营销费用,意在借做空抵押债务债券谋利。但高盛在向投资者推销时没有说明保尔森公司与这款金融产品有关,导致投资者在不足一年时间内损失大约10亿美元。
证交会执法部门主管罗伯特•库扎米说,高盛允许意在做空的委托人参与决定“投资组合中纳入何种抵押债务债券产品”,推销时却声称这一产品由“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推出,涉嫌误导投资者。
“这种金融产品新鲜而复杂,但其中欺诈和利益冲突并不鲜见,显而易见。”
高盛在一份声明中否认涉嫌欺诈,称证交会指控“毫无根据”。按照高盛的说法,它“没有义务”向金融产品买卖双方交代对方身份。
声誉受损
一些投资者先前指责,高盛不看好抵押贷款相关金融产品市场,却仍设计和推销抵押债务债券,有损投资者利益。
高盛拥有超过140年历史,自称以“客户利益第一”为宗旨。这家全球顶级金融机构借助高风险投资等业务,即使受金融危机冲击仍保持颇佳赢利状况。“股神”沃伦•巴菲特上月称赞高盛为“非常强劲、运转良好的企业”。
然而,欺诈诉讼可能使高盛“可信赖”的声誉受损。
高盛遭诉消息引发股票市场震荡。
只是其一?
按照证交会执法部门主管库扎米的说法,这一机构正在“大范围调查金融危机相关活动”。这意味更多金融机构可能面临诉讼,正如一家对冲基金主管道格•卡斯所说,高盛遭诉“可能是多个诉讼中的第一个”。
证交会寻求法庭对高盛和图尔处以民事处罚,同时不排除诉诸刑事诉讼可能。彭博社道,如果证交会胜诉,高盛可能损失数亿美元。
美联社援引哥伦比亚大学证券法教授约翰•科菲的话道,证交会通常在与被告达成解决方案前不会将指控公诸于众。但证交会这次“转变风格”,对高盛采取严厉措施,“是告诉世界,它认为高盛有错”。
证交会态度或许表明,美国政府对被视为金融危机“罪魁祸首”的次贷相关金融产品“出手”。
很可能和解
据新华社纽约4月16日专电(记者杨蕾道员席玟)前美林著名分析师、美国商业内幕网创始人亨利•布洛杰特发表评论文章说,美国证交会证据不足,未来证交会与高盛很有可能达成和解,高盛会“破财消灾”,支付数亿美元了事。
(《环球视野》摘自2010年4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
链接三:高盛被控涉嫌证券欺诈
【美国《纽约时》4月17日道】高盛公司16日在一起民事诉讼案中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证券欺诈指控。这一举动标志着监管机构首次对华尔街帮助投资者利用住房市场崩溃牟利的交易采取法律行动。
设局做空赚取利润
这起诉讼所涉及的投资工具名为Abacus2007-ACI,高盛设立的25种投资工具之—。高盛设立这些投资工具是为了使自己和经过挑选的客户可以做空住房市场。一开始这些合约使高盛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崩溃时免受损失,后来又让高盛获得利润。
随着这些Abacus合约价值的暴跌,高盛和某些对冲基金因为做空而大赚其钱,而购买了109亿美元该投资产品的高盛客户却亏损巨大。
根据原告的起诉文件,高盛应著名对冲基金管理人约翰•保尔森的要求在2007年2月设立了Abacus2007-ACI投资产品。保尔森因为准确地预测房产市场泡沫将破裂,在2007年赚了大约37亿美元。
SEC的起诉书称,高盛公司让保尔森选出他希望做空的抵押贷款债券——即最有可能贬值的债券——并把这些债券打包成为Abacus2007-ACI产品。然后高盛把Abacus合约销售给外国银行、养者基金、保险公司和其他对冲基金等投资。
起诉书称,投资者所面对的是不利于自己的被设计过的牌局,因为这一投资产品中充斥的是保尔森选出的很可能违约的债券。而高盛在Abacus产品的推销材料中对投资者称,这些债券将会由独立营理人挑选。
SEC执法部主任罗伯特•胡扎米说:“这种产品新颖而复杂,但其中的骗术和矛盾却古老而简单。高盛错误地允许一个做空抵押贷款市场的客户来左右投资组合中抵押贷款证券的选择,与此同时又告诉其他投资者,这些证券是由独立、客观的第三方选择的。”
奋力辩解捍卫声誉
[美联社华盛顿4月16日电]SEC提出的民事控诉是美国政府涉及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崩溃的最重要的法律行动。房贷市场崩溃引发金融危机,使国家深陷经济衰退。
SEC称,对于其他与房贷市场崩溃有关的金融交易将继续调查。此次诉讼打击了这家在金融危机中几乎毫发无损的金融巨头的声誉。
高盛在一份声明中称,SEC的指控“完全没有法律和事实根据”,并表示公司将会“奋力对这些指控提出抗辩,捍卫公司及公司的声誉。”
SEC称,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2007年付给高盛约1500万美元以设立一种投资工具,这种投资工具由保尔森公司认为很可能要贬值的抵押贷款类证券所组成。另一方面,保尔森取得了某种形式的保险,使自己在这些证券暴跌时获得巨额利润。
欺诈指控主要集中在高盛销售这些证券的方式上。高盛对投资者说,用来设立这些证券的次级抵押贷款组合是由第三方即ACA管理公司挑选的。这些证券即所谓的“合成抵押债务”。
SEC指控高盛误导了投资者,没有披露保尔森公司也在抵押贷款组合的选择中扮演了角色并且会从这些投资产品的贬值中获利。
但是高盛在声明中说,它在交易中从未就保尔森的策略误导投资者。高盛还表示,它并没有义务“向销售者披露购买者的身份”,也没有义务“向购买者披露销售者的身份”。
引发股价油价下跌
[法新社纽约4月16日电]由于高盛公司被指控误导投资者,美国股市今天暴跌。
关于SEC已经对华尔街的这家大公司提出民事欺诈指控的消息让美国各大股指都出现大幅下跌,金融公司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高盛公司的股价暴跌了12.79%,跌至每股160.70美元。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125.91点(跌幅1.13%),跌至.66点,结束了让道指达到18个月来新高的连续6周的上涨势头。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34.43点(跌幅1.37%),跌至2481.26点。标准普尔500指数则下跌19.54点(跌幅1.61%),跌至1192.13点。
SEC发布的这一消息以及它拒绝排除对整个金融领域提出进一步指控的做法让华尔街一些大公司的股价出现跳水。
分析人士说,情绪促使交易者急于将最近各大股指达到的近年来的高点转化为利润。
[美联社纽约4月16日电]继美国政府指控高盛公司存在欺诈行为、谷歌公司发布令人失望的财务告以及独栋房屋建设数量减少后,国际油价16日跌至每桶83美元以下。
纽约商品交易所5月交货的标准原油价格每桶下跌2.52美元,跌至82.99美元。
原油交易商通常把股市作为衡量投资者总体情绪的晴雨表,也会考虑经济大环境。
在伦敦洲际期货交易所,布伦特原油价格每桶下跌1.82美元,85.77美元。
(《环球视野》摘自2010年4月18日《参考消息》)
链接四:跟高盛斗,中国的路会更长
周子勋
高盛祸害的并不只有美国投资者。自美国监管部门起诉高盛集团欺诈后,美国金融服务管理局日前也表示,将就高盛的欺诈问题开始进行正式执法调查。
从各国政府的“座上客”到人人喊打的“诈骗犯”,高盛的放纵与堕落,根子还得从制度上找。说到底,就是华尔街利用其掌握的金融信息进行以逃避金融监管为目的的过度金融创新。不过,高盛一向强势,“通吃”政商两界有目共睹,在美国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声望和影响力,即使在金融危机中,它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市场机构,而是一个特殊利益参与者。英国要想远隔重洋惩处高盛,绝非易事,还得看美国人的态度、决心和行动能力。
同样,由于中国在金融监管上存在诸多漏洞和法律缺陷,高盛等国际投行几乎是在明目张胆地进行诈骗,受害者既有民间资本,也有国有资本。它们将一些在欧美根本不允许卖给本国百姓的金融衍生品,通过代理人堂而皇之地卖给中国老百姓,把很多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在香港卖给中国企业,或通过香港私人理财等形式卖给国内民营企业家,如同洗劫一样,把民营企业家的财富掠夺。针对国有企业体制上的漏洞引诱相关管理者进入他们设计的掉期交易圈套也比比皆是,像深南电以及中信富泰等都具有这明显的隐瞒情况。
然而,要为受骗的中国投资者说话,让高盛这样的金融流氓显出狐狸尾巴,其难度将会更大。高盛目前在全球活动的操作手段已经变得越来越隐蔽,要获得其切实证据很困难,这从高盛对美国监管部门的指控不屑一顾就可以看出。而对中国而言,经验丰富、善于调查分析的高盛等投行早就对中国的金融监管漏洞洞若观火,不仅提早预防,而且早已备好后路,这在他们挑选“猎物”的时候就已经做了伏笔。例如,在民营企业家投资金融衍生品失利的案例中,由于监管不到位、法律不健全和可能涉及“露富”、“原罪”、“逃避外汇管制”等其他原因,民营企业家投资亏损很多也不敢告或无处可告,而国际投行也吃准了这一点。
当然,投资者自身对高盛的迷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盛是世界上影响力第一的美国投行.正是这种荣誉,才使那些对中国经济现实状况不甚了了,又迷信高盛的权威经济学家的投资者轻而易举地着了“道”,按照高盛的解释去认识中国经济、布局和投资策略,一条道走下去。也许,在中国经济与金融逐步与全球相融会的时候,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投资者而言,更需要小心的是别陷入迷信洋面孔的怪圈里。
因此,在高盛事件中,对于金融体系还不健全的中国来说,切不可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看高盛和英美两国政府如何斗法,而是尽早查漏补缺,规范外国投行在中国的金融行为,甚至主动寻找证据,代中国投资者向高盛讨说法。如果因为畏难而不去做,等到高盛等投行在西方国家碰了人壁,它们对新兴经济体的掠夺只会更多。
(《环球视野》2010年4月26日第289期,摘自2010年4月21日《环球时》)
相关文章 高盛最后的疯狂高盛“道德黑幕”震动美国欧债危机蔓延背后再现高盛“魔影”欧洲新主人就叫高盛金融资本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美国高盛财团“欺诈门”谈起高盛:欧洲的新主人郑若麟:金融资本“高盛嫡系”已渗透欧洲?河清:欧洲的“高盛政府”---全世界都为国际私人银行家买单海啸后的希望:高盛必将在三年左右倒闭高盛涉嫌欺诈国内企业真相忽悠是企业巨亏主因双面高盛“三屠”我国资本市场叶檀:向国际投行泄密就是出卖同胞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