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人、华西人在06年“七一”晚会上的强烈对比(改旧文)
小岗人、华西人在06年“七一”晚会上的强烈对比(改旧文)
06年年七一晚会,节目还不错。其中一幕,极有趣的,──也许出乎舞台编导的匠心创意之外,即让大包干的小岗村人(现在仍不富裕),和一直坚持以集体经济为主已实现共同富裕的华西人,同台亮相(分居右、左),各说“喜”事,结果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先看华西村人,一家三口,夫妻二人春风满面,自然大方,丈夫更显潇洒,两岁的男孩“××喜”(不详),白胖可爱。说起孩子的名字为何带“喜”字,丈夫,更是喜不自禁,滔滔不决,喜说“喜”意:之所以名字有“喜”字,是因为孩子出生为一喜,出生之前,村里给了他家近五百平米的欧式小筑一套,又是一喜,另给一辆轿车……可谓三喜临门。
再瞧小岗村吧,同是三口之家,也有两岁大的男孩,名叫“喜乐”。此三口人的穿戴,形象,精神,……本网民在此不宜作比之于华西人的描述,我想,看过这一节目的人,心中自有评价。单说孩子“喜乐”,名字中倒是有“喜”还有“乐”。但问起何喜何乐?得到的回答只仅仅是:“孩子爷爷是当年大包干的带头人之一”。如此而已,别无它(这一点的记述,肯定很准确)。
我敢说,改革二十多年的今天,在全国人的心底,大都已对大包干的小岗村同坚持集体经济的南街、华西,有了比较性的思考。思考的结论,也大抵同于刚才描画的“舞台效果”。孰优孰差,已不判自明。
历史发展是最好的老师,她教给人以真正科学的知识和真理。还是让我们离开刚才描述的舞台,分别地回顾小岗人、华西人的近几十年的历史吧!
改革开放之初,全国轰轰烈烈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华西人却认为,华西人多地少,工业发达,集体家底厚,分田到户不符合华西的实际。他们同南街人相似(南街人分了又合),坚持从实际出发,没有分田到户,而是由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了全村500亩良田,搞产业调整,劳力转移到乡镇企业。正是这一实事求是的做法,让华西人真正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华西的“领头雁”吴仁宝常告诉人们,实事求是,并不是不听中央的。我们不搞分田到户,就是吃透了中央精神 。中央文件是讲两点,叫"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我们华西是"宜统",所以我们就没有分,那是听中央的,与中央保持一致的结果。
现在回头看,无论是华西人坚持"集体承包"还是搞"一村两制"等等,都不是盲目跟风、照抄照搬,而是实事求是地将理论与实践、大政方针与具体实际想结合,作出自己的真正的创新之举。可谓是真正的思想解放。尽管,华西人的这些创新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则是难能可贵的,表现出共产党人真正敢为人先、敢于超越的勇气。
现在可以这样说,走共同致富道路,是华西村最大、最宝贵的亮点,——是贯彻从马克思到毛泽东的伟大创新的亮点。走进华西村,人们一眼就能看到 "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的醒目标语。 如今,华西既没有贫困户,也没有暴发户,家家都是富裕户;村民之间的差异没有贫富,只是富裕程度的不同而已;中心村村民一般年收入在数万元左右,住大房子,开小车子,房子都在400平方米以上,村里有小轿车400多辆,摄像机、等离子彩电、中央空调等各种高档用品成为农家寻常之物,家家有人出国旅游过,老年农民可以领到每月近千元的退休金……最'穷'的有百万元,最富的不超过千万,还没有千万富翁;一个美国游客参观华西村民的生活后说:"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要!"
华西人还强调:富裕起来的华西村要“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将共同致富的红地毯直铺到贫困地区。
近年来,华西人成功规划了一些"共同富裕"工程:
一是1996年起,出资在宁夏、黑龙江援建了2个“省外华西村”,把脱贫致富的经验、做法传播开来。经过几年努力,"宁夏华西村”和"黑龙江华西村”建设,均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华西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帮助中西部20多个省市区培训县、村镇干部1万多人,开辟了一条民间智力扶贫的新路子。
二是实施了"扩村计划”。2001年,将华西周围16个村庄纳入华西村,1000多人的小华西变成3万多人口的"大华西",带动了周围村庄的发展致富。
伟哉华西!光大你们的亮点吧,使之成为一轮太阳,驱散一些改革精英的个利主义的阴霾! 击破他们的“自私人”的改革“源点”和“指向”。
说完了华西,又轮到说小岗村。去年冬天,本网民驻足小岗,一位老人,给我说(他说:我已经老了,不能唱了)起了一支歌,是极反映当今小岗的境况和部分人的心态的。这首歌的第一段歌词是:
“木头犁杖老黄牛,天灾人祸发了愁,人少干活力气单,互相合作有奔头”。
老人说,这是建国不久,党和毛主席引导人们搞合作、集体化时的歌。今天六十岁以上的人,──主要是农村人,应当都听过这首歌。当年,人们就是在这一歌声中走上合作、集体化的道路的。
实事求是地说,当我们后来在好多地方谈起这首歌时,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是全部)认为,对农民来说,适当的集体化还是需要的。这首歌,唱出了最为简单的,也最实际的道理,即:对基层的广大工农群众的决大多数来说,只有依靠团结、集体致富,个人才有出路。
历史在曲道中前进;在反反复复的比较中认识,并走上坦途。哲学家们爱说──这是一条“否定之否认”的过程。小岗村的部分人,全国大多数农民,正在经历和完成这一认识、行动过程。
小岗村当年分田单干的十八个发起人之一、现已年逾六旬的严宏俊老人曾深有感触地说:“分那一亩二分地,现在只能管温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地靠留下的老弱病残人也照料不好,不是荒废着,就是廉价卖给了那些私企老板。村民想干什么也干不成,被自己那一亩二分地束缚住了手脚,迈不开步子啊!”
这是农民掏心窝的话,也是符合实际的话。这是建国后,农村革命在实践性比较中,人们的认识,由正题,走向反题,再走上合题的辩证过程。我们为这一过程欢呼……
请看,近几年,小岗村人,曾两次去南街村参观──寻求集体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些参观人中,就有好几个是当年主张分田单干,并按手印的人啊!人们会想到,这两次参观,本身已极大地说明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准备再建一个档案室,将小岗人那段历史陈列起来。
毛泽东说得好哇!最聪明,最有才干的往往是那些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没有天生的一步到位的真理认识者。最有实践经验的农民,在几十年的比较中,终于从毛泽东那里、从南街华西等地(全国这样坚持集体经济的,约有8000多个),也从自身的摸索中,真正找到了真理,──在认识中又找回了集体化。
一次次参观,小岗人被鼓舞起来了,他们一致表示:要学习南街、华西村,坚定信念、找准方向,努力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可是,小岗村是某些人树起的典型哪!某些人能就这么让小岗村“倒退”吗?!请注意,在一些改革者的认识词典上,当年把集体分成个体,叫前进,叫改革创新,再合起来搞集体,就叫倒退!!!!
果不其然,今天的小岗人又处于尴尬境地,学华西和南街,变得阻隔重重,只好折衷一下了:07年听说,他们把自己的几百亩土地租给上海人经营了,小岗人自己,则以土地入股…… 如今,又在搞土地流转.
其实,小岗村人这样一个“让上海人经营几百亩土地”和土地流转的改革形式,也还在说明一个“铁定的道理”,即,在当代高生产力下,生产资料的集中(而不是象当初那样去“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一趋势下,工人农民,只有自觉组织起来,逐步实现同传统私个观念的决裂,适应集中的要求,才是根本出路。对基层群众的决大多数人来说,如仅是自为自利,必难自利,有了利,最终也只能是肥了“贼”。
“七一”晚会上,小岗村人在舞台上的形象,没有华西人鲜靓,是不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啊!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