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证券化与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

2025-02-27 文摘 评论 阅读
  

  文章枯燥无味,便于理解提前白话,如何成为抽象殖民地?原文地址:

  

  

  1.有没有免费的午餐?

  

  面包国发明分期付款制度,卖的怕买的违约,请“金融家”把信用打包成证券,“评级家”打分,卖给希望获取收益的“投资家”,皆大欢喜,不过面包铺依旧。

  

  一天生产3亿的面包国,突然吃到16亿,肯定有13亿来自国外。答案很简单,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

  

  2.“比较优势”是洗脑意识形态

  

  如果面包国声称它国面包总不合格,这便是“比较优势”的由来。出口方“自由市场”竞争,自杀博弈,被剥夺定价权,很难取得资本积累,从而永远被锁定在产业链的下游。如果面包出口国改做包子,对不起,早有大规模被洗脑收买的媒体与学界为你洗脑,因为要“进步”要“市场”。这种“进步”实为消费原教旨主义,本质是为了维持旁氏骗局。

  

  文化就是商业,文化部门何时苏醒?除了博物馆文物照镜子,就是“东北逃荒文化春晚大荟萃”?决定出口的不应是商务部,而是文化部,更确切的说,是独立的中国人的人格。

  

  4.央行少看雅諾什.科爾奈 (János Kornai)

  

  如何免费吃到13亿面包?也即“投资家”的作用,为获取“收益”的债权人,最后接棒子的冤大头,买面包国债的钱,却来自对面包国出口换得的“被各种打包证券将价值搅乱一团的货币”。无论如何证券化,面包永远是面包,面包不会从电脑屏幕蹦出,证券只能是货币的中间媒体。也许泡沫会掀起新技术浪潮,但更多是一座一座空城。

  

  声称西方靠制度崛起却否认侵略的“学者”,不晓得这“制度”的本质,就是侵略,就是掠夺,顺带忽悠一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更多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所谓转轨经济学家,比如Janos Kormai,不过是从一个骗局走进另一个骗局。后发工业国家央行行长,少看此类书籍为好,起码要否定之否定。

  

  5.猪肉的河与迷失的河

  

  货币在资本主义体系,分两条河,一条小河,买猪肉;另一条随时可能泛滥,却不知道买什么。如同股市楼市扮作笼子一样,美国各种各样衍生物,就是装载“聪明投资者”的笼子,本文所述即为巫术之一。

  

  有人设计一种挂钩商品的货币制度,但“商品”都已资本化,力拓必拓都已寡头垄断,如何挂钩?不如将计生部门改成“超生权证”销售终端,“超生权证”证券化,然后把人民币与证券化的“计划生育选择权”挂钩。这是一个玩笑?

  

  泱泱大国的央行,不正被这样的玩笑戏耍吗?中国央行就是美国笼子中迷失的小鸟。

  

  根据罗马俱乐部学派估测,地球资源已到关键瓶颈点,国人出口实打实的集装箱,换回美国计算机服务器里的数据,硬盘还是中国制造。下一代再下一代中国人,将诅咒活着的中国人,看看河流湖泊,碱化土地,流失的资源,看看验肺断指的打工妹……

  

  6.愤怒的葡萄,人格化的资本

  

  美国电影《愤怒的葡萄》中,失去土地的佃农,拿着枪却找不到最后的话事人,找公司,股东是银行,找银行,都在东岸边,股东又是谁?于是乎,有人干脆去找大股东犹太人的麻烦。不妨换个方式理解,也即“资本人格化”,魔鬼就在人们的思维中。资本主义一场梦幻,体系本身是一种精神堕落,建再多孔子学院又有什么价值?上帝就是魔鬼,人类只能相信自己。

  

  古往今来,唯一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毛泽东,这便是文化大革命的意义。

  下文说的是一群极其聪明的人,如何挖空心思干一件愚蠢之极的事情。

  证券化与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

  

  原作:Nikolay_Gertchev

  

  翻译:海杲

  

  对于好的经济学家来说,关于部分准备金银行系统的操作,与反复的繁荣衰退循环之间的关系,几乎是无疑的。而当前致力于详细说明这种关系,并传达给年轻一辈经济学家,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汉斯-赫尔曼·霍普[Hans-Hermann Hoppe]教授,便已经兴致所致,开始数落自己。

  

  1.汉斯-赫尔曼·霍普(Hans-Hermann Hoppe, 1949年9月2日生)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经济学家自由意志主义哲学家,以及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的教授。他被许多人认为是目前在世最知名而又最重要的无政府资本主义哲学家。

  

  2.在2005年6月霍普接受了德国纸Junge Freiheit的采访,在采访中宣称民主政体甚至比君主政体还要邪恶,他并称民主政体为暴民政治,他对此强调道:“我们要的是自由,而不是民主!”

  

  3.“自由意志主义”是种纸面逻辑,但可作为分析社会经济的有用工具。

  

  霍普教授对银行系统做了深入的经济分析,打造了相当普遍而又精致构建的产权理论[1]。在这个方向上,深刻证实膨胀银行系统与增长、不法政府侵占产权之间的关系,这是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与穆瑞·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早已揭穿的现象[2]。另外,他还演证了国家在国际政治体系内,对于货币生产(法[纸]币)垄断所造成的结果[3]。

  

  可是中央银行,提供了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FRB),给金融市场提供了无中生有的流动性,系统性地成为商业循环与通货膨胀的驱动,而其它金融机构,在这方面也从没给予太多重视。本文目的,在于深刻审视证券化类似央行扮演的角色。证券化在过去几十年逐渐成长,就象衍生物的使用一样,已经成为当前金融系统的突出特征[4]。不管律师、经济学家以及实际工的分析,从2007年次级债危机后闪烁显现的利益,证券化的广泛宏观经济效果,还没有被完全阐明[5]。

  

  促成霍普教授纪念文集的目标是,对证券化进行经济解释的提议。第一部分定义了金融技术与简短历史,宽泛量化其重要性。第二部分详细解释了联邦储备银行系统使用的操作。第三部分体系化银行所致证券化的主要经济特点,并提出技术上的宽泛评估。

  证券化的定义、原理与背景

  

  在为了交换而生产的阶段,经济演员获得以后再支付货币的权利。比如一家汽车销售商,基于5年信用销售车辆,但他也有针对这辆车索求未来账户的权利。这种信用相对来说都是非现金,因为它们具备针对特定部门与客户的特性。有些时候,非金融类公司或许想将它们变现,不想涉入信用的生意领域。为了这个目的,以及其它可能的原因,拥有这些未来支付索求权的经济演员,希望把这些信用换成当前有效的一定数量的现金[6]。这些索求都可以分别转让给那些秉持相反偏好的经济演员。或者是,相对类似的索求权,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所有人,可以打包在一起,成为单一实体,然后再创造标准化的对于它们的索求权,以此再卖给金融市场上感兴趣的投资者。这种将相对流动性资产打包,以它们为担保支持新发证券,由此再销售这种证券来资助流动性资产所有人的过程,叫作证券化:“证券化是将贷款分摊与重新打包再销售给投资者的过程”[7]。证券化的一般特点,可以用常规的T型账来表示(表1)[8]。

  

  表1:模拟公司资产负债表

  总体来说,机构A、B及C的负债总额是700(350自有资本,350负债),在这之外,550为投资用于生产,而150借给客户。在三家机构都证券化信用给客户的情况下,经济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的情形(在合并A、B、C的表后):

  

  表2:证券化过程牵涉的实体

  那些将其信用销售给特定目的载体[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的机构,通过由投资者购买发行的证券而获取收益。这些机构可以用150储备来消费、投资或偿还既存债务。SPV则是分离的法律架构,可以参考为导管,发行资产抵押债券(Asset backed security:ABS),这些证券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架构[9],有些可能是信用留滞持有一定比例所有权的SPV的实际所有权(转付型ABS),其它一些,可能是承诺一定比率汇仅由信用留滞抵押的债券(转付型ABS)。这些类型的ABS都可以进行不同的整体拆散(我们所举例子为三份),其中,低等级的支付收入,自然比率低,要取决于最为优先部分的支付收入[10]。对于投资者来说,ABS则是储蓄投资的额外机会。

  

  从技术层面来说,其它演员也被牵涉进来。全部未来应收账户(信用A、B、C)或许可以通过专门服务履行[11],服务活动也许可以视投资者兴趣而定的信任来进行观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发行的ABS,特别是它们的架构化处理,需要牵扯到银行和评级代理机构。银行提供各种不同程度的流动性融通与关键的信贷放大,加上ABS的整体切分,而ABS的评估则由代理机构而定。反过来说,这些评估评定了ABS的投资预期风险,并确定ABS能被发行的利率。分析家可以观察到,证券化的关键之处在于评估过程,“评级代理机构也许是证券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参与者[12]。”不过,获取好的打分看起来对ABS的发行成功限制颇弱,“证券化保证人理论上能够以预期任意评级来架构证券[13]。”

  

  从经济角度来看,证券化只是储蓄的中间媒体,这种“打转转”技术的直觉基本原理之一是,推动证券化迎合客户购买要求机构之间的竞争。证券化是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其最终受益人是机构的客户,客户,也即最终的债权人,因为获得了“有吸引力”[引号为博主所加]的利息收入,而为证券化“额外服务”[引号为博主所加]支付酬。拥有信用的结构,发现这种安排是扩张周转的最好方式,不用再去折腾什么乱七八糟的促销了,那还要额外资金筹措,虽然也很有扩张性,但是权益债务比更为恶化。另外,对他们来说,还有一个直接的财务上的好处,宁要市场参与者判别活动风险的苗,不要自己客户违约的草。无论如何,销售机构把他们资产的信用风险,让渡给更能承受它风险的市场参与者了[14]。

  

  一般大家都认为,证券化是在1970年代出现的[博主注:1971年尼克松时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而其时,国民按揭协会(Goverment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Gannie Mae)发行有抵押债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MBS),以转付的形式[15]。如果从当代角度来看抵押贷款这种技术的出现,证券化受此出现在18世纪,用于资助西印度种植园。Deon Deutz,一个荷兰商人,发行了针对抵押借款给苏里南种植园主而有所收益的债券。债券的收益视种植园贷款返还而定,本身由种植园和庄稼收成保证。这种种植园贷款“可以被认为是现代抵押担保债权的前身[16]”。美国现在发展的MBS,是由政府担保的企业,比如房地美[Freddie Mac]、房利美[Fannie Mae]等,帮助创建房屋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17]。MBS也经过一些变革,比如1983年的担保抵押贷款债务(Collateralized Mortgage Obligations:CMO),以及不动产抵押投资财源券(Real Estate Mortgage Investment Conduits:REMICs),帮助促进CMO的发行。CMO设计专门用来避免在利率降低时的提前还款风险,也是经由整体分组打包的缓冲系统[18]。基于MBS的模型,银行在1980年代开始发行ABS。除了抵押贷款之外,ABS还用汽车、信用卡与学生贷款为指定资产,这些在市场供应的品种,有长期企业债券形式,也有短期商业票据,也也即被认为资产担保商业票据(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ABCP)。

  

  证券化呈指数化增长(图1)[19]。由GSE发行的证券,到2008年触已经高达7.5万亿美元,ABS升到3.6万亿美元,而ABCP则是0.8万亿美元。在1970年代,证券化占美国所有部门信用市场债务的2.5%,到2008年则高达24%,几乎都是GSE专门持有的资产,在ABS发行商的资产组合中,从2000年的35%发展到2006年的64%(图2)。

  

  图1:证券化增长(1970-2008)[20]

  图2:ABS相关资产结构(1984-2008)[21]

  证据表明,证券化所关切的是银行给予的贷款,而不是制造商或商品分销商所拥有的信用。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就是,当现代银行执行这类金融技术时,证券化一般原则如何变化。

  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与证券化

  

  现代商业银行合并了两个根本不同的功能。第一,作为储蓄资本与投资企业直接按的中介。银行发行债务工具(债券或商业票据)只是为了出借资金,从而集资发放给需要钱的代理机构。作为金融中介,银行转换既有储蓄的到期、风险与货币信息[22]。这种活动本身就意味着特定的风险(信用、利息、货币等等),银行也许能够完全承受,或是管理部分风险来对冲保值。不管这类转变相应风险的头寸如何,他们作为中介的活动,包含在合并与分离的机油储蓄中。因为银行所做的贷款来自于实际财富,只能从一个人转到另一个人,一个能谈及真实信用的对象。真实信用是资本积聚与经济增长的最最根本。

  

  第二,银行作为部分准备金的储蓄机构,它们法律上不得不仅仅保留部分(非常少的)存到银行里的钱。超过这个数量的钱,可以用作被认可的信用,也就是说,创造了额外的储蓄,对借款人来说是有效信用。因此说,现代银行,除了分销机油储蓄的功能外,还能创造他们借出的储蓄,而这种储蓄不是既存储蓄中产生的,和真实储蓄相比,只能说是银行信用[23]。这使得银行和其它类型公司,不管金融与否,都相当不一样,因为它们拥有通过新储蓄创造信用的能力[博主加:权力],创造储蓄的能力,意味着增加交换的媒介,因为储蓄用作交换的媒介。这是现代银行最为特别的属性,我们必须分析银行通过其可能的货币冲击而导致的证券化,为进行分析,我们首先简单描述部分准备金银行系统的操作方式。

  

  表3:部分准备金银行模拟决算表

  银行A遵守两个基本规则,必须保持储备为总体储蓄的2%,而资本(权益)应该占其信贷的8%[24]。银行A的总资产,包括在央行储蓄形式的可流动储备(200),放给经济代理机构的信贷(12,500),以及在房地产商与证券商的投资(900)。银行A拥有贷方债务(600),还有储蓄者的债务(12,000)。资产和负债之间纯粹不同通过A的资本(1000)达成平衡。典型的央行资产负债表,也会告一些这样的资产和负债因素。央行所持储蓄(350),包含A的储备,也有一些其他机构的储蓄(其他银行与政府)。央行借款(550)部分反映了A的债务(还有政府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债务)。央行投资(200)表示持有证券,有些则是A发行,是其债务的一部分。其它方面为决算平衡而调节[25]。

  

  看起来A并不会关心流动性储备的需求。假设它并不希望失去储蓄市场份额,需要增加40的准备金,意思是,需要在央行账户再度补充储备,一种方法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经由央行来获取信用。放弃价值40的资产给央行,增加对应流动性,授权给A的账户[26]。央行总负债增加相同数量,因为准备金和其它资产进行交换,A的总资产保持不变。而这对A的意义,无非是从拥有过剩流动性的经济代理机构那里获取流动性,证券化40的信用,就是抓取该流动性的适当方式,还能改进资本充足率。在A的资产负债表上,置换不同资产,而央行总负债保持不变。从单独银行角度来看,证券化出现,因此,相当于在央行重新募资,不同地方在于,它并不意味着增加经济系统中的流动性总额,只是在银行之间重新分配,问题来了,从整体银行系统角度来看,证券化如何运行呢。

  

  从系统角度而言,必须排除流动性短缺或过剩的假设。我们看下表3,也即A的资产负债表,用部分投资从央行重新募资40后,合并银行系统决算表。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辨识证券化对银行的经济影响,以及会计术语如何转换。用一家银行的抵押贷款,偿付房屋建筑商,再给工人发工资,给建筑材料制造商物料钱,等等。后者在消费及投资商品上花了这些新的货币单位,而新的储蓄收款方购买的各式商品中,就有证券,其中一些是ABS[27]。当购买ABS时,银行写支票或办汇兑,事实上是,使得银行储蓄的所有权转到发行SPV那里,SPV又把储蓄所有权过度给银行,这样的话,他们便得到其它类型的贷款或抵押。销售信用的银行,以此拥有自己或其它银行客户所持有储蓄的索取权。经此补偿,系统储蓄减少了销售给SPV的信用数量,也就是说,银行客户购买了SPV发行的证券。从银行整体系统角度来说,证券化因此意味着,信用和储蓄的同时减少。回到我们的数例,假设证券化10%信用,则银行账目的信用保留为11,250,对储蓄者负债随之减少为10,750。在这个阶段,10,750的总储蓄由240准备金支持,而1000总权益担保了11,250的信用。流动性准备比率从2%增加到2.23%,资本充足率增加到8.89%。证券化导致过剩流动性,改进并符合资本规定,但却不顾一个事实,央行并没有增加负债总额,额外储蓄也没有导入银行业。

  

  下一步银行系统发生什么,给予过剩流动性?银行会继续发放新的信贷,直到既存过剩准备(25,也即既有的240减去10,750 x 2%)刚够覆盖通过银行信贷创造的新的储蓄。忽略纸币较高需求以及国外购买所驱动的流动性溢出,很直接地,银行可以发放新的贷款为信用,在信用被证券化的同时,然后这个过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只要还有资产抵押债券的需求,甚至都不需要返回到央行再度募资。证券化可以让部分准备金系统的银行发放更多贷款,让储蓄总额,也就是说,广义货币供应,在经济体中保持不变,通过这个事实可以解释,证券化的信用,被SPV购买,而这又是在银行发放信用过程中创造的相同的储蓄所购买。因此事实就是,银行既创造了出售的对象(信用),又创造了购买它的手段(储蓄)。这就联邦储备银行系统使用特别证券化的情形[28]。

  储蓄驱动增长与证券化扩张的幻像

  

  证券化可以使得联邦储备银行系统退出他们自己创造并借出的流动性市场。通过减少用来购买资产抵押证券的流动性资产的数量,降低货币的供应。因此,它隐藏银行信用的反面——货币供应的增加,也即通货膨胀。它不过使得经济环境的通胀看起来好像比应该的轻了一些,个人对银行的债务逐渐增加。证券化使得银行信用驱动的繁荣好像是非通胀,储蓄驱动增长,这促成现实中很多生产要素有效的广泛幻觉,从而成为一代人错误推进繁荣-崩溃循环的因素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证券化限制了信用扩张阶段的货币供应增长。从不同角度来看,央行经济学家却得出证券化减少货币政策力量的结论:“证券化可能弱化任何政策变化的力度[30]。”这当然是指,证券化把银行借出行为与央行流动性政策隔绝开来,这反倒确定了我们的主要结论,已经为其它经济学家公开申明,“用欧盟银行的大规模样本来看,我们发现证券化的使用,看起来好像是从货币政策影响下庇护了银行的贷款供应[31]。”央行银行家的展望是,日益关注他们对货币供应控制的放松。这种关注,暗中隐含的是,承认证券化隔离了货币供应增长与银行信贷增长。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分析与经济学家中逐渐增多的共识一致,至少是,对现象的外部描述引起重视。不过,当谈到理解是什么促成证券化的扩张时,我们必须与传统的看法区别开,传统的看法提到三个主要因素。首先,证券化是绕过资本充足率规定的方法,因为它可以把银行账目上的贷款信用风险以资产抵押债券的方式转移给投资者;其次,“放款加转销模式”,据此信用仅由银行放出,然后转销给资助它们的投资者,这看起来要比“放款加持有模式”更有吸引力,因为要支付很多银行营业费用;第三,资产抵押债券增加了投资的选择,给金融市场贡献效率[33]。这些主张对他们来说或许是正确的,说证券化是FRB系统性地最好的解决方案,这并非正确。

  

  证券化确实可以改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正如我们所举的数例所示,但是,鉴于银行只需要将资本提升到新的信贷的8%便已足够,对他们来说,为了发放12.5倍的更多贷款,给新资本支付股息,那是永不嫌贵的。另外,证券化贷款的利息,银行不会拿到。证券化因此并不能真正节省资本提升的成本,因为昂贵资本并非是银行行为扩张的障碍[34]。“放款加转销模式”确实有增加银行营业费用的好处,因为转到购买资产抵押债券的买家手里,可又剥夺了信用初创者利息收入的权利,这并不方便。没有什么保证说,证券化贷款的服务费,就能比利息收入高,即便是一小部分信用保留在决算表上也是如此。最后,资产抵押债券,可以让投资者获得相同收益风险,就好像投资在银行上一样,如果银行把这些贷款方在它们账目上的话。到底市场上提供了什么新的投资机会,这个看起来也并不清晰。

  

  这三个证券化的传统解释,都假定债券化贷款的放款与购买,是两个不相关的过程[35]。我们的分析显示,恰恰相反,它们从分析上是FRB操作不可分割的方面。作为事实的是,证券化对经济学家感兴趣,仅仅是因为它是FRB用来掩饰信贷扩张通胀影响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证券化需要全面评估,才能解释它如何成为如此广泛使用的技术。关键的方面在于,从银行家的角度来看,可以创造出他们一部分贷款的需求,重新打包为结构化的证券,因而得出结论,证券化严重依赖于投资者所感受到的ABS的质量。FRB的证券化,只能在公众不能认识到证券化贷款本质的时候才能有效。因此,对于这些金融资产改变投资者喜爱偏好的因素,成为这种技术成功与否的真正决定方。从某种意义上说,证券化基于创造并维护海市蜃楼的机构而定[36]。

  

  海市蜃楼由三种机构打造:政府、评级机构以及信用违约保险商,三方以不同方式对此贡献,来改变投资者对于ABS风险收益情况的感知。政府,历史上来说,在美国从这种证券化伊始就已经相关,对房地美、房利美的重新募资进行隐含担保[37]。评级机构将质量品牌授予私人发行ABS。信用保险商增强名义上支付违约信用发行商的这种承诺的可信性,但客观上在系统性危机的时候并不能连贯执行[38]。所有这三者对与其它金融资产相关的ABS进行过高的估值。

  结论

  

  证券化是一种使得相对不能市场流通的信用,可以交换索求流动性的金融技术。就这点而论,它开辟了在个人偏好上具备相反流动性估值的个人之间交易的机会。现代部分准备金银行对此的使用,将信贷扩张增长与货币供应增长隔离开来。证券化给银行提供了流动性的另一种选择,这与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不同,因此弱化了后者对经济体中信贷总量的控制,具有去货币化操作银行信贷的功能,因此可以在债务增长的条件下控制通胀。证券化因而成为扩张储蓄驱动经济增长幻像,创造经济循环的一种工具。

  Nikolay Gertchev是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委员会的经济学家。注释参考: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标签:证券   银行   信用   储蓄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