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说与愿听
1945年,日本投降,与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四人合影,这时候的蒋介石威风八面,喜气洋洋,如日中天,不可一世。可惜,雅尔塔会议一下子戳穿了假象,草头将军不过是奴才而已。真正的红太阳正在冉冉升起,那就是延安的毛泽东。
经过长征、抗战,毛主席的威信与日俱增,特别是在战争问题上,还有谁怀疑他的水平?解放战争的指挥与部署,除了毛主席,还有谁可能超越?他也可能有些欠缺吗?
淮海战役,横空出世。粟裕三次上书,终于改变了毛主席原定的战略战役计划,打出了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毛主席虚怀若谷,是粟裕敢于陈述己见的前提,所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粟裕一而再、再而三的坦陈己见,不惧种种非议,那是因为他们二人都毫无患得患失的小人之心,方才有此佳话。
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将解放战争提前至少两年结束,多打一年仗,多死多少人?!这是多么大的功德!
此后粟裕更加敬重毛主席,自始至终以自己是毛主席的学生而自豪。毛主席也更加倚重粟裕,议定非元帅莫属。
然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他们,一个坚决不当大元帅,一个坚决辞去元帅,又成全一段佳话。
还有第三段故事呢!
粟裕生前即遭人嫉恨,想方设法整治他,搞了冤假错案就是不予平反;毛主席死后也免不了继续被人攻击贬低抹黑;不过这样做的结果,却反而让他们更加熠熠生辉、光芒万丈!甘当反面教员的、还号称是自己人的那些人,则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粟裕的故事是感人的,道理也是容易明白,但是做起来不容易,因为这是两个方面都非常超越的结果。一个方面是敢于说,另外一个方面是愿意听,缺一不可。
无独有偶。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习仲勋和毛主席。时间也是1946年。解放战争共打了三年多。经济的支持是绝对少不了的。土地改革就是赢得人心的最重要的一个基础。
革命的大潮席卷而来的时候,许多人从原来的奴才一跃成为主子(而不一定是主人翁)。于是,种种左的、右的做法铺天盖地而来。土改的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习仲勋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了许多问题,深思以后找毛主席谈话,说到李鼎铭先生被干扰、迫害而几乎无法开展工作,毛主席也是大吃一惊,感叹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立即特派习仲勋作为中央代表巡察各地、处理解决各种问题。后来就好多了,这才有小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
这才是历史。但是现在到网上去查,没有了。李鼎铭死于心脏病。习仲勋的巡察特派员经历不见了。许多人都不知道、所以自然不相信居然还有那样一段历史。
伟人也并不是事无巨细、随便什么都明察秋毫的。特别是有人故意屏蔽的时候,许多事情很容易就模糊过去。如果这时候仅仅因为工作繁忙,无暇、所以不愿听取各种声音;如果因为种种顾虑而不能及时反映各种真实的情况,那么后果将会怎样?
在纪念毛主席诞辰的时候,重提那些过去的故事,感慨万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