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自由市场经济从来都是假命题

2025-02-27 文摘 评论 阅读
  

  章玉贵:拯救华尔街催生“新兴凯恩斯主义”

  

  
:上海证券 2008-09-23

  

  上证观察家

  

  自由市场经济从来都是假命题。美国启动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救赎行动,尽管是对积极不干预市场原则的背离,却有可能因此形成一套既不同于传统凯恩斯主义又不同于新凯恩斯主义的“新兴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若果真如此,将是次贷危机标本对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发展的一大贡献。

  

  即将谢幕的布什政府这回彻底玩大了。

  

  为防止瘟疫般的次贷危机最终摧毁美国称霸世界的力量工具——华尔街金融巨头,布什政府干脆赤膊上阵,继收治奄奄一息的AIG之后,又开出了7000亿美元的支票,给摇摇欲坠的金融体系大面积输血,并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向传统银行转型。不仅如此,布什政府还要求日、德、英等国采取类似的救市措施。可以说,这场自1929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干预,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将对21世纪的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倘若米尔顿·弗里德曼还在世,想必会大肆抨击保尔森对积极不干预的资本主义市场原则的粗暴践踏;倘若长寿的哈耶克能够活到2008年,他一定会跺脚,谴责只会发动战争的布什在经济上是个彻头彻尾的变色龙;倘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和奥斯卡·兰格重回人间,兰格肯定会发起第二次社会主义经济大论战,并嘲笑米塞斯:你可以赢得一时哪怕是一段时期的争论,但不能赢得永远。

  

  历史一再证明,自由市场经济从来都是假命题。经济政策是为政治服务的,或者说,是以国家利益为依归的。美国难道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最为倚重的金融机构突然死亡而袖手旁观吗?

  

  二战以来,美国一直引领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总是试图在国家干预和放任之间找到平衡点。当凯恩斯主义因为撞上滞胀之墙而失灵之后,新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尽管影响甚大,但无法制止政府干预经济的本能与冲动。而由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糅合而成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实现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最重要理论突破,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失业—通胀关系、经济周期和政府政策的新理论,但在智商超高的克林顿看来,还是把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中和起来最现实,于是克林顿既反对完全放任,又反对过度干预,取得了经济的巨大繁荣。不过最终还是把巨大泡沫留给了对经济十分外行的小布什。

  

  小布什上台以后,由于力量使用过度,财政异常吃紧。于是先后换了两任财政部长,先是奥尼尔成了经济没有回到正轨的替罪羊,后是铁路运营出身的斯诺因为不懂金融导致美国财政状况急剧恶化最终被无情地撵走。而在格林斯潘功成身退之后,小布什实际上陷入了政策迷茫状态,左思右想最终看中了华尔街带头大哥、高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管——保尔森。这位顶尖投资银行家,更是善于协调的政治高手,由此被布什赋予了“超级部长”的权力。

  

  在强人保尔森的光环下,看起来有些憨厚的伯南克成了十足的配角,没有多少独立施政空间。伯南克不仅试图摆脱格林斯潘的影响,更要面对格氏政策的后遗症。现在看来,格林斯潘既是一位伟大的联储主席,更是一位自私的经济官僚。在其任内,格氏持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2000年美国科技股泡沫破裂后,格林斯潘执掌的美联储将利率从6.5%一路降到2003年7月的1%,并把这个有史以来的最低利率一直维持到2004年6月,之后缓慢地每次加息25个基点,直到2006年中才将利率升到5.25%。长期的低利率使得抵押贷款急剧繁殖,房地产泡沫越积越大,被认为是次贷危机的祸源。相信格老在任内已经看到美国经济的沉疴越积越深,但在矛盾尚未激化之前,格氏选择了保守治疗。可怜的伯南克,面对一堆烂账,除了徒叹之外,还有多少作为?

  

  格林斯潘当然难辞其咎,但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布什政府对华尔街的放纵以及有意为之的美元贬值。这些政策尽管强化了美国金融资本对世界的控制与影响,也部分转嫁了美国的经济危机,但布什把里根的遗训给忘了:里根主义经济政策的成功,不仅在于减税,更有赖于维持强势美元和低通胀。

  

  所幸,在深谙丛林法则的保尔森推动下,美国终于祭出了最为大胆的干预大旗。尽管这是对积极不干预的市场经济准则的暂时背离,但形势毕竟比人强。笔者判断,比安然事件爆发催生出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更猛烈的是,待这场危机平息后,美国在既有的市场准则框架下,必将出台一系列金融监管政策,收紧对金融机构的控制,金融巨头无休止的金融创新将被叫停,美国甚至有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对已经实行国家化的私人资本进行市场化管理,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最终有可能形成一套既不同于传统凯恩斯主义又不同于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笔者姑且把它称作“新兴凯恩斯主义”。这套主张的理论内核既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成分,又有新凯恩斯主义的基因,更坚持在“与时俱进”的原则下对经济保持灵活干预。果真如此,将是次贷危机标本对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一大贡献。

  

  白宫近期的经济干预表明:美国才是经济政策的导调高手。尽管美国一再推销“让金融体系自己寻找平衡点”的自由主义金融政策,但在实际运用中,只有美国真正掌握了经济政策的调整机理。东南亚舆论今次指责美国推行双重标准,除了表达气愤之意外,更应反思食“美”不化,刻舟求剑的后果。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落后于经济实际为一国经济学界和决策层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标本,决策层和经济学界理应在掌握前沿知识的背景下,拿出符合本国实际的经济政策主张,并推动经济理论的发展。否则,在美国的话语范式下亦步亦趋,只会最终丧失经济政策的独立性,沦为主动的陪绑者。

  

  (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

  

  章玉贵:出来混迟早要还 华尔街投行垮不足惜

  

  
: 证券时 发布时间: 2008年09月23日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债的!
《华尔街日》几天来一直用最凄凉的语言描述华尔街惨状,没有人能想到昔日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寂寞高手竟然也会有今天。
曾几何时,以高盛、花旗和大摩为代表的华尔街金融巨头在国际经济、金融乃至政治领域的影响力是多么不可一世,以至于一份由其分析师闭门造车炮制出来的分析告就足以让新兴市场的股市随之起舞,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国际油价也在华尔街大亨的谈笑风生中一路狂飙。五大投行令人瞠目结舌的财富繁殖速度不仅让美国实体经济的代表———通用和福特感到生不逢时,而且令微软和英特尔这样的技术巨擘也禁不住自惭形秽。
但是,财富毕竟是以真金白银为表征的,而真金白银的获取尽管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来实现,但离开了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即便在金融领域,传统银行的赢利模型决定了其边际收益率不可能高得离谱。而真正离谱的是在金融衍生工具数学的鼓舞下,华尔街投行的金融产品设计师们荷尔蒙分泌严重失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设计了一个个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次级按揭贷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这些被包装得极为光鲜的产品外衣下,很多都是风险极大的垃圾债务。倘若在夏洛克时代,这些产品是绝不会有人接单的。但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高就高在他们不仅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更可以在全美乃至全世界找到大买家,而且还价格不菲。事实上,无论是精明不可一世的日本还是古典思维神经发达的欧洲,乃至有了几个外汇就不知道如何花费的新兴经济体,都对本来是一本烂账的美国金融债券趋之若鹜。足见在美国的机制化霸权下,各国对美国金融业的痴迷程度是多么离谱。
这也难怪,作为华尔街带头大哥的高盛,2007财年的总收入尽管只有459.9亿美元,但其净利润竟然达到116亿美元!更令他国金融同行羡慕的是,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不仅可以操纵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而且垄断了经济话语权,甚至强大到如果新兴市场不听话,他们可以在这些国家制造金融危机的程度。
在这些光环照耀下,谁会想到,华尔街的金融寡头其实早已自酿苦酒了。以导致雷曼自杀的子弹———金融衍生品来说,尽管诺奖得主菲尔普斯曾经指出,新的金融产品其实已经达到了相关机构风险评估的极限,以至无法对这些设计极为复杂的产品的市场风险进行精准的评估,即使知道也不知该采取何种措施应对。但在华尔街投资银行家的精妙安排下,风险其实已经急剧膨胀的金融衍生品还是能够找到买家,直到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房屋抵押贷款的被切断,经济增长预期恶化,才使高盛们的欺世伎俩大白于天下。
本来,雷曼兄弟等还在苦苦挣扎,以防癌细胞扩散,但是总额超过12万亿美元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已经出现致命危机,在此基础上经由衍生金融工具创造出的数十万亿美元的资产抵押债券和300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产品大厦摇摇欲坠,市场信心业已崩溃,股价一泻千里。于是全身经脉已断的雷曼兄弟只好拉响了绑在身上的炸弹,一举炸开了华尔街看起来刀枪不入的胸膛。而在金融市场传导机制下,这场瘟疫迅速蔓延到全世界。
华尔街投行终于自我玩完了大半,这是历史的惩罚。但是现在判断华尔街从此一蹶不振还为时尚早。毕竟,美国政府是不会让世人看到由其一手扶植的国家力量工具就这样人间蒸发的。事实上,美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依然比较健康,美国的实体经济依然举世无双。更为重要的是,世界经济的“七寸”依然掌握在美国手里。美元支付体系没有任何改变,由美国掌控的国际经济组织短期内尚不敢逆美国意志而行事。而包括欧盟、日本在内的经济体不仅没有信心,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填补美国暂时留下的金融真空。这才是世界的悲哀。
我们冀望,美国愿意俯下身子自舔伤口,而不是通过开动美元印钞机再次转嫁金融危机,并愿意和其他主要经济体一道真正从世界经济的长远发展考虑,改革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我们冀望,美国之外的其他各国能够及时清除美国金融发展思维的腐蚀,自尊自强,真正将自己从美国的金融战车上解放出来,不做不明不白的主动陪绑者。
(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标签:美国   金融   经济   主义

条留言  

给我留言